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常常让我们作为父母既感到欣喜又感到无奈,就说我们家四五岁时,就展现出对“管闲事”的浓厚兴趣。
有一次在电梯里,碰到相熟的邻居出门丢垃圾,孩子大声说道:“妈妈,垃圾好臭啊,好恶心!”
邻居只能有些尴尬的回应道:“吃了口味比较重的菜,不好意思啊。”
当时的我,只能厚着脸陪笑说“没事的。”
等邻居离开后,我严厉地批评他,在没有了解情况就评价别人是不对的,让他以后不要这么做了。
孩子却委屈着反驳说:“但明明就是很臭啊,让人觉得很不舒服,难道我还不能说实话吗?”
孩子的这句话,把我怼得哑口无言,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只能以沉默、转移话题收尾。
然而,就在上周,类似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了... ...
图源丨图虫创意
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位光着膀子的叔叔,他冲着叔叔喊:“耍流氓不穿衣服。”叔叔回头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这让我们再一次陷入尴尬之中,上次遇到的是熟人还好说,这次是陌生人,很担心对方会生气指责孩子。
也是因为这些类似的事件,让我意识到孩子这种爱管闲事的行为可能不是单纯的童真可爱,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
比如,我在看科普的时候了解到,4岁的孩子有时候说话不过大脑就脱口而出的“真言”,可能是因为他还小,以自我为中心,想说就说出口了。
说话做事也是看我们大人怎么说怎么做,再慢慢摸索自己的行为。也因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所以不太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因此,做出这些行为并不是孩子故意为之,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还在学习怎么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习如何用更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在这个时候需要家长的介入,进行引导。
朱麒臻心理师有话说
这位妈妈对孩子成长行为的观察很细致,尤其可以联想到看过的科普内容,尝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妈妈所描述的情况也非常普遍,许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都会遇到类似的挑战。正如这位妈妈提到的,学龄前的孩子大多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能理解他人的感受等等情况。
这些特点就会导致我们的孩子在作出反应时会出现“说出的话让人感到不舒服”(主观评价他人、喜欢“纠正”别人)、“总是以‘我’开头/中心来表达或行动,‘我要...’”(坚持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优先)等等。
除此之外,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模仿能力也在飞速发展。
孩子会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行为、老师朋友的行为等等都是孩子学习的资源。
因此,在孩子说出一些不得体的话、作出不合理行为时,我们可以看看孩子平时是否有听到过类似的话语,而进行模仿。
在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后,我也开始尝试改变来引导孩子:
1
理解和分析原因
我先跟他说:“宝贝看见叔叔不穿衣服,觉得这样做不对,只是想告诉他对吗?”孩子有点委屈的点点头。
于是,我向他解释叔叔可能是因为跑步出汗了才脱衣服,然后问他:“你觉得叔叔还有什么原因会不穿衣服呢?”
他思考片刻说:“他也可能是吃东西把衣服弄脏了。”
我夸他说:“对呀,有时候我们吃东西也会这样。”
2
换位思考
我又接着问他:“如果你没穿衣服,别人这么说你,你会难过吗?”
他点点头说:“你上次这么说我,我也有点不开心。”
在这个时候,我才反应过来,我也曾经用过这样的语言和方式对待他。
我赶忙跟他道歉:“对不起,妈妈上次这么说你不对,忽视了你的感受,你能原谅我吗?”
孩子抱着我说:“好的,你下次不可以这么说了噢。”
3
行为替代和示范
我和他一起讨论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表达方式。
比如,我下次会说:“宝贝,我们把衣服穿上好吗?衣服可以保护你的皮肤不受伤噢。”
同时也引导他思考怎么跟叔叔说更好。他挠了挠头想了一会说:“我可以跟他说,你衣服去哪了,不穿衣服会冷噢。”我表扬他这么说叔叔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
4
培养同理心
除此以外,平时在生活中也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相信孩子慢慢会更懂得从他人角度看问题。
朱麒臻心理师有话说
这位妈妈善于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根源、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很值得借鉴和参考。不过同时,我们也可以多关注以下几点:
1.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尽量避免直接打击孩子的自尊。
因为“正确”,所以孩子会期待表扬。但如果我们给予的是严厉批评和制止,而平时的教育中又鼓励孩子诚实表达,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错了,甚至可能混淆他们对诚实表达的理解。
因此,在孩子不当行为的当下,家长可以先替孩子礼貌回应他人,做些解释,再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对孩子进行引导,尽量避免严厉批评,也千万不要为了缓解社交尴尬,强烈要求孩子道歉,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 理解孩子为什么觉得“正确”
其实,这是源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心理理论是指,一个人对于其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和推测,也就是预测他人内心感受、内心想法的能力。
随着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孩子才能慢慢开始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接受别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具备一定的“心理洞察力”。
这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在孩子心理理论能力没有足够成熟之前,家长再苦口婆心的劝解和说教都是没用的。不是孩子不懂事和家长对着来,而是他们真的做不到。
3. 用有趣丰富的方式培养同理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通过绘本讲述、角色扮演、玩偶模拟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用更适合孩子思考的表达方式,有趣和丰富一些,避免说教。
后面,我们又遇到了那位光着膀子跑步的叔叔。但这次,孩子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
他先是问我:“妈妈,叔叔是不是又觉得很热,所以没穿衣服?”
我点点头,告诉他:“可能是的,叔叔在运动,衣服湿了会不舒服。”
孩子想了想,跑过去对叔叔说:“叔叔,你跑步热不热?要不要喝点水?”
叔叔笑着回答:“谢谢你,小朋友,我带水了。”
孩子接着说:“那你跑完步记得穿上衣服,别感冒了哦。”
我站在一旁,心里暖暖的。孩子没有直接指责叔叔,而是用关心的方式提醒他。这和之前直接说叔叔“耍流氓”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看到孩子能用更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感到非常的欣慰。也意识到想要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为表面。
我也学会了以理解和尊重为前提,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犯错、去学习,同时给予他正确的引导。
除此以外,大人们如何表达情绪,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对待他人,无形中也都影响孩子的世界观,我们自己也要以身作则。
朱麒臻心理师有话说
在同一个场合下,虽然妈妈有担心,但还是给予了孩子独自实践的空间,值得鼓励。
从妈妈的反思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观察和调整,以及鼓励表达和正面反馈。
正如上文这位妈妈做的,我们需要保持耐心结合实际情况和孩子复盘。也在引导孩子理解尊重他人的同时,依旧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要让孩子为了讨好成人而失去真实的自我。
“孩子是否做到了‘尊重他人又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还是没有改变甚至行为变得更加糟糕?”
“在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之后,家长是否有鼓励他们,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
“如果孩子行为没有改变,是有什么其他因素的影响吗?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家长复盘的方向。
除此以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现孩子长期出现行为问题,无法改善,尤其影响到了孩子个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则需要考虑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支持,进行更进一步的排查和更个性化的引导。
怡禾 心理
除此以外,如果你有任何心理或育儿方面的问题,或对线下就医有所担忧,都可以尝试点击下方在怡禾小程序上咨询专业的心理师或医生。
怡禾心理,伴你成长~
相关阅读
专业校对:马信诚心理师
责任编辑:张梓澜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