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患否定了清廷的合法性

文摘   2024-12-24 15:00   宁夏  

清末面临三重压力,一是处在王朝衰败的节点上,中国历史存在着王朝兴衰轮回的周期现象,因为专制体制长期不变,无法跳出这个历史宿命。二是处在中国封建社会没落的节点上。三是资本主义向东方扩张。总之,清自嘉庆衰落,又支撑了百年,还挺过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个奇迹。

满人入关前不会说汉语,文化负担小,一直在学习,到后来,说汉语最好的反而是满人,出了大作家老舍、语言学泰斗罗常培。清代在吸收外来文明的过程中存在阻力,但到它灭亡时,中国一只脚踏入民主化门槛,另一只脚踏入工业化门槛,这很不容易。此外,清代皇帝勤政、廉洁,对灾民能给予一定的接济,这也延长了它的寿命,因为人民对它还没有彻底失望。

中国19世纪末外患太严重,面临着亡国的风险,这给人们带来紧张感,直到今天,我们的国歌中仍然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这反映了普遍的心态。清政府最大利益是皇位,无法摆正政府、人民和列强间的关系,为巩固权力,不得不依赖列强,加大对人民的盘剥,而人民反抗,又影响了政权的稳定,只能继续求助列强,形成恶性循环。

从今天看,当时人们确实有点过于悲观,但我们没理由指责前人。1911年离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远,列强忙于狗咬狗,外患压力确实不大,但仁人志士们对危险估计偏高,比较急躁。孙中山先生晚年对此曾有反省,他在英国伦敦图书馆邂逅俄国革命党,他们问孙先生中国革命准备多久成功,孙先生说自己还客气了一下,预计20年,结果俄国人大吃一惊,说俄国革命预计需要100年。后来孙先生说: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

因为过于悲观,所以浮躁,希望短期内成功,康有为说,如果用他的办法,10年内中国就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怎么可能?这种投机心理使大家看不起脚踏实地的努力,这是特别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光绪皇帝做了超乎他能力的事,作为改革者,应该量力而行、稳扎稳打,但在外患的压力下,他过于急躁,此外缺乏改革经验,年轻气盛,他是慈禧的外甥,外甥像姨,性格同样执拗,但他凭一己之力打开了中华民族近代改革大潮的闸门,这个闸门打开了,就不可逆转,历史潮流从此汹涌奔腾,即使慈禧也不能不顺势而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而这个贡献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获得的。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光绪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我们今天仍在向世界文明的大潮奔涌而去,在这个过程中,确实遭遇了很多失败,但不是一直在失败,我们也取得了一些胜利,我们仍在前进中。

注:本文资料整理自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喻大华,历史学博士,曾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极简计量分析
夫弃医从文,实乃医者治一人治病,而文章救一世之愚。今不才虽以工经济计量为业,愿以拙笔撰政经随笔,风闻大众耳目,盼世人觉知,成一自由民主之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