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隔壁家xxx,人家怎么就... ...!”这句话是不是有点耳熟?
可能类似的情况,不止一次的出现在我们的家里,从小到大,从不停歇。
一些人笑称:“东亚孩子从小到大,就是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里。”
也有人说,东亚孩子的成长旅程,无论是考学、工作,还是婚恋,就像是一场又一场无形的竞赛,目标是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父母与孩子的“日常”对话,你熟悉吗?
*欢迎您到文末评论区,与大家互动讨论自己的经历和故事。
1
父母:“孙阿姨家的孙孙可胖了,哪里像我们家这个瘦瘦的,就是你们不追着喂饭,非说什么科学育儿,让孩子自己吃...”
孩子:“爸妈,科学育儿,孩子不想吃,不要强迫的。”
父母:“你们觉得不强迫?人家孩子都是大胖小子,就我们家是个瘦猴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家虐待孩子呢!
2
孩子:“爸妈,我和xxx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太憋屈了,我想离婚!”
父母:“老离婚老离婚,别人家忍忍就过去了,怎么就你不行?”
孩子:“难道别人过得不开心忍着,我就也理所应当地忍着吗?”
3
父母:“你看你毕业了也没个正经对象,你那个初中同学马上都结婚了...”
孩子:“是是是,高中大学严禁我谈恋爱,大学结束了就想让我谈恋爱结婚,你们给我变个对象呗!”
父母:“你自己找不到,就别怨到我们头上!”
4
父母:“听说xxx还没找到工作,我就说我们家孩子读书好工作也好啊,爷爷奶奶也说你给妹妹做了个好榜样,是我们家现在最有出息的小辈!”
孩子:“每次都拿榜样、有出息这种话来压我,不让我做一些我自己想做的事,我不要做谁的榜样!”
父母:“你一直都是很乖很优秀的孩子,爸爸妈妈这是在夸你,你怎么还不乐意了?”
5
父母:“那个xxx考上公务员了,你也去考一下吧。福利好,说出去又体面。”
孩子:“爸妈,考公现在很难的,人家学历什么的那么优秀,不一样的。”
父母:“别人能进,就你不能进,你就是不想努力...”
这些对话不仅仅是家庭间的交流,更是东亚文化中对“集体荣耀”和“社会评价”高度重视的体现。
同时,也会萌生出一些听起来令人心疼的想法:
爸妈一直用“别人家的孩子”鞭策我。现在,我终于成了他们眼中的‘别人家孩子’,却发现父母的关注点不是我,而是可以和亲戚朋友炫耀的点数。
长大后才明白,我追求的学历、好工作、好伴侣等等,都像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攀比心理,我从没有问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以前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因为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现在发现,不管我怎么努力,总有更高的标准等着我。总有人比我好,所以我永远觉得自己不够优秀。
小时候,父母总说我要努力“超越别人”,但从来没有问过“你自己觉得怎么样?”
这些吐槽。并不只是抱怨,更揭示了东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的“被伤害”。
如果你也是“东亚孩子”,可以做什么走出这种模式?
从“攀比思维”中跳脱
✔ 改变习惯性的比较方式,接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轨迹。
✔ 与正向、包容的人交往,学习他人身上自己认可的行为处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
与父母建立更健康的沟通
✔ 试着向父母表达真实感受。例如:“我知道您希望我实现世俗上的‘优秀’,但我也渴望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
✔ 如果沟通始终无果,适当与父母保持距离,为自己争取独立的空间。
学会自我接纳与认可
✔ 自己定义自己的价值,不再依赖外界的评价。问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我的价值在哪里?”
✔ 多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非与他人的比较。
关注心理健康
✔ 如果长期感到压力和焦虑,不妨寻求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师的帮助,从专业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
那么,你的故事是什么呢?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吧~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听过“别人家的孩子”这句话?
你觉得父母、社会的比较对你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
如果让你对“东亚孩子”的父母说一段话,你会说什么?
... ...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和感悟,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成长和理解自我!
怡禾 心理
除此以外,如果你有任何心理或育儿方面的问题,或对线下就医有所担忧,都可以尝试点击下方在怡禾小程序上咨询专业的心理师或医生。
怡禾心理,伴你成长~
相关阅读
专业校对:黄贝尔心理师
责任编辑:张梓澜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