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平等投票”的制度并不是好的民主制度

文摘   2024-12-23 23:00   宁夏  

民主制度到底是不是个好制度?这毕竟是个复杂的问题。 诚然,部分人即便意识到当代民主制度弊病百出,但至少不会,也不敢去公然反对民主毕竟我们都成长于二战后国际体系的框架之下,早已习惯这般宣称能极大程度上保障「自由平等」与「主权在民」的机制。

随着选举逼近,各方牛鬼蛇神纷纷出没,媒体版面又开始被霸占。虽然这是每隔几年都会上演的固定戏码,在台湾早已见怪不怪,不过至少我们都很习惯这就是所谓的民主,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权利选贤与能,或者参与政治,在法治的基础上、言论自由的保障下,可以让我们尽可能接收不同的讯息,社会有机会充分讨论而后凝聚共识⋯⋯

⋯⋯这根本是童话(或是鬼话)。现实是,同温层、假新闻、「剑桥分析」、日益偏激的政见、壁垒分明的派系⋯⋯社会好像离共识更远了,而且在很多议题上,透过全民公投产生的结果,会让人不禁觉得⋯⋯奇怪这些不都是「已开发先进」国家的选民吗? 怎么还闹出脱欧?还选出特朗普? 还会去相信太平岛可以采石油?

在所谓的民主制度中,一项很重要的还权于民的设计便是定期、公平、公正的选举制度。理论上一人一票选出来的领导人物,他们主张的政策会以谋求最多数人的福祉为目标,否则,下一届就等着被用选票教训而下台。理想上这么运作有几种好处:

一、满法定年龄的庶民都可以参与政治,无论种族、宗教、背景、性别、贫富⋯⋯即便是弱势或少数群体,都有相等的权利发声。 各种政策,虽可能需较长的讨论与决策时间,但理论上会执行多数者的利益(同时尽可能地保障少数)。

二、同上,正因为票票等值,所以国家与发展,理论上也比较不容易被富者(或贵族)所掌控。对于绝大部分平凡无奇,也没那么热衷政治,只是每天努力过日子的市井小民来说,民主制度是某种心理安慰与信念,让你以为你可以决定国家的去向,进而掌控自己的命运。

关于民主选举的讨论,支持方可以举出知名的孔多赛陪审团理论,说明当需要做出决定时,随机大众的判断总是会偏向正确,或至少有利于群体的答案而随着大众的基数越大,决策的质量应该要越好。不过前提是这些握有选票的大众,必须具备对相关事件与议题的知识,能够理性地认知到利弊并做出判断。

但如果,其实「无知」才是某种系统性的现象,绝大多数人并不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在攸关民生的重大议题上,更是欠缺知识与理解,仅仅是受到媒体风向、候选人激情(白痴般)的口号、偶发事件的影响,和其他乱七八糟无关议题本身的因素,导致投下手中那自以为神圣的一票⋯⋯

平等当然是我们追求的价值(是吗?),不过人天生就是不平等。古今中外皆然,无论东方或西方,各个民族所建立的社会与秩序,大抵就是稳固的金字塔结构:越往上层,人数越少,越底层,数量越庞大。这不光是财富与政治权力的分布而已,而是包含素质教养、知识水平、文明程度、专业能力、社会与科学知识,以及对各种有形、无形资源与信息的掌握等等,让「菁英」始终只会是少少一部份人,真正占大多数的,就是平凡,甚至庸庸碌碌的大众而已。

因此,当年金制度、婚姻平权、医疗与长照,乃至核能、环保、国防外交、基本工资与税制、土地改革、经济建设等重大议题,期待那些基于欲望和激情投票,甚至连自己无知都无法意识到的人去做出正确的抉择,似乎很可能沦为「多数暴力」或「多数专制」,导致国家走向内耗与衰败,对知识菁英与无知庶民,其实是双输的局面

无怪乎诸如布伦南这类推崇知识精英制的学者,在其著作《投票的伦理》中呼吁,那些欠缺专业素养与必要知识的选民千万别去投票,因为「他们根本配不上那神圣的一票」,若他们努力工作、持续学习与关心邻里,对社会贡献反而更大。

来源:

①人人平等的投票,很可能並不是最好的民主制度|Jack I.C. HuangThe World 2.0|換日線

极简计量分析
夫弃医从文,实乃医者治一人治病,而文章救一世之愚。今不才虽以工经济计量为业,愿以拙笔撰政经随笔,风闻大众耳目,盼世人觉知,成一自由民主之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