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猴相,难为油酱”,这是一句杭州俚语,不太好解释。
“猴相”就是猴急,有迫不及待的意思。这里还带有馋嘴的味道。
“难为”是珍惜、可惜的意思。“油酱”泛指食物、菜肴,尤其是美味。
举个例子:餐桌上各盘菜肴将要告罄,只见老王拿过一盘即将见底的餐盘,张口就吃光了剩余的,还用舌头把盘底舔得个干干净净。同桌的人个个笑眯眯地看着老王。老王自嘲地说道:“不是猴相,难为油酱!”
转入正题。话要从全红婵国宴打包说起。
在国庆75周年庆典上,人民大会堂内灯火辉煌,群星璀璨,一场汇聚了各界精英、楷模翘楚的盛宴正在进行。著名运动员全红婵也应邀这出席。
小姑娘已经是天下闻名的著名人物了,受邀出席国宴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宴会上她自然不会表演跳水,但是她的举动都溅起了巨大的水花。
盛宴结束后,全红婵当着众人的面,让服务员拿来餐盒,旁若无人地将桌上剩菜逐一打包带走,这一举动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一幕让在场的许多人瞠目结舌。在如今物富民丰的时代,很多人对食物来之不易早已熟视无睹。全红婵的这一举动,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有人忍不住拍手叫好,认为这孩子真是勤俭节约的典范;也有人表示无法理解,觉得此举不合时宜,甚至可能有损自身形象。
网络上议论纷纷,但是褒奖者多多。都说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啥时候都不能丢。他们认为,全红婵这么做简直绝子,是朴实无华、让人佩服的典范。还有网友感慨万千,表示在这个衣食无忧的年代,全红婵的行为恰似一股清流,令人耳目一新。
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全红婵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在这样重要的场合公然打包剩菜,是不是有点太拉垮了?这些网友担心,这样的行为可能会给全红婵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损害她的公众形象。
正反两方面说法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依我看,无非就是一句话:少见多怪。
首先问一下:国宴的残羹剩菜哪里去了?不见得都会扔进垃圾桶吧!估计工作人员会打包带走,因为那总是高档物品。至于正式邀请的贵宾,大概率是不会打包带走的。因为这些人员都不是一般人物,大多都有随员,什么秘书、司机等。拿个包退场,他们无论如何放不下这个架子,再说了,他们绝对不会稀罕这些东西。如果是邀请的基层代表,更不会这么做,因为临行前必受过教育,尤其是礼仪规范,所以即便没有填饱肚皮,宁可回去再吃冷饭,也绝不敢打包带走。
全红婵则不一样了。她初出茅庐,还是未成年人。虽说事先也必定受过教育,但是可能没有理解。璞玉未雕,本色依旧。看到有剩余的美味,想到何不打包回去给小伙伴或父母尝尝,说来也是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东西,一般人轮不到的,既饱口福,也显荣耀。于是她把宴会厅当成了乡间酒席或餐馆,招呼服务员拿包装盒伺候。注意,服务员没有拒绝并拿来了食品盒,可见打包这事还是有的,只不过贵宾亲自要求打包可能没有或者很少发生过。说全红是国宴打包第一人,或许是不准确的。
把全红婵此举说得如何高尚,甚至往道德层面上扯,实在可笑。明明是小姑娘率性所为、“不是猴相,难为油酱”的一件事,明明是成人社会好面子讲虚荣而少见的一件事,说成是她惊世骇俗的行为,惭愧不惭愧?
想起一件往事。1986年我受当时国家教委派遣,去英国参观考察。到伦敦,接待我们的是英中文化委员会的一位老太太。中午请她我们一行六人在餐馆就餐,晚上去她家吃饭。晚饭间,老太太说,家里吃饭,随便一点。结果,餐桌上有红酒、甜点,端上来的菜中居然有一半是中午的剩菜,老太太笑着说明,并没有半句“别介意”这类的客气话。饭后离席,领队的老王说,不是英国人看不起我们,怠慢我们。老外讲究实际,节俭并非少见。我们几个人颇为感触。
中国国人讲礼仪,传统习俗中也有许多消极的东西,爱面皮胜于爱肚皮。宴请老外的场面相信诸位见过,场面宏大,美奂美仑。跟老外比,不愧为泱泱大国。宴会之后,不知打包否?
全红婵以后可能仍然会有机会受邀参加国宴,还会不会打包?不得而知。但愿她仍旧会打包,也希望所有参加的人都能打包退场。什么“讲究礼仪”、“不成体统”,滚一边去!节俭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国宴都有打包,民间“光盘”何愁不畅行?
“不是猴相,难为油酱!”
长按二维码 关注老老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