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静、刘冲:智慧城市建设、贸易网络与企业产品多元化

文摘   2025-01-07 16:45   北京  


文章标题:

智慧城市建设、贸易网络与企业产品多元化

作者及单位:

李宁静,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本文引用格式:

李宁静、刘冲,2024:《智慧城市建设、贸易网络与企业产品多元化》,《经济研究》第11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产品多元化对于企业有效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非常关键,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但企业要实现产品多元化发展并非易事,其瓶颈在于难以将有限的资源同时分配给多种产品。特别是在信息通信技术(ICT)领域,面对技术壁垒和多变的市场需求,若企业缺乏足够动力主动开发新产品,那么产业转型升级将较为困难。
智慧城市建设为推动ICT企业产品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其驱动力是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政府采购在需求侧的强有力推动。智慧城市以“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负责运营”模式为核心,其建设进程不局限于某一地区的孤立发展,而是体现为本地政府与外地企业跨区域的联合承建。同时,中国ICT产业呈现多主体参与生产的特征,诸如硬件提供商、基础软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及互联网企业等节点紧密相连,形成了高度协作的贸易网络。这意味着,不能孤立地审视单一智慧城市建设对本土企业的作用,而应立足全国视野,识别其跨区域的网络辐射效应,即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如何通过错综复杂的企业贸易网络影响产品多元化发展。为此,本文基于贸易网络视角,从需求侧探究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辐射效应。本文研究为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内涵提供了分析思路,也为如何依托宏观政策推动ICT产品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从需求侧对智慧城市建设如何促进企业产品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基于中国经验拓展了Bernard et al.(2010)的多产品理论模型,通过引入企业向其他地区购买中间投入并将产品销往不同地区的贸易网络,结合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特征,立足于贸易网络的横向与纵向视角,从理论上剖析了网络辐射效应的作用机理,即上游投入成本节约、下游产品销量提升以及产品互补性策略实施的关键渠道,进而为实证设计提供了对应的理论指导。第二,使用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借助2012年开始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ICT产品需求冲击,采用偏离份额方法(shift-share research designs),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辐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通过提升企业销量、促进企业互补性策略实施以及节约上游中间投入成本,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企业产品多元化生产。同时,本文利用卷积神经网络VGG(visual geometry group)模型识别企业间关系,构建企业层面全国ICT贸易网络体系,以强化实证检验的数据支撑,从而对网络辐射效应进行科学识别。第三,检验了制约智慧城市建设发挥网络辐射效应的外部约束。研究表明,市场分割与垄断对于网络辐射效应的发挥存在明显阻滞作用,而相对均衡的网络拓扑结构更能实现贸易通畅循环。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从需求侧展开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府采购活动,以其鲜明的政策导向性和较长的需求周期为显著特征,这为深入探究如何有效扩大内需提供了重要视角。以往文献专注于本地效应的局部探讨,本文进一步关注了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网络辐射效应。同时,本文并不仅限于分析企业出口行为的多元化,更是对内、外销的所有产品配置行为展开研究,加深了对企业如何在国内外两个市场延拓的理解。第二,研究数据库的系统整合。本文全面整合了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库和国泰安(CSMAR)等多个数据库,并利用机器学习领域中较为成熟的卷积神经网络VGG模型,构建了覆盖全国ICT企业的贸易网络体系。本文研究为如何依托贸易网络的力量有效推动中国ICT产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第三,理论模型的深入挖掘。本文基于贸易网络视角,构建了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探讨网络节点位置与网络结构的作用机理,从理论上揭示了贸易网络在需求潜力释放方面的独特作用,为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了经验启示。
//
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在构建国内贸易体系时,应重视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融合了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特性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深度契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在本文探讨的语境下,新质生产力尤为显著地体现为那些在ICT贸易网络中占据高影响力地位的节点企业。因此,应当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研究表明,扩大产品销量、提升产品互补性、节约上游投入成本是网络辐射效应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一是持续维护和保障企业销售渠道,例如鼓励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提高产品曝光度和获取性。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选择互补性设计策略,对企业在互补性设计策略中的研发投入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降低企业税负成本。三是推动构建供应链合作平台,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成本。
第二,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有效扩大国内需求。为更好发挥宏观政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作用,关键在于破解那些阻碍政策实施的市场外部约束。研究表明,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位置、投入产出比大小以及市场分割程度,均会对需求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一是鼓励上下游企业在地理上形成产业集聚,以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和共享基础设施。二是推动数字化转型,从而有效提升网络投产比。加强企业内外网络的建设和升级,强化宽带网络、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传输速度,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网络基础。三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并加强信息交流共享,从而有效打破市场分割。
第三,加强对建设均衡贸易网络的重视,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建设均衡贸易网络有助于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与协调,这对于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越是均衡的贸易网络越能够形成更强的网络辐射效应。因此,要高度重视对低密度网络(诸如中西部地区等)的建设,形成多点联通的国内均衡贸易网络体系。一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道路建设投入,提升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缩短区域间交通时间,降低物流成本。二是优化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制定和完善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区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推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区域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三是加强区域网络间合作与协同发展。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推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产业协作和转移,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点击图片订阅《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