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尝试过和孩子的行为问题做朋友吗?

文摘   2025-01-06 20:02   广东  

本文作者:



我们总说“孩子是上天送来父母身边的天使”。但很多时候,天使也会淘气地化身为小魔怪... ...


从小到大几乎每天都有各种的行为挑战,经常让家长忍不住火冒三丈,惹得全家鸡飞狗跳,简直是魔丸转世。


情景展示

妈妈正在打电话,6岁的孩子却在一旁怪叫,还朝妈妈扔东西,试图打扰妈妈。

孩子被妈妈批评了,于是偷偷把妈妈车钥匙藏起来。第二天妈妈要上班发现找不到钥匙,孩子也不说。 

孩子在学校破坏了公物,家长也被老师请到了学校。



在孩子有行为问题的当下,很多家长会被生气、恼怒的情绪左右,第一反应可能是责骂、惩罚甚至打孩子,让孩子感到羞耻,希望以此“给他个教训”,让他痛改前非。


也许家长的本意是好的,但这样是对孩子采取了拒绝、敌对的态度,由于犯了一个错误,孩子成了“坏”孩子,成人居高临下的施压、逼迫会打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人无完人,大人都经常犯错,更何况是那个懵懵懂懂成长中的孩子。


图源丨图虫创意


1

惩罚不是目的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减少这些行为呢?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纠正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这里有两个思维取向

🔹 纯粹是要让孩子为已经发生的事情上付出代价

🔹 希望孩子以后能够成长进步、避免再做同样的行为


冷静下来想想,多数家长肯定会选择后者——希望孩子成长进步,希望行为问题减少或者不再做就好了。


所以,孩子怎么面对它才是孩子要学习的,怎么面对这样的孩子则是家长要学习的。


虽然孩子犯了一个错误,家长需要把“行为”和孩子的“本质”在心里加以区分。


简而言之,这个行为是失当的,孩子还是那个好孩子。不当的行为需要纠正,但并不代表孩子在人格或品质是上有所缺失。


和孩子一起来面对问题,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无条件的爱,指出孩子的不当后,更多的是要教导或示范正确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或者有进步时充分鼓励和肯定孩子。


所以,家长完全可以重新去“定义”孩子的行为。


2

小天使变小恶魔

的几个原因


在家长们获知孩子犯错了,并且决定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请看看专家总结的一些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基本原因


寻求关注

孩子总是喜欢从大人那里寻求关注。有时即便是消极的关注,孩子也不会介意。


例如上面提到的孩子影响妈妈打电话,就是一种寻求关注的表现。


只是一种单纯的模仿

充斥在媒体里的各种信息,包括动画片、动作片,都是孩子的模仿对象。他们有时还无法分别虚拟于现实的差异。


测试自己的极限

家长们也许会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而他们又特别想知道做了以后的后果。这就是测试极限的一种行为。


因此,家长除了设限,还要告知孩子相应的风险。


图源丨图虫创意


缺乏相应的社会技能

例如,孩子想去和同龄人一起玩,遭到了拒绝。孩子觉得不乐意 ,就破坏了对方手里的玩具。


这就是一种缺乏社会技能的表现。


谋求一种独立感

有时孩子会用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或“破坏”一些事物,看看后果。


例如,出去玩的时候,悄悄离开父母走到危险的地方,可能并不是孩子顽劣,而是想看看自己是否可以独立应对。


需求没得到满足

有时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看似是无理取闹。但可能代表他们有一些实质的生理或心理需求。例如饿了、累了等等。


想感受一下权力

在一个小群体中,一些孩子表现出了领导能力,并且试图运用一些手中的小权力。


比如指使其他小朋友干活,甚至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利益等等。


3

珍惜孩子的各种行为

合理应对


孩子要学会规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会孩子“这些行为是学习的好机会”是家长给孩子的一份美好的礼物


把错误当成学习的好机会,让孩子知道犯了错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有所长进,这在心理学上属于“纠正型结果”,比责骂惩罚更有积极意义。


这里分享给家长们面对孩子有一些行为问题时,可以采用的“四部曲原则”


1

避免立刻指责


因为家长也许还不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当众指责更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并让其有挫败感。


2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如果因为孩子的行为让你很生气,请让自己time-out,可以先离开现在这个环境,等情绪平复了再介入。


请记住,在和孩子沟通时,家长的情绪也很重要。


3

透过语言与肢体鼓励孩子


可以拥抱孩子,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背并和他说:“我们发现这个没做好,是不是可以看看怎么去处理呢……”


4

陪伴孩子检视形成这些行为的的过程


由于不良行为导致了一个结果,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总结。


譬如,让孩子学习到是什么的原因,或是各种因素导致了现在这样的结果,有什么感受,未来可以怎么样避免等等。


图源丨图虫创意


案例分享


孩子平时上学一般挺准时的,有一次一周里有两天拖拖拉拉出门,没有坐上校车,他自己很气恼。


爸爸当时也有情绪了,深呼吸默念“冷静”三遍之后,决定不开车送他去学校,尽可能语气平和,陪他步行四十分钟走去学校,去到学校也没有早餐吃了。


晚上睡前谈话:今天走路去学校是不是觉得辛苦?去到学校还要被老师批评?“吃一堑长一智”嘛,来,吃了这个堑我们来看看长了什么智。


爸爸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想出了一些改进的具体办法:前晚提前准备第二天的衣物、提前收拾好书包、闹钟提前五分钟、走路快一些。


通过交流发现,孩子不只长一智呢,似乎能做到吃一堑长四智呢。


下次再碰到孩子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家长先试试改变自己的观念,不断暗示自己:“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是学习的好机会”。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训诫、惩罚和约束的过程。允许孩子犯错,从错误中学习才是更好的教育。


一次次的跌倒和爬起之后,孩子学会了走路和奔跑。

一次次的探讨和鼓励之后,孩子学会了勇敢和尝试。


*本文首发于怡禾心理《你有尝试过和孩子的行为问题做朋友吗?

怡禾 心理 

除此之外, 如果你有任何心理或育儿方面的问题,或对线下就医有所担忧,都可以尝试点击下方在怡禾小程序上咨询专业的心理师或医生


怡禾心理,伴你成长~

相关阅读

如何才能少提醒,让孩子自己完成任务?

孩子脾气一点就着,教他好好生气比打骂更有用

责任编辑:张梓澜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

怡禾心理
了解孩子,成就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