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虹等: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共同富裕:电子商务与数字金融协同视角

文摘   2024-11-29 21:50   北京  


文章标题:

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共同富裕:电子商务与数字金融协同视角

作者及单位:

周亚虹、姜帅帅,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邱子迅,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刘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本文引用格式:

周亚虹、邱子迅、姜帅帅、刘猛,2024:《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共同富裕:电子商务与数字金融协同视角》,《经济研究》第7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和意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强调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消除了绝对贫困。当前,中国仍面临收入不平等问题,这影响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基于这一现状,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进共同富裕,旨在缩小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从统计数据和相关研究看,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而农村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这使得关注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此同时,一个基本事实是数字经济已经成为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中,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作为农村居民最常接触的数字新业态,给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尽管有不少研究探讨了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但鲜有文献讨论两者在促进农民收入、缩小农村收入差距中发挥的协同作用。本文的研究与当前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相契合,对探索数字经济促进农村发展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之间的协同是否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在理论上,本文融合了融资约束模型和市场搜索模型,通过代表性农民的行为,探究了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的发展和协同如何影响农民生产决策,进而影响收入的变化。然而,理论模型无法确定这种效应是否会扩大收入的差距,即是否扩大了“数字鸿沟”。因此在实证上,本文借助2014年开展的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别作为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的核心变量进行了分析,分别使用加入交互项的面板数据模型和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回归方法研究两者的协同对农民收入和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两者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协同降低了以基尼系数、方差和可支配收入的90%与10%的分位数差为代表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地,本文使用RIF—OB分解和异质性研究方法,考察在样本时期内,两者的协同内收入不平等指标变化的联系。RIF—OB分解的结果显示,在样本时期内,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协同效应逐渐增强,缩小了地区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低收入县域,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密集县、传统金融发展落后县和低农机动力水平县,两者的发展与协同可以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更强的促进作用。此外,使用家庭层面微观数据的研究发现,两者的协同推动了农村家庭本地就业,促进了工资收入和自营收入的提高,且降低了自营收入的差距。
本文有以下贡献:首先,创新性地研究了电子商务、数字金融两种农民最常接触的数字经济业态的发展和协同对农民收入和收入差距的影响,聚焦于一种数字技术经济效应是否会被另一种数字技术强化或者削弱,连接起了电子商务、数字金融与收入不平等三部分文献的同时,弥补了文献中对数字经济协同效应研究的不足。其次,使用较前沿的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方法,研究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的发展和协同对农民收入整体分布的影响,对“数字鸿沟”问题给出整体分布视角上的回答,与现实政策目标更加贴合。最后,使用分解的方法和异质性分析,研究了两者的发展和协同与样本时间段内不平等指标变化的关系。
//
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健全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借力电商企业缓解农村金融的评估排斥。基于本文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推进金融机构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共享将更加有助于健全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缓解农村金融的评估排斥。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商户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情况,将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交易数据与金融机构已有的信用数据结合,开发出新的信用评级模型,从而为在传统征信体系之外的群体进行信用评级,构建综合的信用评分系统。另一方面,数据合作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实时交易数据,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控系统,对商户的经营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第二,借力普惠金融,激活农村电商生产的要素资源。一方面,各地需要充分发掘具有特色的本地产业,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成功经验,强化对这些特色产业和相关就业的扶持,并积极接入电子商务平台,打通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在发展特色电商产业的同时,需要及时弥补产业链的短板,特别是在金融支持方面。具体来说,金融机构可以为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商户提供专门设计的贷款产品,例如订单融资和库存融资等。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根据商户的交易数据和信用情况,灵活制定贷款额度和利率,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第三,注重地区禀赋差异,针对性推进电子商务与数字金融的协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政策,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的作用。针对农村劳动力密集的地区,政府可以联合电子商务平台和培训机构,提供电商运营、网络营销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专项培训。针对传统金融发展落后的地区,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普惠金融产品,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信用贷款、无抵押贷款等,从而降低贷款门槛,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针对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金融机构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提供定向的金融支持,如农机购买贷款、农业项目融资等,帮助农民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收入。

点击图片订阅《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