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月以来,百岁老妈病情危重,在医院治疗半月之久,仍昏迷不醒。19日这天,老妈突然醒过来,中午还吃了一只河蟹,这种情景,我猜想可能是回光返照,因为她眼皮已挑不上去了,便对母亲说:“您睡一觉吧。”母亲静静地点点头,又突然抬起头,对我俯身贴耳地说:“我走后,你要用心关爱你二弟,他一直病病怏怏,又摔断一只胳膊,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呀……”母亲絮絮叨叨说了许多,说得含糊不清,我知道那是母亲弥留之际,使出全身力气的嘱托,便说:“您就放心吧。”母亲紧紧握住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想见……见老二……一面……”她苦笑一声,但那笑比哭还难看,是皮笑肉不笑的那种,却是从肺腑吐出的心声……接着她就睡着了,睡得很安祥,很沉稳……
。。见母亲睡着了,我急忙去买医院短缺的药,刚走到路上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告知老人走了,听到这个噩耗,像突然挨了一枪,完全被震懵了,感到无限地悲痛和内疚,作为长子没能为她老人家“送终”,没圆母亲临终要见二弟一面的愿望,欠母亲一笔再也无法偿还的感情债。
。。赶回医院,见家人忙作一团,我上前亲了老妈额头,感觉已经凉透了,那凉立即传递到我心脏的凉,一个冷战打下来,身子簌簌地抖作一团。母亲关爱子女的往事,像潮水般涌入我的脑际,犹如夏日雨夜里的野草疯长起来,又悄无声息地浮现出来。
。。故乡的土地是盐碱地,不收小麦,却产棉花。棉花收到家,母亲成了最碌的人,像转起来的陀螺,于是一盏油灯,一架纺车,一堆棉絮,一个蒲团,成了母亲一秋一冬的陪伴。每到晚上,母亲就坐到堂屋地上,开始摇头晃脑地纺线。在漫长的夜里,母亲就那么一圈一圈地纺,冬日地风从门缝透进来,有种刺骨的寒冷,冻得她直打冷战,手脚也干裂红肿。我忙把纺车搬到炕头上,她却执拗不肯:“纺车吱嘤叫,搅得你们睡不好觉,迷迷糊糊咋上学。”宁可自己冻着,也得让孩子睡好。屋里没钟,院里有鸡,直听到鸡叫三遍才停下纺车。母亲一个通宵要纺一斤棉,那细线能从山东扯到黑龙江。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闹灾荒,家家户户没粮吃,妈怕把我们饿死,千方百计找救命门路。听说冀南有个地方可用花布换地瓜干,母亲乐“颠馅”了,就像大海里捞到一块救命木板。那地方离我们村有一百里地,母亲背上两匹棉布上路了。她缠着一双小脚,脚指头窝在脚掌,别说走长路,就是走道都咯得钻心疼。但为了子女活命,她义无反顾地上路了。没走出二里地,脚便疼得像刀刻一样。顾不得这些,继续颤颤抖抖地,不顾死活地赶路,一天竟走出四十多里路,用两匹布换回半面袋子地瓜干。那是老妈纺了三年的线,织了一年的布,才换回的救命地瓜干。母亲回来的时候,袜子和脚都让血粘在一起,脚面肿得像发面馒头,脱袜子时,鲜红的血往外流淌。我们兄妹五个围着妈哭成了一团。
。。母亲这一生,把全部的希望和恩爱都赋予了她的子孙,唯独没有一丝一毫的索取。母亲说辛劳是幸福,付出是乐趣。虽然她劳苦,但无怨无悔,是无憾而归。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惊扰一个子女,是无声无息走的,是孤独悄然走的。她远行得很平静,却在我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那些久远的往事,如烟如幻地呈现在眼前,并且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是那样清晰,是那么鲜明,成为抹不去的记忆。
|| 作者简介
。。段金林,笔名:鲁芦。1944年出生,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原庆安县作家协会主席、《格木克河文艺》主编。著有《县委大院》《清官蒙尘》《生花宝地》《奔向太阳》《托起太阳》《追赶太阳》等长篇小说和《抹不掉的乡情》《流淌在心底的乡愁》散文集。
|| 往期回顾
杨传术 | 最后的夏天 孙守云 | 戒烟 刘淑兰 | 母亲的长烟袋 逯春生 | 我的土地 我的祖国 闫冬 | 雨后的秋天 杨中宇 | 乡村八月节 韩秀媛 | 老刘的太阳和月亮 张林 | 向阳花 林超然 | 露天电影 陈力娇 | 你知不知道该对谁感恩 艾苓 | 紫漆柜装不下 张晓舜 | 水山村札记 闫东 | 一条鱼的葬礼 韩秀媛 | 奶娘 艾明波 | 生命的景象 黄岩梅 | 心底的河流 邹晓光 | 爷爷的誓言 姜淑梅 | 坐月子 韩文友 | 日喀则札记——一个皮匠 韩秀媛 | 父亲,我是你行走的年轮 韩佳栋 | 老井 赵富 | 消失的习俗早晨滚麦地 王宏兴 | 母亲的菜园 刘忠民 | 斯世,我于万丈红尘中等你 高云华 | 四季老屋 白雪松 | 母亲的缝纫机 韩秀媛 | 家乡的味道 韩秀媛 | 波斯菊的秋天 张爱玲 | 非走不可的弯路 于志学 | 吃“细食儿”的小席匠 我的知青生活(上) | 叶柏陶 (下) 王彦涛|望奎赋 赵淑侠 | 松花江畔是我家乡 尹群 | 向日葵 陈立群 | 野菜,童年的歌谣
友情合作:绥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法律顾问:黑龙江光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