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沈国放:知青·外交官·国际问题专家
来源 / 德清新闻网
(2011-05-23)
点入名片👇关注并查阅往期
沈国放,江苏常熟人,资深外交官,曾任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部长助理,《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
沈国放是大家熟悉的外交官和国际问题专家,许多人都记得他在外交部发言席上的潇洒风度。
沈国放出生在江苏常熟,他的父亲本姓沈,早年生活在江南小镇洛舍,家境贫寒。这也是解放前许多城镇平民的生活现状。他为了改变生活的状况,背井离乡,到常熟投奔了一个闻姓人家,改姓闻,做了闻家的养子。解放后,他进入常熟邮电局下属一家工厂,工作努力,安家乐业,娶妻生子。后来,他还因表现出色,担任厂党支部书记。
2014年,沈国放参加母校常熟市实验小学百年校庆
沈国放成长的岁月都是在常熟度过。沈国放出生于1952年,7岁开始在常熟县实验小学就读,并一直在常熟县读到高中毕业。
1969年春,沈国放带着他所能找到的英语教材和一台老式收音机到常熟县古里公社插队。17岁的青春年华,在今天该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发奋读书的时候。但那时候,沈国放和他的所有的同龄人一样,抱着改天换地的愿望到农村和农民一道开始着陌生而沉重的农业劳动。
沈国放也像那个时代许多有志青年一样,没有放下书本,白天一整天的田间劳动,稚嫩的筋骨疲劳得快要散架,可回到知青宿舍,他就迫不及待地抱起英语课本读起来。
自学外语,最要命的是没有老师。他学英文会话,就靠那台老式收音机。在那架老式收音机的陪伴下,他啃了十几本英文教材。
整整3年的插队生活,沈国放不论是假日回城,还是在乡里务农,始终没有放下书本。这3年,相当于他读完了外语学院的英语系。
沈国放说,那段人生的经历他永远不会忘记,对他的一生都很重要的。
1971年,沈国放被招进了常熟县半导体器材厂当工人。这个时期,沈国放开始学习日本语。当上了工人的沈国放,学习条件要比插队的时候改善了许多,但学习没有放松。沈国放一边学习技术业务,在机声隆隆的工厂里工作8小时,一边自学外语,回家后既学英语,又学日语。读书,听收音机,做卡片,这些事情占据了他全部的业余生活,他把一切交给了书本。
这个时候,一位清纯美丽的少女来到了他的身边。女孩子姓嵇名芳,比沈国放小两岁。她也是一位英语迷。这是自古以来常常出现的“书为媒”的传统爱情故事之一。自此,沈国放的学习生活才少了一份枯燥,多了一份润泽。他们两个人互帮互学,在那个平凡的岁月里,一对情侣捧书而读,用英语交谈,互相提示,互相指正,果真是比翼双飞。有了工作和爱情,沈国放仍然不断进取,他要圆一个自己的人生之梦——上大学。
1974年,这是沈国放人生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从他插队到工作算起来,沈国放已经走上社会6个年头。这6年的苦学,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期盼,那就是有一天能走进高等学府接受正规教育。然而,当时上大学要单位推荐,而这一年,唯独沈国放所在的单位没有上大学的推荐名额。在求学似渴的心情驱使下,沈国放在情急之中奋笔疾书用日语写作了一篇文章,并亲自送到招生办公室,请求招生办的负责人将文章转给北京外国语学院一位他景仰的教授。
北京外国语学院那位教授读到这位素不相识的求学青年写作的日语文章,被他横溢的才情,飞扬的文采,精确的文字所打动,更被他不屈不挠的追求所感动,他当即汇报给校方,经讨论研究,通知沈国放前往北京面试。通过面试,他终于跨进了北外的大门。
沈国放于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如愿以偿地分配到外交部新闻司工作。从此,这位出身于一个县城的普通工人家庭、靠着艰苦自学进入大学学府的青年迈进了外交官行列。1981年,沈国放被派往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工作。
2004年10月18日,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会见来华访问的世界银行副行长孔杰忠,就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交换了意见。双方还就东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1983年,他又被重新召回到外交部新闻司。1984年7月,他开始担任钱其琛的秘书。
沈国放进入外交部以后,始终保持着当年的刻苦学习精神,在外交工作中,时刻牢记国家民族的尊严,他说,学习永无止境。
沈国放于1994年2月正式担任中国政府发言人。他对这项工作的理解是:这一工作具备挑战性,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既是一种锻炼,更是对意志与能力的考验。
沈国放说:发言人并不代表个人,而是外交部的机制,通过这个窗口,阐述中国政府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表态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发言时不能有个人的倾向、个人的风格,而应体现国家的意志。发言人最忌情况不明盲目表态,容易出问题。另外,回答问题时要掌握分寸,哪些话可以说,说到什么程度,内心一定要有一个尺度,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2005年1月11日,日内瓦,中国政府特别代表、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中)与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沙祖康(右)出席联合国海啸救灾国际会议。
作为中国外交形象的代表人物之一,沈国放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但也充满了自信,他认为人生就是这样,在永无止境的挑战中奋勇前进。
沈国放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期间,树立了一种改革和开明的形象,并逐渐使外交部的每周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化。但最重要的,他在工作中与国内外媒体进行了很好的互动,和很多记者成了好朋友,改变了一般官员刻板和不讲人情的形象,是最受海外记者特别是香港记者欢迎的历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之一。
1998年,沈国放出任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特命全权大使。2002年,任外交部大使。2003年,又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
2006年初,沈国放调任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于1月10日正式履新。据有关报道说,上任首日,沈国放便立即投入新的工作,“并且把开放、随和的外交风格带到总编室”。
从外交官到总编辑,沈国放的身份有了很大的转变。关于这方面的转变,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
“首先是形式上。你看,从外交部大楼走出来,来到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小院子,工作环境不同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还有,我打交道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我都是和西装革履的外交官打交道;而现在,我要面对的是读者、记者、编辑和学者,对象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点区别呢,就是外交语言的不同,在我担任出版社的总编辑,讨论发言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讲出来。而过去作外交发言时,尽管我可能有自己的观点,但还是要按照上司的想法来发言。”
沈国放还谈到,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时,自己要终日忙于外交事件。这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参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事务。进入出版社以后,我有更多时间静下来心来看书、思考,尤其要去了解、思考国际关系的问题,把过去碰到的一些疑惑重新拿出来想一想。
当外交官和总编辑的最后一个区别,在沈国放眼中,是不同主体的“利益最大化”问题。“当外交官时,我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利益,要努力使国家利益最大化”,如今自己作为出版社的总编辑,“就是经营者了”,“就要考虑如何把出版社的利益最大化”。
他坦诚地表示,出版和编辑对自己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何把出版社的利益最大化,对他说,难度很大。
难能可贵的是,沈国放在做好出版社工作的同时,仍然思考当今国际关系问题,应邀到各地演讲,分析国际局势变幻。
他也善于对从前的工作进行总结,总结的成果是《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的出版。
据介绍,这本书是江泽民1990年至2002年109次出访活动的真实记录,由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作序。书中不仅大量披露了丰富完整的史料和内幕细节,而且用不少笔墨描述了江泽民同各国首脑之间的领袖外交。
有意思的是,该书作者名用的是“钟之成”。沈国放说“这是一个化名”。他解释说,由于书中所记录的事关重大,有许多细节需要由多个人一起来核实,“相当于是一本合编书”。
作为当今国际问题专家,沈国放正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风云变幻,以自己理性的思考,阐述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事务发展的理解。
沈国放,做一个青年的时候,他勤奋好学;做一名外交官的时候,他谨严开明;现在,作为一位国际问题专家,他理性独特。
— — 延伸阅读 — —
常熟老革命丨程飞白:西安公路学院首任院长,从革命者到教育者的峥嵘人生!
“小康”“大同”“天下为公”——对“南方夫子”常熟言子的再认识
点下方名片→点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如需及时接收到文章推送,请花3秒钟时间为我们点赞、点击“在看”或者“分享”转发!您的鼓励是我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