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4个共同点
记住一个方法
能救命!
2020年4月《中国急救医学》期刊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通过研究分析5516例猝死者的尸体解剖特点,发现了猝死里藏着这些规律!
►
情绪激动过于劳累
►
该研究发现,有记录诱因的案例里,影响猝死的主要因素为情绪激动和劳累,情绪激动占到了25.66%,劳累占据24.53%,加起来过半。
当我们情绪过于激动时,有可能会导致心梗,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导致猝死。此外,还可能影响到大脑、肺部、肠胃和乳腺等。
而如果说情绪激动属于对身体的忽然重击,那么过于劳累则属于“温水煮青蛙”,让身体慢慢受伤……等到伤害一点点累积,最后猛然爆发。
►
高血压患者最容易猝死
►
在有既往病史者的所有案例中,高血压最多见,占比达37.95%。
心脏病占比也较高,达到30.02%,糖尿病占比23.79%,像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甲亢等也有影响。
此前也有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在30岁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30%左右。而且,血压每升高20/10 mmHg, 猝死的风险就增加20%,其中冠状动脉疾病的存在起着主导作用。
►
心源性猝死是首要原因
►
心源性猝死指的是由心脏引起的猝死,是猝死的一种类型。一般是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或失去有效的泵血能力,还会导致意识丧失、全身性器官功能衰竭。
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即植物人。所以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上有“黄金四分钟”之说
►
31-63岁是高发年龄段
►
从案例来看,0-3岁更多发肺源性猝死,3-15岁更多发脑源性猝死。15-31岁和63岁以上都更多发心源性猝死,31-63岁则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峰,比其他年龄段更高发。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博士助理微信
发送“训练营”
原价2999元的课程
即可限时0元免费学!
(期间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
名额有限,仅限前50名
快来抢位报名吧~
对于猝死这样的紧急事件,预防胜于治疗。在猝死发生之前,如果能及时采取一些措施,可能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预防猝死的措施:
1
定期体检
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例如心脏疾病、高血压等,这些问题可能引发猝死。
2
健康饮食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少吃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
3
适度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的体重,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降低猝死的风险。
4
控制情绪
情绪波动是猝死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人们应该学会控制情绪,避免过度兴奋或悲伤。
5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增加猝死的风险。因此,戒烟限酒是预防猝死的必要措施。
总之,猝死是一种紧急情况,预防是关键。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我们可以降低猝死的风险,保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