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麦
。。虽然这个大队所属的小队比较多,但由于相距较远,知青们大都被分到二三四距青年点较近的三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约有十几名知青。知青们虽然不懂农活,但都按当地的成手劳力对待,每天卯子工。刚开始,队上给知青派的活都是些比较轻闲的,也不用出多大力,但挣工分却与成手劳力相同,一天可挣10—12分左右。我被分到了第三小队,队里让我干的第一个活就是脱小麦。当时正值9月,天气仍然很热,脱粒机一响,就得赶紧把麦子解捆往入口里送,顿时就会尘土飞扬,打麦子的人都会弄得土头土脸的。有一天大队书记跟我们一起脱小麦,大家第一次跟这么大的“官”在一起干活,都干得特别起劲。突然,大队有线广播里播出了中央台一个通知,说下午3点将有重要广播,大家纷纷猜测,也没有猜到什么。到了下午3点钟,广播里传来了沉痛声音,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打麦机停了,人们顿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接下来就是举行各种悼念活动。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人们才“顺过架”来。
看青
。。正值瓜果飘香的时候,队里给我派了第二份活儿,就是“看青”。庄稼即将成熟的时候,要有任巡逻,主要防牲畜祸害。这是个好活儿,又清闲又自在,干好了能干到老秋,很多人求之不得。队长让我干这活,可能是因为我办事比较认真的缘故,接了这活,真令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开始让我去看瓜,那时各小队不管“以粮为纲”生产粮食的指标多紧张,也要拿出一块地来种瓜,供全队社员享用。到瓜“开园”时,每家每户都能分几次瓜吃,象征性地扣几个工分,但是常常不等开园时,一些腿脚“勤快”的社员就经常跑到瓜地里摘瓜吃,队里为了制止这种行为,就得用人看瓜兼侍弄瓜,一般都是用有种植经验的上年纪的社员,称为“老瓜头”。我当了年轻的“老瓜头”后,非常认真,不管什么人,一律不准随便摘瓜吃。有时小队会计、队长吃瓜也会受阻,很多人占不着便宜了。于是,他们纷纷建议队长把我这个“虎青年”换下来,这样,我没干上一个月就被安排去看甜菜地了。这下一些社员又可以无拘无束地到瓜地大饱口福了。
。。甜菜地距离青年点较远,大约有7—8里地,是在一个水库边。究竟怎么看,队里没作具体交代。我只是到点来到点走,像上班一样,每天拿个小镰刀,在地头转一转,倒也清闲。我这个活动规律很快就被附近的社员发现了,他们趁我休息的空档,进地里大擗甜菜缨子(叶片)拉回家里喂猪。说实在话,那时各家各户喂养一头猪实在是不容易,猪饲料就是个大问题,猪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所以有的猪喂一年也喂不大。为了喂猪,人们想了很多招,掰甜菜缨子给猪吃就是个传统的招法。有的甜菜地没等到秋天缨子就被掰没了,甜菜也长不大。所以必须要用人看地。有一天,我假装返回青年点,走到半路时,突然杀个回马枪,一看可热闹了,地里全是掰甜菜缨子的人,我抓也抓不过来。最后,只好抓了一个已掰了三麻袋的大小伙子,他自己一再解释是邻村的会计,我也没听他那套,非把他带到大队部去,交给了大队长。一看人家和大队长非常熟,大队长没说几句话就让他回去了,好像还有留他吃饭的意思。这倒好,掰甜菜缨子的没怎样,我倒像犯了错误似的,好几天没缓过劲来。
秋收
。。一晃到了老秋,开始收庄稼了,最难割的就是高粱了,高高的秆子常常一割除就“耍叉”,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使人手忙脚乱的。我们两个知青割一条垅还跟不上一个社员割两条垅,一天下来累散了架子。回到青年点上一看,人人都累得够呛,有的人回来后倒头便睡,也没有说笑的了。庄稼陆续进了场院,丰收的喜悦在人们的脸上荡漾。第一场落雪过后,打场开始了。那时队里的劳力少、常年干活的也就三四十人,所以不进腊月门子是打不完场的。有一天我们正在打谷子,突然接到通知,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要来录制声讨“四人帮”的镜头。全大队这下可忙坏了,说还得有发言的,任务落到了我头上,究竟让说些什么也没作具体交代,我费了大半天时间,写了一个发言稿,领导看后一下子就通过了。时间一到,摄影的人还真来了,跪倒爬起的还真录了好大一会。我在粮食堆旁装模作样地发言,人家还给了一个大特写,让我激动了好几天,就盼着这部影片早一天放映,可是左等右等到最后也没见到自己在影片上的“尊容”。晚上打场是最难熬的,到半夜三更,人们又饥又饿,还冻得没着没落的。但挑灯夜战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收工后队里能供一顿热乎的大豆腐吃,再拌上点大酱,那个香劲就别提了。交完公粮,分完口粮就开始“分红”了。大队小队一通测算后,结果出来了,每个工分可兑现金1角3分钱,这在当时是很高的了。扣除口粮款我挣回来100多元,带回家里,父母高兴了好一阵子。
音乐
。。青年点的集体生活是单调的。我们偌大个青年点,缺少报纸和杂志,更别说小说之类的书籍了,收音机也是稀罕物。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不知是谁在家里拿了一把二胡,有几个稍通乐理的人有事没事地拉上几曲。夕阳西下时,吱吱嘎嘎地二胡声伴着袅袅的炊烟传出很远很远……
。。那时的照相机更是难得一见,方圆百余里的,几乎没听说谁有相机的。有一次为了欢送带队的刘老师,全体知青到公社所在地的照相馆照了一张集体照,这算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历史镜头。雨休天,全体知青没事就在屋里唱歌。那时,上演的故事片有一部叫《青松岭》,里有一首插曲叫“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比较流行。大家经常学唱,到后来男知青在东屋唱,女知青就在西屋和,配合的十分默契,大家都陶醉在自娱自乐中。
尾声
。。第二年开春,多数知青被安排进了社办工厂。到1977年底前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在300多名参加复习的考生中,我有幸成了6名中考者之一,进入绥化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学习。从此我结束了一年半的短暂知青生涯。
。。一年半的时间,在我们的一生中,是那么短暂。但往事悠悠,不思量自难忘。
||作者简介
。。叶柏陶,1958年生,绥化人。1976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绥化市作家协会会员。
||往期回顾
杨传术 | 最后的夏天
孙守云 | 戒烟 刘淑兰 | 母亲的长烟袋
逯春生 | 我的土地 我的祖国
闫冬 | 雨后的秋天
杨中宇 | 乡村八月节 韩秀媛 | 老刘的太阳和月亮
张林 | 向阳花 林超然 | 露天电影
陈力娇 | 你知不知道该对谁感恩 艾苓 | 紫漆柜装不下
张晓舜 | 水山村札记 闫东 | 一条鱼的葬礼
韩秀媛 | 奶娘 艾明波 | 生命的景象
黄岩梅 | 心底的河流 邹晓光 | 爷爷的誓言
姜淑梅 | 坐月子 韩文友 | 日喀则札记——一个皮匠
韩秀媛 | 父亲,我是你行走的年轮 韩佳栋 | 老井
赵富 | 消失的习俗早晨滚麦地 王宏兴 | 母亲的菜园
刘忠民 | 斯世,我于万丈红尘中等你 高云华 | 四季老屋
白雪松 | 母亲的缝纫机 韩秀媛 | 家乡的味道
韩秀媛 | 波斯菊的秋天 张爱玲 | 非走不可的弯路
于志学 | 吃“细食儿”的小席匠
策划出品:民革绥化市委
策 划 人:韩鹏宇
友情合作:绥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法律顾问:黑龙江光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