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 从东清铁路说到呼海铁路
朋友们,你们现在看到的是绥化站。火车站在一座城市的发展初期,往往由于城区内没有标志性建筑,而常被人们称作城市的名片。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知道,火车,往往是一座城市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一个象征。绥化站,从诞生至今已有97年的历史。它很像一位老人,伫立在北林区的东北端,见证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作为绥化人,你对它了解多少,我将从本期开始,用8集来带你走近它。
说起绥化站,我们要从东清铁路说起。东清铁路全称大清东省铁路,向西至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支线从哈尔滨起,南至旅顺口,是一条“丁”字形铁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破土动工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全线通车②,全长2489公里③。这条铁路,俄国人称它为中东铁路。今天说东清铁路这个名称的少了,中东铁路是当时俄国人的叫法,中国人自清末开始,称它为东清铁路,后来两个名称混用了,现在叫中东铁路的多,反而叫东清铁路时会有人不知道指哪条铁路。东清铁路按照线路规划,其设计方案经过今绥化市下辖的肇东市和安达市,安达地域有烟筒屯站、小河子站、喇嘛甸子站、萨尔图站、安达站④,肇东地域甜草岗站、满沟站⑤,共设有7个站点,长度近200公里⑥,这是绥化地域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铁路线及火车站点。肇东地域当时有著名的满沟站,安达地域当时有著名的安达站。现在安达市火车站还保留有完整的东清铁路时期65栋俄式建筑群⑦,这个数量,在东北很罕见,其中安达站站长办公室和安达站铁路俱乐部建筑面积1995平方米⑧保存相当完整。站长办公室现已对外开放,是文物保护单位了。据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民国20年(1931年),运出以粮食为大宗,当时安达站一地粮货吞吐量在中东铁路全线仅次于哈尔滨站。”⑧这段记述可以想见安达站当年的繁华。建议大家周末带孩子去看一看,里面有些珍贵的图片,品味历史,顺便也品尝一下好吃的安达冰棍。
东清铁路缘起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实现侵略中国计划、遏制日本在远东的发展,以中俄建立军事互助同盟为幌子,诱迫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⑨。这份密约,双方约定“为使俄国便于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海参崴当时就已经不属于中国领土了,今天的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就是当年的海参崴。这份密约可以证明,东清铁路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下的产物,而后随着铁路的发展,其围绕铁路衍生出的种种特权变相地实现了沙俄侵略东北的目的。东清铁路修建后,东北大量的资源被沙俄掠夺。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东北人为了与沙俄争夺利权、维护民族独立及领土完整,在反制手段上就有了自办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铁路的想法。前后共规划建设了6条铁路,其中有一条铁路,就是滨黑铁路。滨黑铁路从酝酿到实施经历了20余年,其间有俄国、日本、美国的博弈⑩,有中国的抗衡,经历坎坷,这个时期的铁路史是清末民初历史的最好折射。而作为滨黑铁路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呼兰至海伦段,后来我们称这段铁路为呼海铁路,得以自办,并成功修建。这就是绥化站诞生的历史背景,绥化站源于呼海铁路的修建,呼海铁路源于滨黑铁路,滨黑铁路是为了与东清铁路抗争。理清了这个关系,我们在接下来的几集中,沿着呼海铁路,我们将把镜头拉近,走进绥化站。这期先讲到这里。
①2014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吴文衔 张秀兰《早期中东铁路简史》“第一章 《中俄密约》与中东铁路的修筑”22页;
②③2014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吴文衔 张秀兰《早期中东铁路简史》“第一章 《中俄密约》与中东铁路的修筑”24页;
④⑤1911年黑龙江调查局制《黑龙江省全省舆图》安达厅和肇州厅地图;
⑥用百度地图工具箱测距功能测量所得;
⑦⑧2022年07月18日 《绥化日报》第07版 孙喜伦《中东铁路俱乐部见证安达百年沧桑》;
⑨2014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吴文衔 张秀兰《早期中东铁路简史》“第一章 《中俄密约》与中东铁路的修筑”5页;
⑩2017年11月《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袁文科《清末民初滨黑铁路研究》69页—74页。
第2集 呼海铁路绥化站修建始末
呼海铁路,呼是呼兰县,南起呼兰县境内的马家船口,海是海伦,北至当时的海伦县。这条铁路,是官民共同出资合筑的一条民族铁路。它酝酿的时间很长,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①,当时的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就曾上奏朝廷修筑滨黑铁路,而光绪帝此年正忙于新政预备立宪,很快就以修筑铁路时间长资金大为理由拒绝了程将军的提议。后来大清灭亡了,民国初始,黑龙江的官员仍然没有放弃前朝修筑呼海铁路的想法,1925年9月1日②,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筹资完毕,成立了呼海铁路工程局③。预计工程分三段进行,第一段哈尔滨马家船口到呼兰,第二段呼兰到绥化,第三段绥化到海伦。第一段,1925年8月15日通车④。第二段,1926年9月土工作业已经完成⑤,所以开始施工建设绥化站。
呼海铁路时期建设的绥化站 照片为日伪时期拍摄
这张照片就是绥化站,它拍摄于伪满时期,大家看到拱形的结构了吗,这说明车站在设计上吸取了俄式建筑的元素,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里面的穹顶就是拱形的,俄式建筑很喜欢用拱形,其他部位四四方方,看上去绥化站是中俄文化碰撞后形成的新式建筑风格。哈尔滨还有一些东清铁路时期留下这种风格的建筑,今天的专家称这种风格为“中华巴洛克”。这个车站,反映出当时的建筑水平,应该说是民国时期绥化县非常典型的建筑了。当时绥化站站舍能修建得这么好,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呼海铁路总办——常荫廷。他曾经是民国时期绥化县首任县长,在绥化县任职前,还曾在青冈县工作过。他后来升为绥兰道道尹,绥兰道的府衙就设在绥化县,他离开绥化县后,到呼海铁路曾任总办。他当时为了绥化站的修建到呼海铁路工程局做了很多工作,最终为绥化县成功争取到了一笔建设资金。
铺设呼兰至绥化这段铁路时,有个小插曲:按照工程计划,1926年入冬前第二段呼兰到绥化段要通车。但工程方在推进土工作业于9月初已经完成,而木材供应商通原公司的枕木供应却没有同步跟进。地基打好了,枕木没到。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吴俊升和总办常荫廷等官员多方筹措资金,从吉林省紧急订购并制作了二万余根枕木。1926年这一年,入夏雨水大,导致泥河南岸多处道路泥泞不堪,这给运输队运输枕木和铁轨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了保证运输顺利,绥化县和巴彦县几乎调动了城乡所有的大马车,出城去接应运料车队。过泥河时,由于河面宽,河水深,需要过桥。当时没有大桥,还都是木桥,载重轻。车队运到桥边,马车过不去,只好把马车拆卸,马匹分匹过桥,过桥后再行套辕装配马车。这不但麻烦,还会减少马车的使用寿命,然而为了这条铁路的修建,人们耐着性子,卸、装,再用人力抬运一根根枕木过桥。这样做,不但工程量大,还效率低,运输进度慢。此时已是9月底,绥化站的工程建设已基本结束,钢轨却还没有铺设进站,天气已经转冷。为了抢工期,呼海铁路局决定临时搭建一座铁桥。绥化县当时紧急调用了城乡所有的年轻劳力,按照工程师的设计开始在泥河上架铁桥。大家齐心协力,泥河桥梁工程于12月初在大雪中竣工。此时已是寒冬腊月,可运输队没有停工,春节期间也未休息,运输队顶风冒雪作业。
零下30多度啊,应该说那个时候,大家对于这条铁路是咱中国人自己的铁路,心里都有股不服输的劲,那种爱国情之深,真令我对我们的祖辈们充满了敬意,没有这种情怀,那么大的工作量,很难完成。
1926年的春节,总建筑面积646.6平方米的绥化站已经落成⑥,绥化城的百姓有一个共同的期待,那就是希望呼海铁路尽快通车。
未完待续……
①2017年 田贺元 《民国呼海铁路的建设及其影响》“一、呼海铁路修建的背景”5页;
②③2017年 田贺元 《民国呼海铁路的建设及其影响》“二、呼海铁路的修建过程”21页;
④⑤2017年 田贺元 《民国呼海铁路的建设及其影响》“二、呼海铁路的修建过程”22页;
⑥《绥化站志》“大事记”10页。
策划出品:民革绥化市委
策 划 人:韩鹏宇
友情合作:绥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法律顾问:黑龙江光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