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要带孩子串门吗?

文摘   2025-01-29 20:04   广东  

本文审核心理师:



过年,曾经是小时候最期盼的节日。可是,当我们长大后,自己也有了孩子,这份期盼似乎就变了味。对许多父母来说,带娃过年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


无论是回家团聚,还是计划出游,父母不仅要准备好吃穿住行,还得考虑孩子的适应、睡眠,以及年后返校的问题。这些杂事总让过年的喜悦夹杂着一丝担忧。


而如果选择回老家,另一个“大难题”随之而来:


到底要不要带孩子串门?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一句“要”或“不要”就能回答的,它涉及家庭文化的传承、代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的社交与成长教育。



📢插播一条福利

HAPPY 2025 NEW YEAR

为了感谢读者小伙伴们对怡禾的支持和信任,编辑团队为大家申请了一些福利,在留言区随机掉落(文末有图):

3套怡禾Healthy Life帆布包亲子套装

5盒怡禾情绪贴纸礼盒


接着,我们一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起讨论吧~


01.

串门的温暖和压力


过年回老家,串门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习俗之一,也是亲戚间加深情感联系的一种方式。但是,很多人工作一整年,就是希望过年期间能够好好休息,而串门需要带孩子适应环境、和人社交都是挺疲惫的一件事。


如果是一些很重要,不得不登门拜访的亲朋,我们可以提前告诉孩子:


可能会见到哪些亲戚?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他们家的规则和自己家有什么不同?

并通过绘本或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过年的习俗与氛围。


这种提前的心理准备,可以缓解大人自身和孩子的紧张情绪[1],更好地融入到社交氛围中。


图源|图虫创意


02.

年味的延续


尽管过年会带来一些压力,但是走亲访友也会来带来以下这些好处:


好处一

培养亲情与家庭认同感


不少孩子喜欢听大人们唠嗑讲故事,这种家人之间的的交流互动,自带“八卦”属性,让人放松下来的同时,能够让孩子们更愿意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成年人的交谈中,他们会逐渐了解到:


他们来自哪里?

他们的家庭代表什么?

大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图源|可画


这些面对面的交流,会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间接地让孩子对家族观念有了基础和初步的影响,从而建立起对家族的认知和认同感[2、3]


好处二

熟悉文化礼仪


除了亲情和家庭认同,过年也是孩子学习文化礼仪的好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社会化。


我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串门,也许是因为能见到很久没见的兄弟姐妹、又能领到红包(很喜欢这个环节~),哪个嘴甜的孩子也许还能领到双份红包,那会羡慕极了。


图源|图虫创意


长大后,当我们学着父母和亲人寒暄:“XX,好久不见。”


一个拉手,一个拥抱,一年未见的思念就在人与人之间流转开来。


此时才明白,在年味里,孩子和我小时候一样,能够通过观察和参与,学会如何表达祝福、如何与长辈互动,在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到更多的社交规则。


正如维果茨基的社会化理论中提到的一样,这样的情景对孩子社会化成长是大有裨益的[3、4]


也许小时候不在意,但长大后却不自觉地开始模仿父辈的样子。


03.

给与孩子选择和尊重


很多人觉得社交疲惫,其实和非自愿社交也有很大的关系。


做父母后,才知道,越是在这种热闹的场合中,越要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不强迫他们做抗拒的事情,比如叫人或接受陌生亲戚的拥抱和亲吻。


要记住,并非每个成年人都很“E人(外向)”,孩子也一样。


如果孩子不愿意叫人,父母可以先示范问候的方式,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先观察,等到你觉得舒服了再问好,同时和对方解释,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熟悉大家,但不需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孩子害羞等。


在很多研究中,我们就能发现一些强迫行为可能让孩子对社交场合产生抗拒,适得其反[1、5]


我们恰好要珍惜这种能够给孩子选择权的锻炼机会,与此同时,我想,这也是父母练习尊重孩子界限的好时机。


特殊情况

如果孩子是i(可以理解为内向)人,或有特殊需要,如自闭症,焦虑抑郁情绪等,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社交压力,父母可能要更有意识地在亲戚给孩子太多些压力的时候,要懂得打圆场,而不是因为顶不住亲戚的压力、再给孩子更多的压力去“强行社交”。


04.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答案


过年要不要带孩子串门,其实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它更多是一个家庭价值观的体现——你希望以怎样的方式与亲友互动,也希望为孩子塑造怎样的过年记忆。


你们过年的时候,会串门吗?留下你们串门时的一些欢声笑语,也不要害怕分享不愉快的经历。先道一句新春快乐!


新的一年,怡禾也一直都在聆听和陪伴大家。







帆布包亲子套装



情绪贴纸




怡禾 心理 

如果你有任何心理或育儿方面的问题,或对线下就医有所担忧,都可以尝试点击下方在怡禾小程序上咨询专业的心理师或医生


怡禾心理,伴你成长~

参考文献

[1]Ehmke, R. (n.d.). How to take the stress out of family gatherings. Child Mind Institute. Retrieved January 10, 2025, from https://childmind.org/article/how-to-take-the-stress-out-of-family-gatherings/

[2]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2012). Parent-child shared time from middle childhood to late adolescence.

[3]PsychQuest. (2024, November 14). Strengthen family ties: The power of shared tradi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psychquest.org/strengthen-family-ties-the-power-of-shared-traditions/

[4]Rogoff, B.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Smetana, J. G. (1997). Parenting, moral development, and adolescents' moral orientations. In J. E. Grusec & L. Kuczynski (Eds.),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ation of values: A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theory (pp. 83–102). Wiley.

相关阅读

宝宝认生,过年要让他多接触人吗?

过年几天,要“放纵”小孩吗?

热闹地过年,有温度同样也有压力

过年回家如何面对婆媳关系?


专业校对:马信诚心理师

责任编辑:郑清湄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怡禾心理
了解孩子,成就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