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最近,我们听到一个的故事:
一个爸爸带着孩子在公园玩,孩子看到树上的果子很想要,希望摘到果子,爸爸尝试跳起来摘,被工作人员发现和及时制止。看到女儿很伤心的样子,爸爸决定为了孩子,主动和工作人员反复商讨,在交罚款后心安地摘了个果子给宝贝...
这件事引起了热议:
支持者
父亲的行为体现了对孩子的爱和支持,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认为规则可以用钱打破,甚至形成不守规矩的习惯.....
反对者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两难:为了孩子的需求,是否可以适当突破规则?面对规则带来的限制,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失落的情绪?
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本能,我们可以理解。身为父母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自家宝贝想要的东西,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伸手就能搞定的时候,我想,大部分爸爸妈妈都会本能、愉快地立马帮忙搞定。
但,这份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突破规则。
在公园这样的公共场合,规则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也是对公共秩序的尊重。我们是否可以为了爱而妥协?
当孩子因规则受限而感到失落,我们需要既尊重规则,也照顾孩子的情绪。核心在于:
1. 如何理解和遵守规则?
2. 如何安抚我们自己的情绪?梳理和孩子的沟通与合作?
3. 如何在规则限制下安抚孩子的情绪?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的目标是既能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感受,安抚孩子的同时,又引导他们理解当规则制定者介入时应该如何合作的意义。
图源|图虫创意
3类规则意识
引导孩子更好适应社会
首先,我们给大家介绍三类规则,大家可以看看,平时是否有制定了合适的规则?
01
不可妥协的规则:安全底线
有些规则是大家都有共识的、没有太多的争议,比如安全规则必须遵守,不可妥协。
孩子因为看到泡泡水瓶好看、好玩就拿来喝,无论孩子是否开心,父母都会拒绝,而不是允许孩子尝试喝泡泡水;
3岁的孩子想学大人用刀,真的拿起锋利的水果刀和菜刀,我们会果断制止,而不是一直在哄着孩子不哭不闹。
02
可灵活调整的规则:健康与习惯
比如健康生活的规则。
电子时间:尽可能遵守,并不能因为孩子想看,然后又哭又闹挣扎而妥协就妥协,让他们看到十二点才困到睡着,但到了周末,或全家电影时间,适当延长15-30分钟也无可厚非;
零食规则:比如小朋友喜欢吃薯片,我们是可以根据家庭文化来选择的。比如在参加聚会、尤其是面对伙伴们都在享受零食的乐趣时,有些家庭可能会让孩子可以跟着群体饮食,有些孩子仍然只能有限制地吃、或者不让吃。
03
因地因地变化的规则:环境与秩序
有一些规则,会因时、因地而不同。
• 如果在野外看到野柿子,我们可能会随手摘一两个,这是能够理解的;
• 如果在有主人的园子里,经过对方同意,按采摘的重量计算费用,这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我们都能接受。
如果我们有需要,可主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父母试图通过给对方一笔费用来换取采摘果子的权利而满足孩子,这似乎就在告诉孩子:只要你想,我们就能给钱解决,尽管对方可能不满意这样的行为,还是希望能满足孩子和老父亲的心吧!
试问,这些行动的暗示语,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理解和认可的吗?
图源|图虫创意
不破坏规则
如何关注情绪?
首先,在我们可以做到孩子的要求,又面临被拒绝时候孩子的难过或者哭闹,是难免会难受的。看到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理解孩子所愿,而非所愿必须都满足。
确立方向后,是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比如我们会说:
• 哇,我刚偷偷听到柿子说喜欢留在树上给大家跳舞,邀请我们一起跳柿子舞。”
• “公园伯伯说柿子的伙伴在来咱们家的路上,我们去商场把它们找出来。”
• “柿子说:我要留在树妈妈身上睡觉,不要带走我。”
• ......
利用一些游戏力和幽默的元素、有限制的选择等等,让孩子自然地投入到新的方向中,愉快地和我们合作。
如果孩子一直表示拒绝,或者在这之前已经有了情绪,那么我们是需要先抱持孩子的情绪,根据情绪的不同原因来引导的的。
孩子的情绪通常来源于两种情况:
需求/想法未被满足:例如想要果子但得不到时,可能表现为哭闹。
例如工作人员严肃制止后,孩子可能因对方的态度而感到害怕。
第一种情况,尝试撤离环境。允许孩子表达哭、接纳合适的情绪表达,孩子通常可能会更快地从负面情绪中变得平静下来。我们也在撤离环境中,能够逐渐地恢复和保持自己情绪的中立平和,在孩子“看到”我们平静的同时,孩子也会不自主地“模仿”我们的情绪状态,更快地平复。
在这些行动中,通常我们已经告诉了孩子,也在行动中让他清楚需要合作的内容和界限,孩子能够在行动中理解相应的规则和要求。
第二种情况,则是通过示范我们和工作人员沟通合作的方式。让孩子看到父母展示在被拒绝、被权威批评时候的平静、大方的应对,当我们淡定的时候,会通过这些行动和情绪示范,让孩子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可怕。
同时,在我们的陪伴下,保证孩子安全的体验。“在触犯边界、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原来爸爸是这样的,爸爸在、我是安全的,我是可以学习这样处理这样做的”。
图源|图虫创意
希望今天的科普能让大家更多思考,如何在尊重公园文化规则的前提下,照顾到孩子的心理需要,示范着合适的行动和面对被拒绝时候的大方和自然。
尊重合适的界限,既是保证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有所掌控和选择。
满足孩子,照顾孩子和自己的情绪,需要有“度”而为。
怡禾 心理
如果你有任何心理或育儿方面的问题,或对线下就医有所担忧,都可以尝试点击下方在怡禾小程序上咨询专业的心理师或医生。
怡禾心理,伴你成长~
相关阅读
专业校对:精神心理科周婷医生
责任编辑:郑清湄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