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东兴鱼苗站——北林冷水鱼发展前奏
1958年,绥化县人工养育冷水鱼,鱼塘选在哪里?上任不久的县长王延年犯了愁。他不是愁没有合适的地点,而是县里刚刚成立10个人民公社①。10位新上任的公社书记听说县里要发展养鱼事业,各个在他面前打包票,争着抢着希望县长把人工鱼塘试点定在自己的公社里。“选谁呢,哪个不是生龙活虎?哪个不是敢闯敢拼?”王县长只好一碗水绝对端平,不倾向任何人。想要成为试点,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一是距离城里不能太远,用马车运鱼,路上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20公里以内地方优先;
二是交通上要便利,辖区内要有宽敞的马路经过或贯穿,鱼塘距离马路较近的地方优先;
三是距离河要近,地势要平坦,方便引水;
四是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原则,土地连片集中面积不小于10亩,总面积要不低于20亩。
王县长在全县公社发展水产动员大会上宣布完这四个条件,会场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坐在第一排的十位公社书记面上都有了难色。
经过水产技术推广站人员十余天的实地踏访与研究,地点最终选定在新华人民公社东兴大队②(今太平川镇东兴村)。大队地处县城西部绥望公路边上,距离城里18公里。去年夏初,这条公路由县交通科组织了一百多人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了翻修。地基加高,翻浆路段得到全面修复,这条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③的老路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选定集中连片建鱼塘的位置,位于永安灌区大队耕地边缘的一大片低洼易涝的泡子地带,西面距离呼兰河约5公里,中间有水渠可通。公社王书记决心和社员们把东兴大队的鱼池建设成为县里的标杆。
抽水机是从省农业厅借过来的,王县长从其他公社调配来柴油,抽水机抽了四天三夜,泡子才露出泡底。开挖鱼塘那天王县长带领全班子到场助威,还把县里新申请下来的“东方红”牌拖拉机④也派来了。公社其他9个大队都派了工,大家万众一心,在震天的鼓声中,锹镐齐动,开挖鱼塘。这是人顺应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过程,这战天斗地慨然奋斗的画面,已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
1958年夏至后,大队鱼塘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通渠注水一次成功,鱼苗下塘。东兴大队6个屯(东六大户、张富永屯、张凤山、赵家屯、恒德屯、小腰屯)⑤挖建人工鱼塘总面积达到30亩。夏花鱼种(鱼苗)是从宾县长江渔业社的苏炜、陆顺来、孙鹏三位下放锻炼的专家培育的草鱼和鲢鱼,所需资金全部由省商业厅水产局安排财政专项给予支持。
7月,省委杨书记亲自撰写了《大搞群众运动,高速发展养鱼事业》的“宣言书”,“宣言书”已经发表在全省迅速掀起了群众造池养鱼的高潮。绥化县里为了配合做好鱼塘的相关服务工作,行署专员李介民批准成立绥化县水产站,股级单位,办公室设在县商业科,具体领导县里水产工作。李专员给王县长部署了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那就是着手研究越冬鱼塘的修建所需要技术标准及流程,确保霜降后,鱼苗安全越冬。
绥化县的水产事业在人们豪气冲天的斗志中,自此开始了大踏步前进。各公社大队纷纷仿效东兴大队建立起面积不等的人工鱼塘。有些大队为了加速鱼塘建设,利用辖区内的坑塘和自然泡沼,并没有进行升级改造,直接人工撒苗,然后人工看守、人工饲喂。1958年,绥化县养殖水面达到600亩⑥,池塘养鱼蔚然成风。
很多问题也由此而生,例如浮头问题(鱼缺氧)、混养问题(不同鱼种比例关系)、水华问题(蓝藻、绿藻过多)、水温问题、塘水透明度问题(浑浊程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忙坏了水产的同志们。由于当时资料不全,经验不多,县里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引入外脑,他们向上求援,期待省里回应。
同样的问题,自1958年开始,各个县集中反映到省商业厅水产局。针对这些共性问题,如何解决,这项工作,由水产局局长原野安排给新挂牌的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的众多水产专家们⑦。很快,省级短期技术培训班开始面向全省招收学员,每期学习4—6个月,研究所专家任教员,开始教授鱼类学、淡水生物学、水化学、鱼池工程等专业课程。
科学养鱼,自此起步。
(未完待续......)
引用:
①③④⑤⑥黎成修主编:《绥化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马喜余:《回顾北林区渔业生产的发展历程》,《北林区文史资料第一辑》2004年第1期;
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省志 第十一卷 水产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特别鸣谢:北林区档案馆
|| 往期回顾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1
流水“鱼”韵——北林区冷水鱼往事系列2
策划单位:民革绥化市委
策 划 人:韩鹏宇
友情合作:绥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法律顾问:黑龙江光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