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等:数字赋能、技术创新与空气污染治理——来自专利文本挖掘的证据

文摘   2025-01-20 21:03   北京  


文章标题:

数字赋能、技术创新与空气污染治理——来自专利文本挖掘的证据

作者及单位:

陈晓红,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工商大学前沿交叉学院;张静辉、汪阳洁、杨千帆,中南大学商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

陈晓红、张静辉、汪阳洁、杨千帆,2024:《数字赋能、技术创新与空气污染治理——来自专利文本挖掘的证据》,《经济研究》第12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和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提出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为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绿色转型和污染治理提供了坚实政策保障。一方面,数字赋能环境治理为精准科学治污提供了新路径;另一方面,企业作为污染排放的主体,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其生产方式从传统高污染高排放模式向科技驱动的绿色清洁模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
已有研究多从检验“波特假说”出发,发现新技术投资与应用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环境治理绩效,尤其是增强企业治污能力和提高产品绿色水平。然而,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研发投入对环境的影响,且通常将技术投资视为环境规制效应的中介机制。同时,尽管许多学者强调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但较少涉及数字技术对环境治理影响的实证研究。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数字技术创新是否以及如何赋能环境污染治理,仍缺乏系统性解答。要回应这一问题,不仅依赖于对数字化赋能效果的精确评估,更涉及对其环境治理机制的深刻理解。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背景下,实证探究这两方面问题。
//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构建了精细化的全国数字技术专利数据,并与空气污染监测站点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相结合,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创新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机制及其异质性效应,并估算了数字技术创新的环境价值。研究发现,在空气监测站点层面,数字技术创新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专利价值度存量每增加1000个单位,周围5公里范围的PM2.5浓度平均降低约0.7963µg/m3。据此测算表明,数字技术创新使得全国PM2.5浓度年均降低约1.013µg/m3。在中国工业企业层面,本文进一步证实了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周围空气质量改善的作用,并且通过引发绿色创新端的“技术效应”和生产管理端的“治理效应”显著提升工业企业的空气污染治理成效。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技术类型上,数字技术赋能效应更多体现于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在地理区域上,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环境绩效更易受到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企业类型中,数字行业企业和重工业企业的边际降污效应更加显著。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为打开数字技术黑箱、更精确刻画数字技术创新指标做出了尝试。本文利用文本挖掘分析技术构建了精细化的数字技术专利数据并应用到微观监测站点与工业企业层面,不仅提高了估计效率,同时可以识别不同类型数字技术的异质性影响。(2)为技术创新与环境绩效的相关研究补充了新证据。技术发展的环境效应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长期未达成共识。本文系统考察了数字技术创新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效应,并从企业层面深入分析了数字技术降污效应的作用机理,为技术创新有效改善环境绩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3)深化了对数字化赋能效应的理解,并丰富了有关索洛悖论的文献。本文基于实证估计结果测算了我国数字技术的降污经济价值,揭示出数字技术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政策工具的适用性,为解释索洛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证据。
//
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加大数字技术创新投入,持续提升空气污染防治成效。当前,数字技术发展的政策目标已贯穿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以及数据安全和合规等多个领域,但较少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出台特定政策。因此,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专门针对数字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策与实施指南,为数字技术创新更高效赋能落地提供政策指引。
第二,发挥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优势,强化绿色技术研发和清洁生产。一方面,通过命令型政策设立强制性减排标准,对污染严重的行业实施严格的污染排放控制,完善数字化监控和治理手段,对重点工业领域实施绿色生产评估制度,督促企业加快完成数字化和绿色化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型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或排污权交易市场,优先支持和引导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加大绿色创新研发和传统设备改造,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为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分行业施策,优化数字技术的治理效能。对于数字行业企业,政府可鼓励其利用技术创新优势,研发并推广基于数字技术的废气处理设备,帮助传统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针对重工业行业,政府可加强技术推广和示范,持续放大其生产端的创新优势,将重工业企业的边际减排效果纳入激励机制,引导更多资源流向重工业领域的数字化和清洁生产项目,推动其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行业级绿色生产链。
第四,统筹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地区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鉴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占比下降的事实,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促进生态环境领域的数字技术创新,开发更多的AI技术、大数据技术和5G技术应用场景,加速西部地区产业绿色转型。要根据西部地区的生产结构和生态环境特点,推动传统资源型企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形成多元技术叠加效应,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点击图片订阅《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