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东旻等:财政与货币系统关联效应研究——兼论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

文摘   2024-12-12 20:51   北京  


文章标题:

财政与货币系统关联效应研究——兼论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

作者及单位:

姚东旻、苏代钰、蒋婉蓉、张容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本文引用格式:

姚东旻、苏代钰、蒋婉蓉、张容瑜,2024:《财政与货币系统关联效应研究——兼论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经济研究》第10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的新要求。在现代财税金融体制下,不能简单将“财政”与“货币”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应关注到两者内在的联系。关于财政与货币系统的关联效应,在理论基础、历史实践和政策实践层面都具备详实论据。在理论层面,虽然主流货币理论对于货币的探讨大都集中于银行系统,但是一些货币理论已经意识到财政也是货币创造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历史层面,我国具有财政体制与货币体制有机统一的实践传统,财政收支的货币化和政府对铸币权的垄断使得财政收支成为回笼和投放货币的主要方式。同时,由财政主导的政策性赊贷是金融的政策作用和财政对金融的引导作用的早期体现。在政策层面,中国一直将货币创造作为一项公共权力,服务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一些现有研究虽在各自的理论范式下提出了财政参与货币创造的观点,但大都缺少一个立足我国政治经济特征的制度性框架,以系统阐述财政参与货币创造以及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配合的机制渠道。本文研究了我国财政货币效应的制度基础及财政部门的调控能力,从货币供给和公共金融产品生产的视角验证了“央行—财政双主体”货币调控框架的客观存在性。这为丰富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工具箱,拓宽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同的空间和潜力提供了参考。
//
主要内容和结论


首先,在理论文献和历史实践基础上,构建了以“制度基础—调控能力”为主线的财政影响货币系统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其次,探究了在我国财政金融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会产生货币效应的财政制度体系,并分析了我国财政金融制度安排影响货币创造的具体渠道。再次,运用文本分析、预算拆解、网络分析等方法,从货币供给和公共金融产品生产两方面,分别验证了财政部门影响货币市场的规律性特征和重要调控能力。最后,借鉴货币调控体系理论,构建了“央行—财政双主体”货币调控体系,进一步发掘了我国财政与货币系统协同配合的联结点。
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由财政部门履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人职责的制度安排和财政性信贷制度,赋予了财政部门影响货币创造的能力。第二,财政部门对货币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在货币供给方面,国库存款是影响广义货币的重要原因,并且国库存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在公共金融产品生产方面,近10年财政性信贷相对商业性信贷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2年金融机构贷款中有11.04%—31.29%的信贷属于财政性信贷。第三,可以用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国库收支扰动,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配合财政生产公共金融产品,用国有金融资本的财政出资人特征拓展政府债空间,通过履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人职责配合央行宏观审慎管理。
本文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将货币国定论等理论中关于“财政是货币创造主体之一”的理论推断深入到制度基础层面。第二,补充了现代货币理论中的重要论述,即“政府财政开支增加了银行系统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而私人部门的纳税导致法定货币的灭失”成立的条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第三,构建了以“财政实践为主线,货币理论为支线”的财政影响货币系统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可以为后续分析财政的货币效应提供借鉴。第四,构建了“央行—财政双主体”货币调控体系,为“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等政策协同发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央行应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积极配合财政收支活动。财政收支通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常态化的,因此需要常态化的货币政策工具与之配合。国库存款变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在税收大月和财政支出大月,央行可以采取前瞻性、系统性的公开市场操作,保持货币供应量总体平稳。
第二,财政部门应积极履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人职责,配合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管理。一方面,财政部门要通过完善对国有商业银行综合评价结果的实质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中更加注重贯彻财政与货币政策意图,确保国家战略任务在信贷支持方面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应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重大决策的参与,通过影响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配合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确保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系统稳定。
第三,财政部门应利用国有金融资本的财政出资人特征,拓展政府债务空间。一方面,发挥国有金融资本在政府债券承销、发行过程中的“压舱石”作用,保障政府债务发行、展期、置换与再发行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可以集中调控债务资金的去向和实际工程进度,加快将货币资金转化为实际产出,使得债务拓展所导致的货币扩张速度与实体经济的增速相匹配,在政府债务扩张的同时,降低整体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央行可以积极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配合财政部门提供公共金融产品。本文认为央行在调整货币总量时优势显著,在调整货币结构时,需要重视财政政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央行面向公共金融领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应该与财政政策方向一致,其结构性货币工具的主要职责是创造较为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拓展财政部门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政策空间。

点击图片订阅《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