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审核心理师:
过年,曾经是小时候最期盼的节日。可是,当我们长大后,自己也有了孩子,这份期盼似乎就变了味。对许多父母来说,带娃过年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
无论是回家团聚,还是计划出游,父母不仅要准备好吃穿住行,还得考虑孩子的适应、睡眠,以及年后返校的问题。这些杂事总让过年的喜悦夹杂着一丝担忧。
而如果选择回老家,另一个“大难题”随之而来:
到底要不要带孩子串门?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一句“要”或“不要”就能回答的,它涉及家庭文化的传承、代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的社交与成长教育。
📢插播一条福利
HAPPY 2025 NEW YEAR
为了感谢读者小伙伴们对怡禾的支持和信任,编辑团队为大家申请了一些福利,在留言区随机掉落(文末有图):
3套怡禾Healthy Life帆布包亲子套装
5盒怡禾情绪贴纸礼盒
接着,我们一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一起讨论吧~
过年回老家,串门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习俗之一,也是亲戚间加深情感联系的一种方式。但是,很多人工作一整年,就是希望过年期间能够好好休息,而串门需要带孩子适应环境、和人社交都是挺疲惫的一件事。
如果是一些很重要,不得不登门拜访的亲朋,我们可以提前告诉孩子:
可能会见到哪些亲戚?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他们家的规则和自己家有什么不同?
并通过绘本或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了解过年的习俗与氛围。
这种提前的心理准备,可以缓解大人自身和孩子的紧张情绪[1],更好地融入到社交氛围中。
图源|图虫创意
尽管过年会带来一些压力,但是走亲访友也会来带来以下这些好处:
好处一
培养亲情与家庭认同感
不少孩子喜欢听大人们唠嗑讲故事,这种家人之间的的交流互动,自带“八卦”属性,让人放松下来的同时,能够让孩子们更愿意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成年人的交谈中,他们会逐渐了解到:
他们来自哪里?
他们的家庭代表什么?
大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图源|可画
这些面对面的交流,会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温暖,间接地让孩子对家族观念有了基础和初步的影响,从而建立起对家族的认知和认同感[2、3]。
好处二
熟悉文化礼仪
除了亲情和家庭认同,过年也是孩子学习文化礼仪的好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社会化。
我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串门,也许是因为能见到很久没见的兄弟姐妹、又能领到红包(很喜欢这个环节~),哪个嘴甜的孩子也许还能领到双份红包,那会羡慕极了。
图源|图虫创意
长大后,当我们学着父母和亲人寒暄:“XX,好久不见。”
一个拉手,一个拥抱,一年未见的思念就在人与人之间流转开来。
此时才明白,在年味里,孩子和我小时候一样,能够通过观察和参与,学会如何表达祝福、如何与长辈互动,在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到更多的社交规则。
正如维果茨基的社会化理论中提到的一样,这样的情景对孩子社会化成长是大有裨益的[3、4]。
也许小时候不在意,但长大后却不自觉地开始模仿父辈的样子。
很多人觉得社交疲惫,其实和非自愿社交也有很大的关系。
做父母后,才知道,越是在这种热闹的场合中,越要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不强迫他们做抗拒的事情,比如叫人或接受陌生亲戚的拥抱和亲吻。
要记住,并非每个成年人都很“E人(外向)”,孩子也一样。
如果孩子不愿意叫人,父母可以先示范问候的方式,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先观察,等到你觉得舒服了再问好,同时和对方解释,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熟悉大家,但不需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孩子害羞等。
在很多研究中,我们就能发现一些强迫行为可能让孩子对社交场合产生抗拒,适得其反[1、5]。
我们恰好要珍惜这种能够给孩子选择权的锻炼机会,与此同时,我想,这也是父母练习尊重孩子界限的好时机。
特殊情况
过年要不要带孩子串门,其实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它更多是一个家庭价值观的体现——你希望以怎样的方式与亲友互动,也希望为孩子塑造怎样的过年记忆。
你们过年的时候,会串门吗?留下你们串门时的一些欢声笑语,也不要害怕分享不愉快的经历。先道一句新春快乐!
新的一年,怡禾也一直都在聆听和陪伴大家。
怡禾 心理
如果你有任何心理或育儿方面的问题,或对线下就医有所担忧,都可以尝试点击下方在怡禾小程序上咨询专业的心理师或医生。
怡禾心理,伴你成长~
参考文献
相关阅读
专业校对:马信诚心理师
责任编辑:郑清湄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