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念群:切磋辩难,洵洵有古风焉——戴逸先生的清史研究

文摘   2024-11-19 07:05   江苏  


切磋辩难,洵洵有古风焉

——戴逸先生的清史研究


文 /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点入名片👇关注并查阅往期



戴逸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开创者,如今清史所已在清代政治史、边疆民族史、秘密社会史、清代思想文化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清代基层社会史等各个领域不断开拓进取,形成了较强的研究团队,并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


戴逸,江苏常熟人(1926.9.10—2024.1.24),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新中国清史学科奠基人,当代中国少有的能兼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大家。曾担任中国史学会会长(第四届、第五届)。2002年8月,受命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第25史《清史》工程如今接近尾声)。2011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先生晚年仍不懈地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其中力求把清朝放在全球史的背景下加以重新审视应该算是最为重要的一次探索转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生与北京大学张芝联教授共同筹建了中国18世纪研究会,发起召开“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系列丛书。


在丛书的《导言卷》中,先生提出应“力求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发展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比较,改变中国史和世界史分隔和孤立研究的习惯。要更深刻地理解某个时段、某个地区的历史,应该跳出时空的限制,把它放在更广大的范围中,以克服时段和地区的狭隘性”,并提出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的主张。


1994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00周年,也是翁同龢去世90周年。1994年5月25日一27日,中国史学会和常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甲午战争与翁同龢”学术研讨会在常熟举行。图中为戴逸先生


先生的这一洞见在西方学者中亦有讨论。如法国哲学家福柯就提出西方国家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早是司法国家,它脱胎于封建型领土政体,对应的是法律(习惯法或成文法)社会,涉及一整套义务和诉讼的相互作用;


其次是行政国家,产生于15、16世纪国家边界(不再是封建)的领土性中,对应的是管制社会和规训;


最后是治理国家,它不再以其地域和领土来界定,而是以其人口的多寡及其容量和密度来界定,其实也包括领土(人口就分布在领土上,不过领土只是几个组成要素之一)。治理国家实质上作用于人口,治理国家参照和利用经济知识这一工具,它所对应的是由安全配置加以控制的社会。


2017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看望著名清史专家戴逸,致以诚挚问候和新春祝福


在18世纪的清朝也出现过类似福柯所说的向“治理国家”转型的迹象:


18世纪以前,清朝统治者尚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开疆拓土和建立清朝正统性这些方面,频繁的军事征伐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乾隆朝则基本稳定了疆域,向基层渗透的行政化步伐逐渐加快,这一时期人口增加到3亿,迫使清廷不得不围绕人口激增的现状调整统治策略,改变行政运作的结构。


先生在《乾隆帝及其时代》这本专著中对这一转型有所涉猎和描述,验证了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分水岭这个判断的重要性,同时也间接呼应了西方学界认为18世纪出现了重大历史转型的经典论断。


位于戴逸先生家乡常熟虞山脚下的戴逸学术馆(衣山楼)


先生不仅强调清朝在世界历史中所应具有的位置,同时也敏锐地指出不能把清朝的历史简单地与世界史发展的普适性等同起来,而应该洞察其独特性的一面。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先生给博士生朱雍的著作《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一书作序时曾提出: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别似乎不仅仅是发展速度的快慢,而是在文化特点、社会结构上存在深刻的差异。假如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从内容到形式将会和西方世界很不相同。譬如两列火车在两条轨道上行驰,各自奔向遥远的未来,我们不知道两条轨道将在何时何处会合交接。”


这个看法与当时主流的见解并不同调。先生既注意到了清朝在世界史发展格局中的位置,也提醒史界注意清朝本身历史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必须兼顾两者。


1998年,中国史学会与常熟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戊戌变法与翁同龢学术研讨会”,具体由翁同龢纪念馆经办。右五为戴逸先生


先生对史学界的前沿动态一直保持高度关注,时刻留心其进展情况,并鼓励弟子大胆思考,还不时参与切磋论辩。


我研究近代知识分子区域分布的著作面世后,先生一方面肯定了从区域比较的角度研究近代知识群体言行特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又切中肯綮地指出,讲区域文化比较不能脱离北京文化这个核心背景单独进行论述,不能只有局部的研究,而忽视整体观察的视野。各地方文化要成为显学,必须通过北京这个管道进行筛选,再反馈到各地,才能形成全国性影响。如乾嘉学派的核心人物都是江浙皖地区的学者,乾隆年间这些士人到北京做官,加上《四库全书》对士人群体的笼络作用,北京作为核心把区域文化吸纳进来,再辐射出去,最终影响到全国,这是统一国家的特点。

先生又举例说,清初广东文化并没有全国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到北京后依靠皇帝搞变法,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影响才开始波及整个思想界。湖湘学派在近代之所以发达,也是因为曾国藩等人位居北京中枢政要后,湘学通过在北京的湘籍士人进行宣传才发为显学。故考察区域文化的特质必须考量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戴逸(中排左二)与省立第七中学(抗战前叫常熟孝友中学)的杨毅庵老师等师生在毕业后8年合影


先生也不同意我截然划分“王者之儒”与“教化之儒”的做法。


我认为:“王者之儒”倾向于建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教化之儒”则主要承担教育道德的训导功能,两者既有交叉重叠亦有较大差异。


先生以为,中国历史上,儒学从未摆脱开“王者之儒”身份的限定,除了极少数异端分子之外,儒者仅在与官方的紧密性和疏离性、直接性和间接性上有所区别。中国历史上不存在一种单纯的“教化之儒”。在中国封建专制体制下,任何学说都会笼罩在专制王朝阴影之下,没有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性,所以先生针对我关于宋明理学是“教化之儒”,通过复兴运动反叛了两汉“王者之儒”而维护了先秦“教化之儒”这个命题保留了自己的看法


先生坚持宋明之儒乃是另一种形式的“王者之儒”


2023年9月22日,《戴逸传》首发座谈会在常熟市会议中心举行。图为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在会上发言。


我对先生的评论仍有不同看法,坚持认为汉儒构造谶纬政治神话,其树立君王正统之目的昭然若揭,而宋儒走“格君心”“觉民行道”的路线,更有与君主分享意识形态资源的意图,两者区别甚大。


虽然在我看来,先生强调儒学政治化的一面,与我之论殊无绝然的对立,但先生所拈出的士人在广义上仍难脱“王者之儒”羁绊的精要之论仍有醍醐灌顶之效。


以当代学界为例,现实中各种儒学复兴的表演纷纷登场,表面强调的都是文化伦理的单纯回归,骨子里却几乎无不与政治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这与钱穆主张儒学乃是有其内在演化理路的思想史研究进路区别了开来。


戴逸先生与外孙女、德国科学院院士孟立秋


更为重要的是,先生不遗余力地提携晚辈后学,以宽广的胸怀兼容多样意见,即使弟子的观点与自己的主张出现分歧,仍予最大限度的包容接纳。


与先生受教论学,如书院中师生之间坐而论道,切磋辩难,洵洵有古风焉。这才是令弟子终身难以忘怀、时刻铭记在心的求学体验。


晋人胡济曾有赋云:“嘉高岗之崇峻兮,临玄谷以远览;仰高丘之崔嵬兮,望清川之澹澹。”愿借此赋表达先生治学之风貌精神如清川之水长流不息,继续泽被后学。


杨念群 编著《澹澹清川:戴逸先生九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出版


作者:杨念群,1964年1月生,晚清名人杨度的曾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史学”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拓展中国史研究。主要著作有《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等。


(#“梅塘”公众号有关戴逸先生的文章合辑链接,👈点击本句可查阅系列文章)


留言功能现已开通,页面底端可见“写留言”入口~


关联阅读


杨念群:为“国宝”立传,善莫大焉!


常熟·衣山楼图记

虞山文化的主要特点

常熟虞山,吴文化第一山!

痛别真司马,怀念大先生

常熟乡贤丨清史泰斗戴逸先生故乡情
两位常熟籍史学家:祁龙威与戴逸半个世纪的友情
常熟乡贤丨岁月风云长相忆——听史学家戴逸追忆往事

常熟乡贤丨史林高士远名扬——德高望重的乡贤耆老、史学宗师祁龙威

常熟乡贤丨山到秋深红更多——记中共党史学家徐则浩

戴逸:感言和祝愿
常熟孕育了戴逸
常熟瞿戴一家亲

“人生难得一恩师”,当代中国清史泰斗戴逸的老师——杨毅庵先生

国难家仇醒少年——戴逸先生与常熟的点滴往事

北大常熟籍教授徐振亚致学长戴逸的便函

出自常熟的世界级“女神”身世之谜

清史泰斗 叶落归根 ——戴逸先生灵柩盒入驻常熟“名人墓苑”纪实

戴逸:弥留之际的欣慰

常熟乡贤丨中国史界第一人:中国军民坚持了14年抗日战争

先生戴逸:当代学人宗师


一个常熟人写另一个常熟人&一个“80后”写一个“90后”——《戴逸传》隆重首发

为“国宝”立传,善莫大焉!

《戴逸传》:乡贤写乡贤

为史家塑像,为精神立碑——读孟东明新著《戴逸传》

戴逸素描

常熟“虞见唐宅”的前世今生

胡华戴逸捐献飞机


常熟:镶嵌于中国文化地图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小康”“大同”“天下为公”——对“南方夫子”常熟言子的再认识

群星璀璨:26位常熟籍中国“两院”院士

常熟乡贤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邓绍基
常熟乡贤丨投笔从戎,弃政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
沈秋农:素朴敬仰我常熟乡贤(全集)
烟火悠悠六千年!这里,是常熟...

点下方名片→点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如需及时接收到文章推送,请花3秒钟时间为我们点赞、点击“在看”或者“分享”转发!您的鼓励是我们的动力!

别忘了“分享”“点赞”“在看”哦!

梅塘
江南福地,常来常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