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爆改半个世纪后,哈尔滨站恢复俄罗斯面貌

文摘   旅游   2024-11-18 20:01   黑龙江  

哈尔滨站(图/无畏)

俄罗斯征服东方
哈尔滨站的外观让人眼前一亮,欧式的建筑外观与整座城市如今的风格显得十分协调。
虽然外面看起来焕然一新,但火车站的历史却十分悠久。
哈尔滨本是个不毛之地,在20世纪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大都市,完全是由于中东铁路的建设。
在我们的历史书上,经常强调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对俄罗斯帝国却轻描淡写。
中俄两国本来并不接壤,但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帝国就开始向东开拓疆土,最终和中国成为邻国。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国力衰落。沙皇俄国后来居上,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占据了外西北、外东北一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远超过其他国家割让中国领土的面积。
现在中国人喜欢去的海参崴,是在1860年割让给俄罗斯的,比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还迟18年。
海参崴是中文名。这座城市的俄语名字十分霸气: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дивосток),意思是“征服东方”。

哈尔滨站右侧(图/无畏)

哈尔滨因中东铁路而兴起
俄罗斯帝国看到了交通的重要性,计划修建一条大型铁路,从莫斯科直通万里之外的远东地区,最后修到了不属于俄罗斯领土的东北来。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孱弱的清帝国需要俄罗斯帝国的帮助一起对抗日本人。
1896年,双方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Союзный договор между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ей и Китаем),约定共同对抗日本,同时中国允许俄罗斯在东北修建铁路,直达海参崴。
1897年,中东铁路开始动工。次年,俄罗斯人挑选了松花江和阿什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建造一座新的城市,成为修建中东铁路的中心,也就是哈尔滨


中东铁路护路队军人合照

黑龙江博物馆里的中东铁路铁轨(图/无畏)

1899年,俄国人就在这里设置了火车站,一开始称为松花江站。
1903年,当中东铁路正式运营起来的时候,松花江站改称哈尔滨中央车站(станции Харбин-Центральный)。
哈尔滨采用当时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进行重新设计,成为一个配得起俄罗斯帝国的大型交通枢纽。看看当年的照片,车站的名字只有俄语“Харбин”。


哈尔滨站

哈尔滨站

有多少人搭乘中东铁路上的列车抵达哈尔滨站,又有多少人搭乘从哈尔滨站出发。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故事和回忆。
在这里发生的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安重根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参见:韩国人暗杀日本前首相,中国建馆纪念)。
明信片上的哈尔滨站


哈尔滨站的月台(图/无畏)

对当时俄罗斯人来说,他们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就是哈尔滨。不过当时的哈尔滨到处是外国人,满眼是俄文,还能吃到正宗的俄罗斯菜。对俄罗斯人来说,哈埠的异国风情并不够浓。
继承俄罗斯帝国的苏联继续持有中东铁路,但没有像清末设想的一样和中国一起对抗日本。
日本占领东北造成中东铁路易主。1935年,苏联与日本支持下的满洲国签订协议,将中东铁路让渡给满洲国。哈尔滨站的上方,架起了一个大招牌,上面写着“大满洲国”。

满洲国时代的哈尔滨站

哈尔滨站站牌(图/无畏)

新时代,新样貌
1949年之后,大批外国侨民从哈尔滨撤离,外国人口继续下降。哈尔滨也从一个国际大都市转型为一个重工业中心城市。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老的站房要被拆除,建设起新时代的站房。据说俄罗斯人建的老站舍质量太好,太坚固了,拆除时候还动用了坦克和炸药王辛娜, 2018
新的哈尔滨站在外观上不讲艺术,更讲实用,换上了与工业城市相匹配的朴素外表。反正,当时中苏两国已经交恶了。

改造前的哈尔滨站(图/黃逸樂(世界首窮))

就这样,哈尔滨站作为一个普通车站默默无闻地又度过了半个多世纪。
恢复1903年的原貌
2017年,100来岁的哈尔滨站又迎来新的一次改造。
这次,政府决定将它改回去,重新恢复一个世纪前俄罗斯帝国赋予的样貌。哈尔滨站又重新变得更加厚重而尊贵,富有艺术感。
现在的哈尔滨站(图/无畏)

侧面(图/无畏)


站内时钟(图/无畏)

哈尔滨站旁边的圣·伊维尔教堂被修缮一新,以配合如今哈尔滨极力营造的异国风情。

离车站不远处的苏联红军英雄纪念碑,重新被涂上油漆,耸立在马路中前。让人们记住,当年和日本签订密约的苏联人又回来了,终于帮中国人把日本人打跑了。

苏联红军纪念碑(图/无畏)


参考资料:
王辛娜. 完美“复刻”1903年版老哈站阔别多时的南站房马上要回来了. 哈尔滨新闻网, 2018-11-23.

添加无畏个人微信
探讨语言、历史与旅行

更 多 语 言 和 旅 行 的 文 章
 点 击 专 辑  阅 读

签证攻略 | 浪漫土耳其 | 游牧中亚 
游走东南亚 | 中东行迹 |南亚 
语言学习| 美洲放浪 |俄罗斯与高加索
全世界看日本 | 大韩民国 | 中国小众旅行 


无畏的旅行
一个普通人,在旅行路上学习语言和历史的故事。从人大社会学系毕业,我没有开始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却到了尼泊尔教中文、在寺院学巴利文。我发现了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一发不可收拾,已旅居五十国,学遍每个国家的语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