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东津鱼种场——国营鱼苗繁育场
自1958年起,全省迎来水库建设高潮期。1959年,绥化县津河水库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开始工程建设。1964年,在绥化专区工作的副专员韩绍卿为了发展水产事业,经过与张县长多日调研,决定在省厅水产局的支持下,利用水库优势,选择一个地点,建立起自繁的鱼苗基地,以解决鱼苗供应不足和成本高的问题。津河水库位于隆太、东津、利民3个公社间,和隆太兴水库直线距离3公里,水库库容1360万立方米①,周围泡沼地很多,最终鱼塘选址在津河水库下游3公里处隆太公社。
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绥化水产人对东津鱼种场倾注了太多太多的心血。1964年,刚刚从省水专毕业的何志兰被分配至绥化水产工作,上班便迎头赶上繁育场的建设。她是技术专家,虽然年轻,但她的意见同志们都很听。见到大家对她信任,她二话不说,一个女同志和男同志们一起终日奋战在现场。首批鱼苗从哈尔滨松浦水产试验站购置,其中德国镜鲤为该站从大连市金县移入亲鱼(有繁殖能力的鱼)繁育而成。鱼种场建成发塘(苗种培育)后不久,齐书记又按照原计划开始建设越冬池。第二年春片(越冬鱼苗到春季)成活率达到87%。眼见繁育成功,公社各大队“近水楼台先得月”,纷纷建起鱼塘。1968年,公社建成鱼塘面积达到207亩②。1969年,自行繁育鲤鱼成功③。
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何志兰和几位技术员轮班蹲点,吃就在现场,饭凉了也没有热的地方。到了晚上,顶着星星回到队里安排的老乡家里,每天她推开老乡的家门,疲惫的她常常是倒在炕上便睡着了。每当半夜醒来,一地的月光照在她的布鞋上。那双沾满泥巴的鞋啊,很多年,都在她的梦里挥之不去……
水库被利用起来后,扩大了水面,鱼苗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1968年,东津鱼种场鱼苗供应绥化全区,全年供不应求。1970年,绥化县共建成津河水库、幸福电站、后八水库小Ⅰ型、前三水库小Ⅰ型、欢喜岭水库小Ⅰ型、新华五一水库小Ⅰ型、隆太兴水库小Ⅱ型、红光水库小Ⅱ型8座中小型水库(塘坝3处),水库总面积共23285亩,养鱼水面也随之扩大,达到11220亩④。1973年,年捕捞量达到13万斤,平均亩产达到50斤以上⑤。1974年——1975年,人工繁育草鲢鱼和团头鲂获得成功⑥。从此,绥化地区各公社大队采购鱼苗,有了更多的品种可选。
东津鱼种场在这一历史时期,为绥化水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水库养鱼,扩展了单一的池塘养鱼模式,由此逐渐探索出了从鱼苗到商品鱼的产业发展路径。
(未完待续......)
引用:
①黎成修主编:《绥化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③④⑤⑥马喜余:《回顾北林区渔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北林区文史资料第一辑》2004年第1期。
特别鸣谢:北林区档案馆
|| 往期回顾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1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2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3
策划单位:民革绥化市委
策 划 人:韩鹏宇
友情合作:绥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法律顾问:黑龙江光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