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韩鹏宇 | 绥化站(第3集、第4集)

文摘   历史   2023-08-24 07:56   黑龙江  

第3集 绥化站的营运

  1927年1月23日①,天气尚未转暖,呼海铁路呼兰至绥化段通车仪式暨绥化站开工仪式在今天绥化站位置隆重举行。当时的黑龙江督军兼省长吴俊升带领省政府官员都来了,绥化城内百姓数万人聚集在绥化站位置,亲自见证了绥化站的开工。2月1日,临时搭建的绥化站售票房开始售票。当时也没有站台,工人用土和沙子在原有路基基础上又垫了几层,建了两个略高于原有路高度的土台子。


民国十六年黑龙江省都督吴俊陞呼海铁路开车典礼纪念铜墨盒

  第三段绥化县到海伦县于1927年12月6日完工②,这样一来呼海铁路就实现了全线通车。通车当天,海伦县城像提前庆祝元旦过节一样,省内很多官绅齐聚海伦县,和去年绥化县一样举办了盛大的通车仪式。

  呼海铁路全长221.399公里③,从马家船口出发,向北穿越呼兰、巴彦、绥化、绥棱、海伦5个县,沿线设21个站点④,其中有9个站点分属今天的绥化、绥棱、海伦3个县(市),整个呼海铁路沿线各站,绥化地域占了一半,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我们绥化受益最大。

  呼海铁路最初属于单线,每日只能往返一次。据统计,自通车起日均运送旅客3200人/次⑤,年均运送旅客超过100万人/次,这说明当时人们出行普遍接受了乘坐火车这一现代新兴交通工具。而在此之前,要么乘船,要么坐马车。呼海铁路的修建让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呼海铁路绥化站销售的火车票分为一、二、三等,一般情况下,买三等票的最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普通客票。从哈尔滨马家船口到呼兰,20余公里,票价哈大洋6角⑥。到绥化,票价哈大洋约为3圆(伪满时期哈尔滨马家船口至海伦三等票价约为4圆)。哈大洋是民国时期张作霖兴办的东三省银行发行的地方货币。当时绥化城里一位小学普通教员的月均工资约为30圆/月,花费约十分之一的月工资到哈尔滨,这个票价在那个时代贵不贵呢?我们来算一下:当时马车一般每小时跑20多公里,从绥化城到马家船口陆路距离约200公里,按照这个速度,中间不休息,到马家船口至少需要10个小时。假定早晨5点出发,到马家船口已是下午3点多了。如果再加上中途休息、喂马、吃饭的时间,时间就更长了。在哈尔滨办完事就是傍晚了,天黑当晚无法返回,因此一般情况下,当天不能返回绥化,只能找家客栈住下。这样加上返程的时间,快也要一天半的时间。而呼海铁路车速近40公里/小时⑦,乘火车到马家船口,3个多小时就到了,办完事当天可返回。说3圆的票价贵不贵,我们看在时间上它节省了大半天的时间,费用上节省了住宿、吃饭的费用,这样算下来,价格还是比较实惠的,这应该就是绥化站受到绥化人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货运。绥化站建立后,北面辐射到海伦县南部和绥棱县,西面辐射到望奎县,东面辐射到庆安县,这四地因为距离绥化站较近,所以每年都把粮食运到绥化站运输。1929年,呼海铁路全年发送货物总量72.2万吨⑧,绥化站发送粮食13.0361万吨⑨,占比28.2%⑩,超过四分之一。随着货运量的增加,绥化站增加了货运线路,使得呼海铁路期间,总线路发展到8条。此时期的黑龙江省陆续修建了6条铁路(齐昂、穆棱、洮昂、呼海、鹤岗、齐克),其中只有4个编组站,绥化站是其中之一。什么是编组站呢?它是铁路网上集中办理大量货物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直通等列车作业,并为此设有比较完善的调车作业的车站。简单地讲,就是绥化站增加了多台机车和多条线路,以满足货运对铁路的需求。一般编组站设有面积较大的货场和仓库,机车根据货运量,临时组建列车,以完成运输。为此,需要有多台机车作业。同时,还需要有多条线路,用于解体和重组,多条调车线路在一起,就组成了编组站调车场。绥化站自问世以来,很快就有了调车场,货物的集散功能也日趋强大。这也逐渐催生出两个行业,装卸和运输。每年秋粮下来,是绥化站货场非常繁忙的时候,数百个运粮大型车队数千人日夜穿梭不停装卸粮食,车站外等待运粮进站装车的各种车辆一眼望去不见尽头。呼海铁路时期的绥化站,客运和货运业务都发展很快。绥化站的枢纽地位逐渐就显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①2017年 田贺元 《民国呼海铁路的建设及其影响》“二、呼海铁路的修建过程”23页;
      ③2018年汲长伟 曲晓范《呼海铁路与东北北部地区早期城市化 (1925 ~1931) 》;
    ④根据1930年呼海铁路行车时刻表统计;
      ⑤《绥化站志》“第二篇 运输生产”152页;
      ⑥2018年汲长伟 曲晓范《呼海铁路与东北北部地区早期城市化 (1925 ~1931) 》22页;
      ⑦1999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市志》“第三篇 铁路 第一章 线路与车站”;
      ⑧⑨⑩《绥化站志》“第二篇 运输生产”164页。
第4集 绥化站与绥化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

  1927年绥化县有余粮152.6万石①,折算为1.8亿斤。从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分析来看,绥化县1931年前,年产量在150万石到200万石之间,也就是1.5亿斤至2亿斤之间,这些粮食,除了满足本地需求外,绝大部分粮食外销,铁路发展成为当时粮食外销的最主要交通工具。

  呼海铁路修建前,绥化地域粮食外销采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和船,也就是说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陆路,一条水路。粮食多,一般采用水路。绥化地域呼兰河上下游有多个船口,商户、地主把粮就近运到船口,在船口装粮上船,当时绥化城北有个孙家船口,人们把粮食运到这儿,用船向南松花江方向运输。粮食不多的情况下,一般采用陆路。用马车驱行200多公里,把粮运到东清铁路的对青山火车站或满沟站,在那里把粮食装上火车,再通过东清铁路向南输送至大连港、旅顺港出海。水路和陆路的货运成本都要远远大于选择呼海铁路货运的成本(当时的呼海铁路货运业务,6个等级均算运费5元/吨)。

  绥化站的繁荣,快速催生出一支由装卸工人和马车夫为主体的工人阶级队伍。而在此之前,绥化县社会阶层中主要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城市小手工业者及店员为主。工人阶级的形成是以火车这一工业革命的典型产物为标志的,他们自身并无生活资料,通过开展火车附属业务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绥化站创建并发展了绥化地域的工人阶级队伍。

  1921年,中共一大确立了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为党的基本任务。1925年12月5日②,东清铁路线上安达站1000余名工人在安达党支部的领导下集体罢工③,要求增加工资。我之所以提到这次罢工事件,因为它让我们看到车站工人队伍数量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铁路对工人队伍的发展的确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还因为它让我们看到:沿着铁路,自1926年9春安达站建立党小组以来④,中国共产党来到了绥化地域。1931年,海伦站党支部成立⑤。“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山东省早期中共党员张适来到绥化县四方台车站,成立了特别党支部,领导绥化、海伦、庆安等县的党组织工作。1932年,绥化站党支部成立⑥,货运列车长李荣任支部书记⑦,领导5名共产党员开展工作⑧。

  绥化站不仅是民国时期绥化县的典型建筑及现代工业社会的象征,也同时是绥化地域工人阶级队伍的主要诞生地。

  丰富的粮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帝国主义国家的商人们发现了这个商机,他们不请自来,俄国商人和英国商人控制了绥化县城里的庆昌店,日本人三井八郎开设了三井杂货店,这两家店常年以绥化县为中心,收购周边县粮食。每年,绥化本地商人在粮食收购上都会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商人们进行斗争。当时,他们在东北势力很大,绥化本地商人需要借助各方力量才能与之抗衡。每年秋收后,绥化站的货车一车难求,非常火爆,而它背后的斗争也异常的激烈。随着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在铁路沿线工作的开展,绥化站逐渐发展成为党领导绥化人民同帝国主义列强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

  所以大家看,绥化站对绥化有多么重要。可以说,铁路兴,绥化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①1990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绥化县粮食志》“第四章 粮食产量”32页;
    ②③④1992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安达县志》“第十三篇 党派群团”544页;
    ⑤1988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海伦县志》“第十三篇 政党社团”399页;
  ⑥⑦⑧1992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安达县志》“第十三篇 党派群团”544页。


策划出品:民革绥化市委

策  划 人:韩鹏宇
友情合作:绥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法律顾问:黑龙江光明律师事务所

欢迎关注黑土乡情
看得见的乡愁,听得见的乡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