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中等:生产网络视角下的服务业增长与经济波动

文摘   2025-01-07 16:45   北京  


文章标题:

生产网络视角下的服务业增长与经济波动

作者及单位:

程大中,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唐雨桐、邵心怡,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

本文引用格式:

程大中、唐雨桐、邵心怡,2024:《生产网络视角下的服务业增长与经济波动》,《经济研究》第8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和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要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目前,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服务业的自身发展基础及改革开放进程有关。站在稳增长、调结构、降波动的角度,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不仅具有现实紧迫性,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对于工业与服务业产出及就业波动性的分析表明,工业部门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相较于服务业更大。这种差异意味着,随着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整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将趋于缩小。从现实经验看,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以中国和美国为例,1990—2018年两国的GDP波动幅度分别为2.48%和1.56%,而同期两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1.62%和74.91%;2000—2018年两国的GDP波动幅度分别为2.05%和1.48%,而同期两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为45.15%和75.33%。服务业发展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那么,服务业增长为什么会导致经济波动趋于缩小?本文从生产网络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一研究主题对于理解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主要内容和结论


首先,在理论上,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含有生产网络的一般均衡模型来理解服务业增长影响经济波动的机制,并藉此提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假说:(1)当初始投入和中间投入之间的替代弹性大于不同中间投入之间的替代弹性时,生产网络的稀疏度越低,则经济的波动幅度就越小;(2)服务业比重的上升经由初始投入占比上升(服务业作为初始投入需求者的作用上升)、最终消费占比上升(服务业作为最终品提供者的作用上升),使得生产网络的稀疏度下降。
其次,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利用近30年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与联立方程模型进行经验检验。结果显示:服务业初始投入占比和最终消费占比上升10%,将导致生产网络稀疏度降低0.42%—1.34%;而生产网络稀疏度降低10%,将导致经济波动幅度下降0.79—1.56个单位。这表明,与服务业增长相伴随的服务业初始投入和最终消费占比的上升使得生产网络关联稀疏度趋于下降,进而有助于熨平经济波动。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反事实分析表明,如果将中国的服务业占比、行业中间投入占比与服务业生产率波动替换为美国的相应数据,则中国的总体经济波动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改变服务业占比和行业中间投入占比的贡献率较大(69.8%和73.6%)。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本文深入探讨了服务业增长在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中,如何通过影响生产网络结构作用于宏观经济的波动性。在理论建模中,本文采用LES需求函数及其对应的Stone-Geary效用函数以捕捉服务业比重上升的最终需求动因(即恩格尔效应),并结合现有文献中对供给层面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服务业增长影响生产网络和经济波动的内在机制。(2)由于对服务业比重变化与经济波动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较为困难,本文采用了多种计量处理方法,包括处理内生性问题、控制广泛的影响因素、反事实分析等,从而准确识别了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
//
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与经济波动的关系。对于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而言,增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服务业比重的上升,产业结构乃至整体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随之而来的将是经济波动幅度的下降。在当前的国内国际环境下,既要看经济短期波动之形,也要关注经济长期发展之势;既要看经济增长之量,更要关注结构转型之效、经济发展之质。在经济发展和增长的过程中努力降低经济波动,是必须坚持的战略思路。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服务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促进服务业的市场竞争,高度重视市场环境建设。其次,要分类推进服务业发展,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要聚焦重点环节,提升质量与效率;对于消费性服务业,要关注多样化发展,提升品质与体验效果。再次,要顺应全球服务自由化趋势,推动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框架下,中国应当逐渐引入更多的服务领域对等开放与自由化举措。
第三,正确处理好服务业与其他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关系。我国服务业的市场竞争与对外开放力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总体上处于“低端生产性服务带来低端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的市场循环。因此,只有提升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形成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第四,运用经济网络的思维去理解服务业增长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现实中的经济网络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任何一层网络甚至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可能对整个网络以及特定网络主体产生影响。要把服务业发展放到国内国际整体经济网络的大背景下,而不是孤立地加以对待。经济网络不局限于一国之内,而是辐射全球,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国内服务业企业,夯实服务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此外,在服务经济与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网络分工的物质基础条件比较充分,与此同时价值观、思想观念等非物质方面的影响逐渐上升。因此,在开放经济中发展服务业,不仅涉及在经济领域的具体政策措施,还要逐步树立起更加开放的社会观念和政策环境,为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点击图片订阅《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