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绥化春节特刊(2)往年系列1896年

文摘   历史   2024-02-10 07:21   黑龙江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秋,秋雨竟连下了二十天,导致“江河同时泛涨,田禾被水浸淹成灾”佃户们辛苦了一年,眼看着即将秋收,却想到遭遇大洪水。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洪水淹没了农田,旗人地主们心情也是悲伤至极,他们的绝大部分收入都仰仗着这些庄稼。没有了粮食,粮栈的粮食外销生意就成了空谈,油坊和烧锅酒坊就会因缺原料而无法按计划生产。

。。此时的绥化厅,闯关东而来的流民们,依靠契约拜了东家,他们的生活通过这种承佃关系逐渐稳固下来。他们大多把家安置在承佃的耕地附近,这些地点后来大多演化为以“窝棚”为后缀的地名。每年,他们凭着辛勤的劳动,秋收后按照契约交足东家的粮食,余粮就成为一家人生活的主要来源。光绪二十二年的大洪水,松花江、嫩江上游大部分土地被淹。通判常喜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雨中抢收行动,为此绥化厅几乎调动了所有劳力,从抢收后尚可食用只是难以进行粮食贸易的效果来看,勉强抢回了三分收成,水灾让所有人的心情都糟透了

。。而此年的绥化厅,正处私帖泛滥的时期。很多商家仿照其它地域,私自发行凭贴,用以流通。一方面可以解决市场上白银和铜圆供应不足的问题,一方面铺商还可以通过拉高兑换价格的方法谋取一定的差价。当时将军府虽以“责令各商收回凭帖,平减银价”,但由于不能向市场足额供应流通所需白银和铜,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私帖泛滥的问题。很多铺商看到有利可图,在缺乏有效监管之下,凭帖越发越多,兑换的价格也随之被人为地拉高。一两白银本应兑换一吊钱,到此年的五月,绥化厅一两白银被炒高至可兑换十六吊,价格翻了十五六倍之多。佃农们好不容易低价卖了一些粮,可换来的却大多是凭贴。而凭贴的兑换要看具体铺商的规定,有的为了缓解兑换的压力,规定只能年后开春才兑换今年冬天的发帖。佃农们辛苦了一年,不但因水灾导致粮食歉收,抢收回来的粮食不得不以极低的价格卖出,换来的却又是一纸“欠条”。而到了明年,兑换的价格若继续上涨,明明今年十五吊兑换一两银,开春就可能涨至二十吊兑换一两银,佃农们手中的凭帖无形中又会遭受不应有的折损。

。。按照规定,绥化厅被确认的农田每年都需要缴纳额粮(公义粮)。这些粮由厅衙代收,在扣除一定比例的公义粮外(每座城市都设有用于赈灾的义仓,定期更新存粮),其余粮食要运往将军府或指定地点。通判常喜自然无法完成光绪二十二年绥化厅的额粮,他不得不在这一年进入腊月前上奏将军府,请求减免绥化厅此年各项赋税。距离除夕还有21天,将军府的文件终于到了绥化厅。将军府经请示户部,光绪帝朱批,“著照所请”,批准了减免的请求。这多少算是绥化人迎接新年时的一种安慰吧,否则层层下压之下,今年的田赋将不得不转欠至新年,给所有人的肩上都平添了一个砝码。

而佃农们在腊月寒冷的天气间,手握着薄薄的凭帖,看着铺里面价格普遍攀高的商品,他们企图购置一点点年货的希望大部分都破灭了……

承佃,农民向地主租种土地。

引用
 2019年 韩鹏宇 贾清研 闫晶淼编东北林业出版社宫档案绥化史纂》“将军恩泽、增祺奏为查明呼兰属界及呼兰、绥化两厅,北团林子等处年收成分数照章分别征免额粮及应征应缓租赋折”

民国十年 胡镜海 张海清编《绥化县志》“卷三 吏治志”
2019年 韩鹏宇 贾清研 闫晶淼编东北林业出版社宫档案绥化史纂》“将军恩泽、增祺奏为黑龙江制钱异常缺乏,请将部拨丙申年官兵俸饷划解鄂省鼓铸银元折”

策划出品:民革绥化市委

策  划 人:韩鹏宇
友情合作:绥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法律顾问:黑龙江光明律师事务所


欢迎关注黑土乡情
看得见的乡愁,听得见的乡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