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香山与今秋作别
文 / 朱果炎
(2024年11月8日)
点入名片👇关注并查阅往期
今天,甲辰立冬后的第二天,我在北京香山与今秋作别。
香山我来过多次,从少年、中年到晚年。不过这次再來,却是我退休迁京十年后的事了。
记得上一次來香山,也逢深秋“红叶节”,山上山下大道小径 ,被來观赏红叶者挤得水泄不通,匆忙中我们“躲”進了碧云寺,谁料这千年名刹内却空无一人,反让我们又一次从容领略了寺内的诸多历史文化遗存,最终“突出重围”返家。
以后也是这样,由于平时儿女要上班,孩子要上学,每次出行多在节假日,其间多次听说过有关香山“红叶节”人满为患的报道,有一次我们正驱车在西山太行山区,饱览沿途山村大好秋色,听到报道后,我曾写过“……勿随人潮争名区,犹信秋色满太行。闲时寻芳黄叶村,静处惊艳白云乡。不见香山这一日,十万游客看红妆!”的诗句。
今天是星期五,因女儿单位前些天曾在香山举办活动,她特意用一天假期,避开双休日,驾车陪我到此看看,果然一路顺利,停车、观景均很方便,游客皆大欢喜。
双清别墅位于香山东南侧,因院中有两股清泉而得名。“双清”二字为乾隆皇帝御笔题写。院内正中有一座六角红亭,旁边是一尊池塘。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驻香山,毛泽东同志就住在双清别墅,并在此指挥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渡江战役。
北京作为千年故都,著名景区多有一个共同点,即面广点多彰显大气。你不可能去一次就能看到全貌,而是一次有一次的感受,一次有一次的收获。
长期以来,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去一个地方,多要尽量搜集当地的有关文史资料看看,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完全依赖导游。这一次去如忽略了什么重要章节,争取下一次去能补上。
这一习惯我得感谢我的母亲,我上小学时,她为提高我的作文水平,给我订了一份当时的 《少年文艺》,后又听了不知哪位高人的指点,又给我增订了一份《旅行家》杂志。
这位高人说:“看这种杂志,不但能学到人家的写作方法,同时能学到有关历史、地理、自然方面的更多知识,看到历朝历代有什么名家给当地留下了什么名篇佳作,这样写起作文來,就能看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不为将来成名成家,为的是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
诚哉斯言!我虽不才,至少每到一处,不受一般无行导游的忽悠,以及网上一些“网红”文痞的哗众取宠、胡说八道!而我们所以容易受骗上当,致使这些人一时看似大行其道,不怪其骗术很高,只怪自己看书太少!
我们这次去香山,只看了静宜园和香山寺两处,虽不是红叶集中区,但古树名木众多,尤多高大的银杏、青松,给人“山岚吞吐翠微中,深青浓黄一万重”的幽深感。
最使人感慨万千的是不久前按原样复建的飞金流丹、格局恢宏的香山寺,这座始建于金代,积元、明、清三代扩建的千年古刹及周边景点,在我国近代史上惨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纵火焚毁,只留下断垣残壁的一片废墟。
正如法国也是世界著名作家雨果所说:“两个强盗闯進中国名园烧杀抢掠,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这些强盗吹捧的“自由”,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们标谤的“文明”,就是“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这些侵略者不但焚烧园明园、颐和园,连更远的香山也不放过,就像两头嗜血成性的疯牛,闯進了东方文明的“瓷器店”,留下的是一地惨不忍睹的文明碎片;可以说当时的整个北京,多留下了他们永远洗刷不掉的斑斑恶行劣迹!“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千正万确!今天“公知”对此的任何粉饰,都是掩飾不了的!
在归途中,我第一次看了国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这也是他在祖国改革开放后留下的第一次力作。
整个设计充分运用了苏州园林粉墙黛瓦、各式花窗借景、漏境等传统艺术手法,地面不出现一根电线杆,电缆管道统统埋在地下。
整个建筑就像一幅青绿山水画上,一位丹青妙手别具风韵的“留白”, 无声而嘹亮地倾诉着他对祖国、故乡的热爱……
再见!北京曼妙秾丽的金秋!
(#“梅塘”公众号有关朱果炎先生的文章合辑链接,👈点击本句可查阅)
(#“梅塘”公众号有关朱果炎先生的“果炎图话”合辑链接,👈点击本句可查阅)
留言功能现已开通,页面底端可见“写留言”入口~
延伸阅读
常熟朱果炎:那时我们正年轻……
“任尔欧风美雨骤,不改红梅国色妆”——果炎先生诗集《鸿影雁声湖海情》读后
“小康”“大同”“天下为公”——对“南方夫子”常熟言子的再认识
点下方名片→点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如需及时接收到文章推送,请花3秒钟时间为我们点赞、点击“在看”或者“分享”转发!您的鼓励是我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