【军旅散记】姜德清||青山·白瀑·硝烟——“二张”战火传奇记

文摘   文化   2024-11-04 22:52   山东  

 

青山·白瀑·硝烟
——“二张”战火传奇记

姜德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南疆老山的硝烟与战火虽已散尽,但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团队力量,书写一篇篇壮丽的史诗,依然铭刻在人们的深深记忆中。

         

 

    

         

 

138师413 团团长张发奎、政委张以明精诚团结、率团奋战的突出战绩,就是这部史诗中叹为观止的一章,充分展现了军政团结密切协作的巨大力量。

         

 

    

01.临危受命  携手赴战

         

 

战火纷飞映苍穹,勇士壮志气如虹。在那南疆战火吃紧的时刻,时任副团长张发奎正在原南京高级步校的课堂上,领导的一声召唤,让他提前结业,准备赴滇作战。

归队后,138师政治部主任王树学宣布了张发奎任团长的命令,并听取张团长选配政委人选意向。张团长毫不犹豫说出一个名字:张以明。至此,“二张”成为413团军政两个一把手,开启了他们在战场上形影不离的传奇之旅。

张发奎团长有着深厚的兵家情缘。他岳父是当年黑山阻击战的英雄,他老少两代共五名男丁,其中四人当过兵。他曾熟读《孙子兵法》等古典谋略,深研过《决战朝鲜》《李奇微回忆录》等近代战史,精读过毛主席的“五篇军事著作”。在原46军教导大队受过“战略战术”集训,听过许胜军长关于步炮协同作战的传授。在南京高级步校系统学习掌握了战场作战流程、排兵布阵和多兵种协同等现代战争知识。他曾任排、连、营长和作训参谋,任副团长时以副顶正。他特有的好斗不鲁莽、对垒善谋略战斗智慧,以及爱兵如子、“胜乃可全”的用兵之道,使他成为一名智勇双全、敢打必胜的军事人才。    

         

 

   

这里讲一个“团长智救兵”的故事。在那看似平常的一天,张团长路过一营阵地,天空中突然出现了疙瘩云,青一块紫一块的甚是怪异。经验丰富的张团长心中顿感不妙,脑海中瞬间闪过各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团长深知对未知情况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于是决定去山下的一户人家询问情况。经人指点,得知去年的今日,前面那座山曾大面积滑坡。

张团长立刻意识到危险临近,他三步并做两步,快速跑到一营山根下的 5 人帐篷里,果断下令:“人员立刻疏散,武装弹药随身携带,账蓬等其它物资暂留原处。”    

张团长的决策如兵法所言“兵贵神速”,在关键时刻争分夺秒,为战士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晚 11 点 32 分,一声巨响打破了夜的宁静。这巨响既不像枪声,也不像炮响,让人心中充满疑惑与恐惧。哨兵迅速下去警戒侦察,只见住人的帐篷已被冲进了盘龙江,道路被土石掩埋成了新山,成片的大树都压到山中。

看着眼前的惨状,5名得救的干部战士心有余悸,同时又充满感激。他们触景生情,对着大山高呼:“张团长万岁!”

副教导员董福家还在日记本上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团长巡阵地,
云起怪如魔。
兵法心中记,
安危一念苛。

         

 

张团长的临危不惧、果断决策,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更体现了他对战士们的关爱之情。在危险面前,他如一位睿智的将军,运用兵法智慧,带领战士们化险为夷。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战士们的心中。    

         

 

         

 

张以明政委思想先进,作风过硬;他身先士卒,勇于吃苦;思想敏锐,精明老练;懂基层,会带兵;是一位有先进必夺,见红旗就扛的帅才。他性情能温能火,棉里藏针,柔中带刚,善于处理错综复杂的棘手问题,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工作专家。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员,他还是一位勇敢的战斗员。

         

 

    

         

 

第一次遇险,是在勘察中。敌军的炮弹如雨点般落下,两次炮弹袭击,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那一刻,大地在颤抖,硝烟弥漫,生死只在一线之间。然而,张以明没有退缩,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勇气,在炮火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他都决心为了国家和人民,战斗到底。

第二次遇险,是在乘车途中。炮弹打到了指挥车的前面,巨大的冲击力让人胆战心惊。但张以明并没有被吓倒,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不能有丝毫的畏惧。在战争中,形势瞬息万变,唯有保持冷静,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张以明以他的沉着和果敢,在危险面前展现出一名优秀指挥员的风范。    

第三次遇险,更是惊心动魄。由于太过疲乏,张以明不慎摔进雷区。那一刻,恐惧笼罩着他,但幸运的是他被一棵大树杈挡住,没有被炸断胳膊腿,捡回了一条性命。然而,这次意外却造成了腰脊骨压裂伤,留下三等甲级战残。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张以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诗的深刻内涵,为了国家和人民,他甘愿付出一切。

芭蕉坪18里防线,每一个山头阵地,都见证了“二张”的勇敢和奉献;那里的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二张”的热血和忠诚。

         

 

02.智勇双全  并肩作战

         

 

“二张”挂印将兵,上级领导得放心,基层官兵有信心,配属部队能同心,全团上下一条心。他们在战场上解决矛盾,处理问题是那样的思想一致,出以公心,相互体量。特别是在:干部使用上,公正公平,任人唯贤,让有能力的人得到充分发挥;在战场策略上,配合默契,深思熟虑,制定出最有效的作战方案;在评功受奖上,实事求是,力求公道,让每一位付出努力的官兵都能得到应有的表彰和激励。

         

 

    

         

 

团后勤处助理员陈守信,那天,他带领护送2位上级机关人员和1位同事,去3营炮连阵地送给养和了解情况时,他们遭遇了敌人百发炮弹的大轰炸。那一刻,天空仿佛被炮火撕裂,大地在颤抖,危险如影随形。然而,陈守信没有丝毫畏惧,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必须将人员和给养安全送到阵地上。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陈守信深知唯有随机应变,方能化险为夷。他凭借着在步校学到的战场知识,迅速分析情况,果断做出决策。他不由想起了曾经奋战过的老一连“十四把刺刀见红”拼命精神,那是一种无畏的勇气,一种永不退缩的信念,一定要闯出一条生路,把战友和物资毫发无损地护送到阵地上。

         

 

    

         

 

他们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一个弹坑接着一个弹坑地跳,每一次跳跃都是对生命的挑战,每一次落地都是对勇气的考验。他们就像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勇敢地面对狂风巨浪;他们又像在烈火中涅槃的凤凰,不屈地抗争着炮弹的轰鸣。

他们的身影在炮火中若隐若现,仿佛是一群无畏的战神。

四十多个弹坑,四十多次生死考验。他们在这漫长而艰难的生死线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终于,他们在这炮火连天中钻了出去,圆满完成了担当和史命任务。战后,团长、政委共同提名,为陈守信请立二等功一次。

阵守信的名字,成为老山战场上的传奇。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奉献。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团长、政委两个军政主官的志同道合,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的用人之道。

         

 

         

 

03.用人有道  共创辉煌

         

 

在战争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二张”善于用人,他们让有能力的人得到充分发挥,为战斗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善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让他们为祖国的大家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老山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位英勇无畏的军人,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传奇。他就是老山脊梁于显军,一位在老山战场上绽放光芒的新星营长,后晋升为副团长。

老山,这片充满硝烟与战火的土地,见证了无数英雄的壮举。于显军所率领的一营(教导员徐继舜、副营长杨晓红、副教导员董福家),坚守在海拔近 300 米高的白石岩峰腰。这里是敌炮火封锁区,更是敌特工重点偷袭目标。然而,于显军毫不畏惧,他以高度的责任感、高超的作战技能和自我牺牲精神,如一座磐石般牢牢凝固在这片高岩之巅。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于显军在南京高级陆军学校二期学员中是唯一的军事全优学员,他深知用兵之道在于合理的组织和指挥。他精心部署兵力,明确各岗位职责,让一营战士们如同一个紧密协作的整体。在敌人进攻和偷袭面前,他们临危不惧,奋勇抵抗。于显军身先士卒,始终冲在战斗的最前线,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每一位战士。他的果敢和坚毅,让敌人胆寒,多次成功打退敌人的进攻和偷袭,创造了零伤亡的可喜战果。    

张发奎团长和张以明政委对于显军的战绩深感钦佩,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给予他火线提拔,报批晋升为副团长。于显军没有辜负组织的重托和领导的信任,在到职第二天,便直奔伤亡较大的三营战场。他经过缜密侦察,获得第一手情况。他仔细分析战场形势,结合敌人行动特点,制定出可行的御敌方案。

138师副师长周登国听取了于副团长的汇报后,果断定下决心。采用火箭发射器在前沿阵地重新拓展了一片百米开阔地,使敌人的一切行动完全暴露在我方监控之中。这一决策犹如一把利剑,斩断了敌人的偷袭之路。至此,再无敌特工袭扰,又创造了一个“之后”的零伤亡。

回顾一年多老山防御作战,于显军在营长、副团长职位上各荣立三等功一次,累计荣获三等功3次。他的功绩不仅仅在于战场上的胜利,更在于他为战士们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勇气。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使命和担当,成为老山战场上一面旗帜。    

在老山的战斗岁月里,于显军的用兵之道,他的勇敢无畏,他的忠诚奉献,都将永远铭刻在老兵们的心中。他是老山的脊梁,是祖国的骄傲,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军人,为了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奋勇向前!向前!向前!

         

 

04.团结一心  铸就辉煌

         

 

“二张”就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413 团的战士们亲切地唱起了“团长政委之歌”。这似乎不是歌,是心声。表达了战士对首长的敬仰和爱戴,也表达了他们团结一心,为了国家安宁、人民幸福而不断向前的决心和信念。他们的团结协作,如同钢铁长城一样,坚不可摧。他们的战斗精神,如同熊熊烈火一样,燃烧不息。他们的爱国情怀,如同滔滔江水一样,源远流长。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什么是真正的团结,什么是真正的力量。

         

 

    

         

 

俗语说:“上梁端,下梁正。”全团官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各自的战壕下、掩体中、猫耳洞里,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堡垒。“战地送温暖,热血敢担当”的一营后指,就是这道堡垒上闪光的那块基石。他们既是供给战士,又是前沿勇士。在老山前线,战争的残酷不言而喻。一营后指20多名战士,在副教导员董福家带领下,肩负起为一线官兵提供后勤保障的重任。他们的口号如激昂的战鼓:“一切为了一线官兵,一切为了战胜敌人。”这口号,是他们的信念,是他们的使命,更是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前行的动力。    

他们初上阵地,经验不足,面临着诸多挑战。团安排一个星期出两趟车到麻栗坡军供站领取物资,把主、副食取回后向各连队分发。然而,问题却接踵而至,官兵们反映蔬菜腐烂,肉有异味。面对这一情况,副教导员董福家当机立断,采取果断措施。他将五个连队司务长集中起来,乘车到军供站领回主、副食,一起分配到各连队。对于当天未能发放的肉食产品,在营后指煮熟后再发放。如此一来,基本保证了一线阵地官兵能吃上新鲜饭菜,赢得了广大指战员好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战场上,战友之间的情谊如钢铁般坚固。一营后指的战士们深知,只有让前沿阵地的战士们吃得饱、吃得好,才能有更强大的战斗力。他们不仅关注官兵们的饮食问题,还时刻牵挂着战士们的生活需求。一天,看到从猫耳洞下来的战士蓬头垢面,满身泥土,他们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副教导员董福家和管理员滕阳宝商量后,从军工排抽调一名战士为从猫耳洞下来的战士理发,又从麻栗坡购买了两百余米塑料管,将塑料桶打成小孔,把塑料管插在桶里,成功安装了一个简易的淋浴器。至此,阵地上和从阵路过的官兵,都能冲洗上一个满意的淋浴。有位路过的文书写了四句话贴到了石头上:    

         

 

战场造淋浴,
随时清水涌。
血色归身爽,
归天也干净。
         

 

战争硝烟从未消散,危险随时可能降临。难忘那1985年8月14日晚上10点,3连无名高地哨位响起一阵枪声和手榴弹声。激烈的战斗打破了夜的宁静,也揪紧了一营后指战士们的心。营长于显军打来电话,告知3连无名高地哨位与敌军交火,有个重伤员,腿炸断了,眼睛炸瞎了,需要紧急抢救。副教导员董福家迅速组织军工排两个班、医生和卫生员,带上一副担架,扛了两箱手榴弹,火速前往无名高地哨位。

在那漆黑的夜晚,通往阵地的路崎岖陡峭,那羊肠小道两旁布满了地雷。战士们只能执行规定,用手电筒贴地面向下照射,小心翼翼摸索前行。这条山路是75度陡坡,稍有不慎,就会踩上地雷。他们没有丝毫畏惧,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赶到伤员身边。经过四十多分钟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到达指定位置——3连前指。副连长杨志勇汇报阵地情况后,确定有个重伤员需要抢救。副教导员董福家将情况汇报给营长,此时战斗正激烈,伤员一时难以抢救下山。营长要求军工排抽出两名战士,替换受伤的战士。    

         

 

         

 

再看那名重伤员,他已经昏迷不醒,大家用绳子把伤员捆绑在担架上,防止滚落。前面两人举着担架走,后面两人坐在地上拖,医生随后手举着吊瓶。子弹贴着头顶嗖嗖飞过,打得树杈纷纷落地,磞得石头直冒火星。他们就像在70度倾斜的平衡木上抬着担架,脚走宽一点后果不堪设想。他们毫不退缩,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动,1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两个小时,终于将伤员安全护送到指定位置。

在漫长的补给线上,一营后指战士们以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确保了一线阵地后勤保障不断顿。团、师、军首长对一营后指给予高度评价,集团军粟参谋长与董福家合影留念。团为其报请记三等功一次,并火线晋升为司令部正营职协理员。    

一营后指的战士们,是战场上的无名英雄,是钢铁长城的坚实基石。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用奉献书写了壮丽篇章。他们是勇敢的战士,是无畏的勇士,是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铭记的英雄群体!

         

 

         

 

5.感召启示  总结升华

         

 

“人心齐,泰山移。”这句古老而质朴的话语,在413团光辉战史中得到了最为生动的诠释。张发奎团长、张以明政委,宛如两颗瞩目的明星,在战争的岁月中闪动,他们的事迹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震撼人心,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与深刻的启示。    

在那血火交织的战争岁月里,413团面临的挑战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敌人的疯狂险恶是不言而喻的。战斗残酷程度近乎极限。然而,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413团却能一次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它的主要奥秘如下:

A.整体团结协作,是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

团结,是一种无形却拥有强大力量的纽带。战场上,每一个战士都是这个战斗集体的一份子,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413团在“二张”的率领下,就像一个严丝合缝的精密仪器。无论是进攻时的冲锋陷阵,还是防守中的顽强抵抗,战士们彼此信任、相互配合。当敌人的炮弹在身边爆炸,战友们不会退缩,而是会迅速补位,继续战斗。这种团结不是简单的人数相加,而是心与心的交融。那是在全团上阵地的当天晚上,敌人发起了一波又一波凶猛的攻击,阵地上有伤有亡。但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是整个团队的战友。正是这种团结协作,让413团发挥出远超自身的战斗力,成为战场上令敌人胆寒的劲旅。

B.干部身先士卒,是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团长、政委,他们不仅是战场上深谋远虑的指挥长,更是冲在最前线的战斗勇士。张发奎团长3次被敌炮击,张以明政委3次历险记,就是对全团干部战士有力的表白和说教。他们的身影,就是战士们心中的旗帜。“其身正,不令而行。”“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他们以身作则,用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领导,什么是真正的干部。他们的领导风范和顽强斗志,如同一炬火把,闪耀在战士们前进的道路上,激发了指战员们内心深处的战斗热情。    

C.用人出以公心,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在战争的舞台上,人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二张”深知这一道理,他们有着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每一位干部战士身上的闪光点。在全团,无论你出身贫寒还是家庭富有,只要你有能力、有勇气,就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用人不疑,让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种公心,让全团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战士们都努力提升自己,为战斗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有能力,就会得到认可和重用。这种用人之道,为战斗的胜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413团团长张发奎、政委张以明的故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战地史诗,是一部生动系统的活教材。他们的传奇过往,必将成为一缕光芒,照亮未来战争旅途;他们的勇气担当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战士的心房。他们的精诚团结则是那坚固无比的堡垒,守护着每一位战士的信念。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画卷中,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或许不会面临战争的硝烟,但在建设祖国、发展事业的道路上,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让我们传承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向着光明的未来,不断努力,奋勇前进,铸就新的辉煌。

(张发奎团长审阅)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作者简介】

 


姜德清1974年12月入伍,任团、师、军政治部门组织干事,军区整党联络部秘书。转业后,任20年某银行领导,两袖清风,光荣退休


【重要提示


1.来稿字数需要300以上,含个人简介方可加注原创标识,不加注原创无法添加到个人专辑
2.本公众号已经与360个人图书馆同步,不加注原创无法同步360文库。
3.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后台大数据会自动过滤,花费时间编辑后将无法推送,请自尊。
4. 了解《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详情,请点:【军旅原创文学】同题作品征文启事
5.发稿邮箱:917141698@qq.com。邮箱来稿需要添加主编微信917141698,以便沟通相关事宜。
6.严禁把发到朋友圈、文学群的稿子私发编辑或邮箱,阅读量低于100者,将控制刊推后续来稿。 
7.【军旅原创文学】第二期已经开始筹划,欢迎广大军旅文学爱好者赐稿指导!
8.了解平台情况点击: 军旅原创文学公告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军旅原创文学
本公众号主要致力于军旅领域文学作品的推广。这里是军人、曾经的军人、军(烈)属以及关心军人群体文友的精神家园!【军旅原创文学】公众号平台将以努力为广大军人群体和关心军队建设的作者群体服务为己任,为真正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鼓与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