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府知府成多禄这几天常常失眠,他心里盘算着时间。此前省将军府已通过驿站通知他请功折已上奏吏部,如果不出差错的情况下,应该不久就能够得到批转。从京城到将军府,沿途驿站总长度超过8000里,需要1个多月到达。部里内部公文流转的时间,也需半月多。这样算下来,折子从将军府发出,到从将军府批转至绥化府,往返要耗费达3个月的时间。折子是立冬后第一场雪下来时发出的,这样盘算下来,若快些惊蛰前后就该收到了;若略慢些,春分前后也该收到了。
。。知府成多禄的请功折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①得到光绪帝朱批,此日正值农历小年的第二天(距离除夕只有5天)。当日下午,驿卒从京城东华门皇华驿总站出发,向着东北方向,直奔卜奎而来。
。。同治元年②,京旗刘瑞响应朝廷号召带领族人从奉天省阜新县(今辽宁省阜新市)③来到北团林子。从招垦行局承领了荒地,成为清末土地开垦时期北团林子第一代垦荒者。勤劳的刘瑞带领族人于当年完成了“生地”的开垦工作。可惜因早年患有肺病,垦荒时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第二年不幸逝世,享年56岁④。他的夫人孙氏接过治家之权,带领族人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刘氏家族凭着苦干的精神,没有几年的时间,逐渐发展成为北团林子拥有田产数千垧的大户。孙氏在光绪十二年北团林子设厅后的第二年去世⑤,她并没有看到后来建设的绥化城。她在丈夫刘瑞死后的23年的时间里,为了家族的繁荣兴盛,日夜操劳,临终时嘱咐儿子刘振镛,一定教育好家中的儿女,要想有大作为,不能忽视对儿女的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绥化厅因人口持续增加升设绥化府,首任知府成多禄入秋时携妻儿来到绥化府。他是入选国子监的拔贡⑥,才华横溢。他五岁识字,八岁写诗,十六岁就考取了秀才,学识渊博,书法造诣颇深,早年即以文才闻名东北。他上任后,发现绥化府辖区内各私塾学校的教书先生学识良莠不齐,没有官办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偏低。为了提升绥化府的教育水平,他经请示将军府程雪楼将军,确定在绥化府做的第一件工作是试办第一所官办学校。程将军虽对成知府的想法赞赏有加,但苦于财政拮据,只好授意成知府自行想办法筹措办校所需银两。
。。要建设一所大型的官办学校,刚上任不久的成知府根本没有把握。但他深知教育对这片地域而言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为了绥化府的长远发展,他决心筹资,筹资的对象确定为绥化府拥有大面积土地的大户和较大规模的商户。于是,绥化人惊奇地看到,新上任的知府大人居然屈尊挨家挨户登门拜访东大街的众多商户们,成知府的举动立刻引发了城中富户们的热议。城中商会组织公议会组织相关人员经过数次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成知府所言教育对绥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和重要性,正是大家思索家乡如何发展,问题症结所在。他上任不久,即能够联络广大富户,倡推教育,共商发展大计,其精神令人感动。绝非为了政绩,做表面文章,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家乡发展着想。于是公议会的成员们开始自发地捐款。监生张海楼捐款白银一千两;文童林树椿捐出家中田地二十垧,作价四千两。半月有余,捐款的总额持续增加。但和成知府拟建设的学校筹资目标相比,尚有很大的缺口。刘振镛作为绥化城内的大富户,决心效仿张海楼、林树椿等人,做一个表率。经过慎重考虑,刘振镛的想法得到了族人的一致支持。他去城西府衙主动拜会了成知府,回来后,他决定捐款白银一万二千两,鼎力支持成知府。按清末一两白银可买一百斤粮的标准,一万二千两可买一百余万斤粮。如此巨额的捐款也着实超出了成知府的想象,他被绥化人民的大义之举所感动,他列出详细清单,主动上奏将军府,为办学出力的所有人申请朝廷恩典。
。。1921年版《绥化县志》卷六“义行”篇记载:“刘振镛,字子敬,前清三十一年助学校经费一万二千两,经奏请奖给三品封典,并给好善乐施字样,其子汉璧、汉玺、与侄汉琪各加连同衔。光绪三十二年,因事过劳以呕血卒。”
。。多禄知府上任仅一年多时间,在刘振镛等人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创办绥化府第一所公办小学。第二年开春,学校就开始公开招考。而在此之前,绥化的孩子们要接受教育,要么进入本地私塾,要么只能远赴呼兰厅、巴彦苏苏、卜奎等地求学。官办小学的建立,更高标准的师资力量配备,这是清代绥化地域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这一年的除夕,城内有很多家长们开始盘算新年里如何参与学校的建设,也好尽快把孩子送到学堂去......
引用:
① 2019年 韩鹏宇 贾清研 闫晶淼编东北林业出版社《清宫档案绥化史纂》“程德全奏刘振镛等捐助学堂片”;
②③④⑤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2019年10月刊(下)(第167)期 魏强“皇清诰封奉直大夫刘府君宜人祖姓孙太君“万古流芳”墓志碑兼议北团林子(今绥化城区)正式设治时间考证”;
⑥1988年 吉林文史出版社 翟立伟 成其昌编《成多禄集》。
策划出品:民革绥化市委
策 划 人:韩鹏宇
友情合作:绥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法律顾问:黑龙江光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