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 西太平村、和平村——实现驯化饲养+饲料研发新产业链式发展
驯化养鱼是根据鱼具有条件反射的特点,在每次喂鱼时,一边投饵,一边给鱼类一定规律的声响信号,使鱼建立信号与投饵的条件反射,进而经过一周左右的驯化,使得每次投饵时,只要发出信号,鱼便自动到投饵点摄食。水产专家把这种饲养鱼的方法称为驯化养鱼。这种养鱼方式,今天在家养金鱼的朋友们,对此都比较熟悉。这看似很平常的养鱼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初,却是绥化市养鱼的一大进步。
那个时候的人们,对鱼的习性还不是很熟悉,绥化市开始进行驯化养鱼试验,是从1986年开始的。地点在幸福水库,技术员在水库边设立了方形投饵台,每次投饵都投放到台内,每次投放前用木棍敲桶,鱼听到桶声与投饵形成条件反射,经过一周左右的驯化,逐渐熟悉了集中在投饵台内摄食。这对于从前技术员需要乘船去水库水面投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危险,可谓一举两得。
1988年,水库15.2亩的配套鱼种池投颗粒料驯化饲养,平均亩产鱼种258.5公斤,最高亩产401.5公斤,平均规格75克/尾①。1990年,市水产局又与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水产局合作,进行池塘驯化养鱼试验,最高单产1159公斤。1991年继续合作,达到平均亩产1556公斤②。
1991年,张宝祥是太平川镇西太平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看到市里大张旗鼓地搞养鱼,和家人商量后,鼓足勇气向村上承包了25亩池塘。他虽然从前没养过鱼,但他善于学习,他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详细记着养鱼的知识。水产站技术员向他介绍了驯化养鱼的方法,他回来后开始研究驯化,日夜守在池塘旁,观察琢磨鱼的习性,很快驯化成功,当年最高单产和平均亩产实现了“双超千”的好成绩。“宝祥哥驯化养鱼成功喽”,一时间好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镇上也来人看了现场,市水产局把张宝祥的成功案例宣传开来。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绥化地区各乡镇池塘开始普遍采用驯化养鱼的方法。后来,张宝祥还率先在自己的鱼塘搞起了垂钓,1996年,单单垂钓收入就达到2.5万元,占当年总收入的41%③。村民衣发1998年秋建成1700平方米的垂钓温室,正式营业后,仅4个月就收回了投资,盈利近2万元④,一下子成了全省游钓业率先垂范的典型。
西长发镇和平村李成军承包了40亩池塘,他听说驯化养鱼鱼吃熟料(把饵料煮成八分熟)长得快,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先拿出一块池塘来试一试。这样做,意味着每天多了很多活,他们全家总动员,大人孩子齐上阵,每日坚持熟料投喂。经过技术员和其他池塘鱼苗比对,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1995年,40亩池塘全部采用熟料投喂,当年获得纯收入24600元,亩效益615元,汗水换来丰满的收获⑤。
西太平村和和平村两个村驯化养鱼的先进经验让他们声名远播,为了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在省水产局的支持下,绥化市水产局直属平顺渔场从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引进配方技术,建立了中型颗粒饲料加工厂。料厂充分利用饵料营养互补的作用,精选出19种原料,用计算机按照一定配比进行饵料调配,并根据不同鱼类不同生长阶段予以灵活调整颗粒直径(鱼口大小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不仅加快鱼的生长速度,而且大大降低饵料系数(鱼成长需要消耗对应比重的饵料),每公斤饵料成本减少0.4-0.5元。实现了7月底就开始出售商品鱼,鲤鱼尾重均达500克以上,比使用普通颗粒饵料的鱼池早出鱼10天以上,价格上优势更加突出。到1995年,绥化市已拥有小型饲料加工机组20多台⑥。
绥化市这边生产饲料,那边驯化投喂饵料,鱼一天天长大,市场的需求不减,冷水鱼养殖发展到这个阶段,极大程度地增强了绥化人民发展冷水鱼事业的信心。很多人都想加入养鱼行列中来,但在当时,鱼塘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养鱼个体户虽然逐年在增加,但全面放开承包权还没有开始,其间产生了很多纠纷,所以尽管很多人跃跃欲试,但选择观望的人仍是多数,大家都盼着养鱼事业体制上的改革。
1995年开春,刚刚上任不久的黑龙江省委书记岳岐峰来到绥化市调研农业发展情况,现场观摩了市水产局直属平顺渔场的鱼苗繁育情况。回去后,总结这次调研,在水产方面,岳省长对省水产局的领导讲道:“国有水产企业从机制上不改,什么现代化生产也不行。绥化市平顺鱼苗繁育场实际上是承包经营。咱们要吃鱼,靠原来国有这一套吃不上鱼。海边搞养殖的,富的都是个体。”⑦就这样,1995年12月15日,为加快黑龙江省水面资源开发步伐,实现省委七届四次会议全会提出的把水产业尽快发展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要求,省政府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水面资源承包开发实施方案》,方案规定“闲散小水面、小水库、小塘坝、小坑塘和规模较小的渔场、鱼种场均可采取承包租赁的形式。”“宜渔荒水、荒滩、沼泽和低洼湿地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公开进行拍卖”,还可采取“股份合作、集体开发,承包经营”的形式,相关的税费减免也同时出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⑧全市冷水鱼养殖由此步入快发展阶段。
到1997年,绥化市新建养鱼水面11000亩,改造养鱼水面3万多亩⑨。太平村和和平村两个村的驯化养鱼经验各自在全镇推开,太平川镇形成了3000多亩驯化水面⑩,西长发镇形成了20000亩驯化水面⑪。它们成为这一时期的全省先进典型。
(未完待续......)
引用:
①②⑥⑨⑩⑪马喜余:《回顾北林区渔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北林区文史资料第一辑》2004年第1期;
③⑤于波 万发全 唐玉辉:《黑龙江水产》《关于提高养鱼经济效益的调查与思考》 1997年第4期;
④王金玉:《黑龙江水产》《发展质量效益型渔业 强化支柱产业建设 加快实现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步伐》 1999年第2期;
⑦王恩龙:《黑龙江水产》《省委、省政府领导关于加快水产业开发和发展的指示要点》 1995年第2期;
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 第十一卷 水产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特别鸣谢:北林区档案馆
|| 往期回顾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1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2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3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4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5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6
策划单位:民革绥化市委
策 划 人:韩鹏宇
友情合作:绥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法律顾问:黑龙江光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