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人的朴实和纯真+上海人的仔细——朱大建和他的丰硕人生

文摘   2024-11-05 06:47   江苏  


秋日花开满流年

——记朱大建和他的丰硕人生


文 / 刘湘如


点入名片👇关注并查阅往期



朱大建,江苏常熟(洞港泾镇,现属辛庄镇)人,1953年生。高级编辑,《新民晚报》原副总编辑。上海作协理事,散文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上海纪实》电子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笔名康定、安平、江河海。

1970年上山下乡,1982年春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分配至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任新闻干事。1985年任上海《宣传通讯》主持工作副主编,1988年任主编。1995年8月到新民晚报任副总编辑。

出版著作《时代风采录》《上海滩新“大亨”》《心弦之歌》《灯下文谈》《灯下文谈全编》《域外萍踪》《静夜凝眸》《从故乡到远方》《海菜花开》等。一次获上海青年文学奖。两次获《萌芽》文学奖。一次获《上海文学》奖。中篇报告文学《鲲鹏展翅》获中国作协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杂文《资源与陷阱》获2006年全国报纸副刊金奖。2004年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2008年获中国晚报杰出贡献奖。散文《心中故乡》收入上海市小学补充教材。曾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特聘书院导师。


大概是十几年前吧?那时我刚刚定居上海,有一次参加由上海作协召开的一个新会员见面会,在巨鹿路那个典雅幽美的作协会厅,由于全是陌生面孔,我寂然而低调地坐在僻静的一角静听领导人讲话……

会议快结束时,没有想到一个朴素实诚的汉子突然走到我面前问:“这位就是新转来的会员吧?请问您贵姓?”一句话就让我感到亲和,接着他亲切地和我聊天,一见如故。我无法冷漠,有点受宠若惊。



早听说上海人有排外的思想,担心自己这个外来作家会不受待见。没有想到这位就是人称大建的我之新组织顶头上司,竟然如此地尊重和接受自己。我为此常常感慨地向人家宣传,上海人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冷漠,排外,狭隘,上海人其实大气、大方,热情,好客,甚至低调,诚厚,上海实际上是一个海纳百川热情包涵的大都市。

这就是一个人的性格言行和个人魅力可以影响到一座城市形象的例证……

2022年9月21日,上海市奉贤区“选择奉贤选择未来”百人融媒采访活动正式启动,上海市作协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朱大建(原《新民晚报》副总编)分享了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

……朱大建熟稔地敲着键盘,他在改稿,电话一个接一个,向他询问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他照样是答复后,即刻低下头去电脑上,开始他无始无休的劳作,审稿,改稿,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点滴不漏,这是他数十年来养成的习惯。他干任何工作都是效忠职守,认真细致,夙夜在公,不计得失。

当他从《新民晚报》副总编位子上退下来后,他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休闲的时刻。他担任着上海作协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时刻考虑着会员们的事务和活动;他还担任着《上海纪实》的主编的工作,每一篇来搞都要亲自审改,无一遗漏;他又担任着上海老年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会长,无时无刻不在为退休的新闻战线老同志们筹划有意义的活动;他自己还要创作大量的作品……

这才刚刚参加过有关单位组织的他的重量级作品《海菜花开》发布会,明天还要去应酬一个研讨会,还有接下来应邀去几个单位的报告会……不不,他近日还有个重要的采访任务,差点忘了……

他太忙了,不是他自己要这么忙的,很多是带有组织任务性质的,他不能不去完成。他一辈子是个服从组织、苦干实干的人,所以他总是比别人要忙得多。

复旦大学新闻系七七级(朱大建担任班长)当年室友校庆时返校的合影,最左边为朱大建,左三为人民日报社原编委委员、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图源见水印)


有句话叫“能者多劳”,他不单是“能者”,准确说他是个打着灯笼难以找到的实干家,好人,这是社会公众对他的评价。

他有个“五好”的外号,是所有认识他的人对于他的共同的印象:“好同志”“好编辑”“好主编”“好作家”“好领导”……是的,所有的赞誉,对他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他就是一个在我们这个浮躁时代稀缺的实在人,实干家,奉献者,好人。比如此刻,他刚刚从外面开会回到家里,即刻就坐到电脑桌前,瞅着显示屏认真地审起稿来,下一期的《上海纪实》正等着他定稿,他必须细细地、一篇篇地、一丝不苟地,审读,修改,定稿,定版……

当下社会,有很多人常常是在努力追求自己生活的一道风景,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寻见一片林木稀疏的荒地,有的人则无欲无求,毫不在意,埋头干事,水到渠成地收获满满,活出自己生命的灿烂和从容。


朱大建先生显然是属于后者。在上海市的新闻界,文学界,假如你不知道朱大建,这就相当于上海市民不知道自己身边有条黄浦江。

朱大建曾经有过诸多光荣的经历,他早年是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高材生,曾经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而后又到《新民晚报》担任副总编,他写过大量的新闻作品、纪实作品、文学作品,获得过各类重要的奖项和荣誉。

他是个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家,他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往往蜚声文坛,他新近出版的《海菜花开》,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被称颂为“新时代中国式的《老人与海》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具有着新时代的人文示范意义,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中国作协颁发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的全国优秀作家称号。

《海菜花开》 朱大建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


随着《海菜花开》的出版,孔海南的故事,三代人薪火相传治理洱海的故事,被誉为中国生态文明伟大实践缩影的“洱海经验”。这个效果无疑将会走得更远。

“年轻人,选择治水是一项艰苦的事业,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过治水事业有着广阔的天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你们就能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出最有价值的论文!一辈子都不会后悔!”一位白发老人对一群年轻学生的细细叮嘱,是《海菜花开》的灵魂折射。这位老人的原型正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孔海南。

孔海南扎根云南洱海边20余年,潜心治理洱海,让消失的海菜花重回洱海,并且通过洱海治理推动当地的居民改变生产方式,从“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

为了这个新时代的“老人与海”的故事,朱大建亲临遥远的现场,“从采访到完稿一共花了一年八个月,采访四个月,修改一整年。”为提高作品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性、大众性,朱大建六易其稿,打磨出这部出色的生态纪实文学作品。

朱大建告诉他的粉丝们:“报告文学是一种跨界的文体,有新闻性也有文学性,需要新闻记者的敏锐,也需要作家的才情。报告文学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文学手法,散文、小说乃至抒情诗的笔法,但报告文学和其他文体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是真实的,采访必须真实,不能虚构。”

他总结说,“一要选好题目,二要深入采访,三要静心写作、反复修改。一部能引起社会大众关注的好作品是不容易产生的。”

2023年6月5号是世界环境日,生态纪实文学作品《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图为该书作者朱大建在发言

……朱大建发表和出版过很多作品和著作,他的很多散文和纪实文学作品都跳动着生命的旋律,荡漾出生活斑斓的色调。

他出版过《从故乡到远方》(文汇出版社出版)一书,几乎每一篇都充满真挚热烈的感情,其中《心中故乡》被收入中国散文学会推荐的《名家笔下的灵性文字——致故乡》精选本,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展示出故乡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他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故乡的温暖与美好,也为故乡的变迁而感慨。

他还在文中探讨关于故乡未来的发展问题,通过对故乡现状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观点不仅对故乡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些正是出身于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特质,这样的关于故乡、文化和发展的深度思考之作,为我们的时代所感动和思考,没有深厚的故乡爱意和新闻敏感性和责任感的作家,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

朱大建写的下放鲤鱼洲的故事,十分传神:“……上海女知青是聪明的,剪裁合身的蓝灰衣裤,再添一个花领子,脖子上围一个花围巾,雪花膏将脸擦得雪雪白香喷喷。凹凸有致的身段,袅袅婷婷的脚步,细细柔柔的声音,女性的妩媚立马显现。我们的指导员是个军人,他一直批评上海女知青的‘小资情调’,却挡不住‘小资情调’的蔓延传播。荒洲上女人的衣着打扮,渐渐地都在向上海女知青看齐……”。

2021年8月,朱大建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委托,撰写一部反映孔海南教师团队治理洱海的报告文学。图为《海菜花开:洱海边的重托与守望》作者朱大建和孔海南教授在大理双廊古镇

这是何等的浪漫动人的笔触?

他在结尾处从容地写道:“鲤鱼洲的上海女知青,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来自外星球的,她们来自上海,她们身上的特质——爱美会打扮,勤劳爱干净,贤惠会享受生活,精致能提高生活品质,会发嗲有爱的能力,柔弱中有着惊人的坚韧,这些鲜明的女性特征,是她们的妈妈、外婆、奶奶们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她们的,也是在她们的爸爸、爷爷、外公、男友的支持、鼓励、赞许、协助甚至纵容下形成的。岁月如梭,她们如今也已成了奶奶、外婆,她们也会将她们身上的女性特质传给自己的女儿,孙女,外孙女。文化就是这么代代传承的……”

多美好,把一段历史的记忆写成了生活的启示和观照,让读者去咀嚼,去思考,去反思,没有深厚功底的作家是无能为之的……

从故乡到远方》朱大建著

朱大建原本作为著名报纸《新民晚报》的副总编,是一个地位并不低的新闻官员。但他同时又是个卓有成就的高级记者和著名作家,许多头衔堆积在一起,拓展出生命色彩的绚丽。

他是靠实干成功的文化人,“其鹿共逐,捷足先得”,“筹策帷帐,胜者为英”,他以他的仁和的性格,平易的个性,人格的魅力,事业的成果,悠然地走在行业的前列,在时代中留下自己的脚印。

作为新闻战线和文学战线优秀的贡献者,朱大建的作品可谓异彩纷呈。


当我沉下心来搜寻他的创作轨迹时,我发现他的生活内容是那么丰富,从古老的故乡江苏常熟,到江西鲤鱼洲上绮丽人文风景,从大上海高耸的楼群到洱海边的广袤浩瀚,从农村到城市,从医疗战线到军营、工厂,从国内到国外,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是战线上的优秀战士,作为文学工作者他是一名成功的作家,他身上有着上海人的仔细,有常熟人的朴实和纯真

退下来这些年,从霓虹灯影里的家庭住址徐汇区东安路,到嵌着时代特色的美丽的巨鹿路上海作协办公地,珍珠般串起一个退休文化人的闪动光彩的脚步。

他的精力是如此充沛,不,应该是精神,他的灵感的触须纵横捭阖,探向了类似于云南洱海的辽阔的大中国疆域以至于海内外,他是那样的热爱生活,善于捕捉生活,野地夏日的火热的情怀,上海深秋园林的蒙蒙细雨,全国各地采访地的曼妙遐思……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生活中生发出浓郁的枝蔓,展示出斑斓的色彩。

他对于周围的人是那样的深情,那样的热爱,那样的痴意,那样的真心,他用他的笔,细致的描摹着他的生活周围的现实和人生,他甚至利用会议上和他人吃饭聊天的间隙,就能记下一篇篇生动纪实的美文。


朱大建退休后作为多个组织主持工作的负责人,对上受到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和信任,对下不辱使命,对周围细心周全,他对自己从不懈怠,写下了洋洋洒洒的各类作品……

他的作品涉猎多个方面,体裁和题材多面呈现,宽广的感受和认知范围,给了他心细如尘的创作灵感。

他出版的杂文随笔集《灯下文谈全编》,恍若让人感觉到夜晚坐在小憩的灯下他的不息的思绪,会使读者发生种种联想;同样是杂文随笔集,《静夜凝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给出人另外的遐思。亦可让他的读者浮想联翩;

他出版的报告文学集《上海滩新大亨》(百家出版社),恍若让读者感觉到新时代和旧历史的交错;他出版的杂文随笔集《城外萍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心弦之歌》(文汇出版社)、散文报告文学集《时代风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等等,各各不同的体裁,无一例外地奔涌着他的思想热情和爱的情怀。

他还负责主编过《见证荣光—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征文选》《上海作家散文百篇》等等著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他的著作和作品可以让人神驰思涌,也可以让人读之难忘……

这就是成功作家的头脑,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一根草一片花一缕烟一阵风,一棵树一汪水一块瓦一垛墙,闻所未闻,万事万物,皆可成文,这也是生活美学给予人类的文化思维的最好的馈赠,给予朱大建的优厚美好的回报。

环境加性格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上创作道路写出丰富的作品,对一般文化人来说已非易事,而对于朱大建来说更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功。他并非一个专业作家,但他一直以一种平视的眼光,朴实的态度,亲近的投入,去面对生活面对采访的大众,他既不像有些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专业官员,也不像一个知名作家和高级记者那样有丝毫的清高自诩。他始终是以一个普通大众的身份去面对普通大众。

他很早就加入了作家的权威组织——中国作家协会,也算是个资深会员,但这个头衔对于他仿佛从不存在,他从不以此为荣,这反而使他的生命色彩显示沉实的本色。在上海文坛,朱大建是一种现象,他的作家新闻家形象是他写作的标签,他的各种领导身份是他为人民服务的本职。


文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起码包括文学、戏剧、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令人感动的是,朱大建多有涉足,他的工作可谓日理万机,但他的创作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的多。

有一次在上海散文作家赶赴外地的采风的路途中,他随意咏出的感想诗句,就包涵了一个诗人的气质,令人难忘。他还经常应邀去到各个单位和公众场合为大众讲课,受到听众们的热情的欢迎和赞颂。

对笔者来说,朱大建还是一个迷。我在前面说过,我初识他是在我来到上海后的一次新会员见面会上,他作为我申请加入的那个散文和报告文学委员会的陌生领导,未曾见面却敬而远之,这缘于我向来不喜欢巴结领导的性格,但见了面即却让我从内心佩服和尊敬,这也是一个人自身魅力之所在的原因。

复旦大学新闻系七七级同学聚会(前排左四为朱大建)

对于朱大建来说,他的举止言行,他的人格魅力,他的高贵人品,一时间无法细述,我只能草草记之。我想说的是,朱大建这样的人,是我自己以及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当他真诚而热烈的在各种场合上出现时,人们总是那样地欢迎他,我发现他的身上正是人生风景的特别美好的展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道风景。那么关键的契机在哪里呢?

我曾经看的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人一辈子,头顶会飘过无数片生活和机遇的云彩,善于审时度势抓住这些云彩,让它降下有益于大众的喜雨甘霖,就是人生最好的风景……”

按照人生年龄的进程,作为退休干部的朱大建已经到了人生的秋天,他的秋天是如此绚烂,他写过名作《海菜花开》,我想借用这本书名字来比喻朱大建,他正是秋日繁华开放,年年月月,时时日日,开满在人生的枝头。这应该就是朱大建,就是朱大建退休后的那道生活中美丽灿烂的风景……




刘湘如,笔名老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国学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作品千余万字,涉小说散文影视剧等。代表作《美人坡》《风尘误》《星月念》《淮上风情》《十步芳草》《朱熹别传》《当代百人》《刘湘如精品散文上下》等。作品获国内外多种奖项,被译至国外。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高中语文教材》《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百年中国散文经典》等。



留言功能现已开通,页面底端可见“写留言”入口~


— — 延伸阅读 — —


常熟:镶嵌于中国文化地图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小康”“大同”“天下为公”——对“南方夫子”常熟言子的再认识

群星璀璨:26位常熟籍中国“两院”院士

常熟乡贤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邓绍基
常熟乡贤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
沈秋农:素朴敬仰我常熟乡贤(全集)
“常州”此名古时随常熟升格为州而来——常熟历代县名琐谈
虞山文化的主要特点

常熟虞山,吴文化第一山!

常熟·衣山楼图记

烟火悠悠六千年!这里,是常熟...


常熟籍“将军编辑”吴之非
常熟冯有真:采访奥运第一人
报人·作家·斗士——为新闻和科普不懈奉献的孟东明

常熟:素朴敬仰我乡贤〈14〉昔日常熟首富家,十里洋场梦影处——记海派作家孙树棻

常熟的周姊姊——“金嗓子”周璇

常熟英才丨世界上最长寿的双胞胎科学家
常熟一家四子女同考入上海交大,母亲是学前小学创始人!
文学记录历史:抗战中的常熟——“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热烈的人民”
常熟:素朴敬仰我乡贤<2>难得的复合型人才李强(曾培洪)
常熟老革命丨在五卅风暴中振翅搏击——周文在于上大附中的革命活动
常熟骄傲,国之脊梁——“两弹元勋”王淦昌
常熟乡贤丨上海交通大学副书记、副校长,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国务院经贸办副主任张寿
上海电力大学迎来新校长,系江苏常熟人,曾在双一流华东理工任职
常熟骄傲!澳门城市大学“男神”校长刘骏入选福布斯中国TOP100!
海上重游三昼夜(三):六十年后又重逢
常熟范和钧丨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
常熟高景炎丨红星二锅头老厂长,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首任秘书长,二锅头传统酿造技艺国家级非遗唯一代表性传人
常熟籍戏剧导演大师——我的父亲胡伟民,一个嗜戏如命的人

常熟老招牌——龙园书场
常熟人民救护抗日飞行员记事
东进铁军中的常熟子弟兵
常熟丨乡味中的乡愁:大饼油条
常熟陈念棣:赤石暴动主要领导人
中共常熟县委书记杨增脱险记

虎口救子——仲国鋆母亲在上海租界拯救儿子的故事

常熟龚金元丨教育党委
常熟籍将军丨武警江苏总队原总队长顾惠琪少将

支兰生:回忆和任天石同志一起战斗的岁月

任春嘉:回忆在浦东盛家巷的日子

曾经战斗在常熟丨我与杨玖同志(扬州、连云港首位女市长)

常熟乡贤丨刘兆峰:我的从学从教从研之路

陈通:曲折传奇而又光辉多彩的一生

除了汪峰、潘虹,还有哪些明星是常熟人?

常熟儿女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徐永元

常熟乡贤丨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追忆省中求学岁月


常熟方言中食物词汇的三个悬案

常熟·衣山楼图记

两位常熟籍史学家:祁龙威与戴逸半个世纪的友情

侠肝义胆话雕兄

为常熟的文化旗帜增光添彩

言子研究的力作——读蒋伟国著《百世风骨——言子家族文化及其遗产》

从“中国女婿”到“驻华大使”——一篇迟发了26年的报道

常熟儿女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原局长徐永元

常熟人陆仁可:台湾老兵的乡愁

常熟院士“南沙述”丨张青莲:了得的诗情和书法

毛主席高度赞赏的两首咏菊诗——记常熟乡贤钱昌照先生的一则轶事


点下方名片→点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如需及时接收到文章推送,请花3秒钟时间为我们点赞、点击“在看”或者“分享”转发!您的鼓励是我们的动力!

别忘了“分享”“点赞”“在看”哦!

梅塘
江南福地,常来常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