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几千次,不知今年是哪般?

文摘   2024-12-26 01:12   宁夏  
本文仅为明史叙事。
明朝初创于朱洪武。洪武帝为皖地一农民,素知民间疾苦。登基称帝后,洪武帝勤政爱民,惩治贪墨,然亦有诸多弊政为人所诟。
明末思想家李贽曾说,我太祖高皇帝,盖万古之一帝也。古唯汤武庶几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则无以安殷之忠臣。汤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唯我圣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后几五十年,无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无一时而不思得贤之辅。盖自其托身皇觉寺之日,已愤然于贪官污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之矣。故时时用兵,时时禁谕诸将,无一字而非恻怛,亦无一字而不出于忠诚。故天下士咸愿归而附之,而乐为之死也。
清代学者刘献庭:“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由此可知,洪武帝地位之尊也。洪武帝所为人诟病者,一者诛杀功臣勋旧,二者内心鄙夷文人。杀功臣者,众人以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事。实则不应一概而论。杀李善长是一己之私权,杀蓝玉多少为了疾苦百姓。洪武帝对封建文人士大夫和武将军官集团嗤之以鼻,以其一人之力,便把整个文武官僚集团整个半死。
洪武帝爱子太子标早逝。洪武帝崩。洪武帝钦定的建文帝朱允炆资历不够,被控制了“朵颜三卫”的朱棣窃取权力。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评价,“在洪武爷手里过日子,各样都好﹔二斗米做酒,足有二十斤酒娘子。后来永乐爷掌了江山,不知怎样的,事事都改变了,二斗米只做的出十五六斤酒来。像我这酒是扣著水下的,还是这般淡薄无味。
可见,明太祖与明成祖名为一朝,实则两代。明成祖朱棣始终牢牢掌握军权,已经作为皇帝仍然亲自挂帅。明成祖的执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然而,朱棣做了一件彻底的坏事,杀了方孝孺,诛其十族(八九族杀人也已经不少)。杀了方孝孺是迂腐还是庸臣,暂且不论,但是他是文人士大夫的忠诚典范。这人一杀,天下皆知此等皇帝不足保也。终于,文人士大夫开始粉饰太平,溜须怕马,文官们一个个被精神阉割了,都是既不敢怒又不敢言。

永乐帝在位时,虽然国家疆域广阔,经济发达,但过度的军事征伐和严苛的政治手段使得许多百姓对朝廷心生怨言。朱瞻基登基后,便开始着手减轻统治压力,宽容治国,着力恢复社会安定。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以宽厚治国、重视文官、关心民生著称。不过,朱瞻基的宽政,也让一些过于放松管理的地方出现了腐败现象。由于过度依赖文官集团,导致有些文官贪污腐化,民间疾苦未能及时得到解决。

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官员们畏惧于肃杀严酷的高压政治,大多噤若寒蝉,人人自危,不敢擅越雷池。仁宣时期,君臣相处比较融洽,皇帝能够做到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任贤使能。朝廷贤臣毕集,正良之风昌盛,对贪官污吏亦能做到严加惩处,其时“三杨”辅政,史称“天下清平,朝无失政”,因此明代前期官场吏治相对清明。但英宗后期,特别是宪宗成化、武宗正德年间,由于宦官专权,朝政日趋腐败。嘉靖、隆庆之后,朝臣间门户之见加剧,党争之势日显,官员考察形同虚设,贪腐之风遂呈不可遏制之势。吴晗曾统计,入《明史·循吏传》(循吏是二十四史中对奉职守法、清廉贤能的官吏的称呼)的一百二十五人中,从嘉靖帝即位到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的一百二十三年中,仅有五人,其余一百二十人都出在其前的一百五十三年。这是晚明时期官场贪腐令人触目惊心的直接反映。

明代的贪腐已是体制性贪腐。这种体制性贪腐的主要特点是:整个社会创造的财富,最大限度地流入了掌控从中央政权到地方权力的各级官员与胥吏们的私囊。这些官员与胥吏,作为统治阶级的主体,理应负有保护国家利益与社会财富的职责,但体制性贪腐却遵循着按官等分红利的潜规则,把他们中最大多数成员拖入了腐败的磁力场,成为大大小小的实际受益者,欲为君子而已无可能。这种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就是把不断扩大的送贿负担转嫁给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从而使整个社会的基本秩序彻底崩溃。这种体制性贪腐的必然结果,最终把明王朝送上不归路。

崇祯在位的十七年,是大明王朝两百七十六年中最灰暗的十七年。跟其他亡国之君不同的是,崇祯在位的十七年励精图治,夙夜匪懈,他一上任就清除了前朝的奸臣魏忠贤,重用袁崇焕,但仅仅三年时间,又将袁崇焕处以极刑,并重用奸臣温体仁,朝廷重起党派之争,外忧内忧交相而来:金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屡犯辽宁, 李自成张献忠起兵中原。最后崇祯自缢煤山,死前留下的遗言是:“朕非亡国之君”。

极简计量分析
夫弃医从文,实乃医者治一人治病,而文章救一世之愚。今不才虽以工经济计量为业,愿以拙笔撰政经随笔,风闻大众耳目,盼世人觉知,成一自由民主之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