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等:产业链融入与企业创新——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链测度新方法

文摘   2024-11-28 20:45   北京  


文章标题:

产业链融入与企业创新——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链测度新方法

作者及单位:

陈林,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基地、公共管理学院;陈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张玺文、龙菲,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本文引用格式:

陈林、陈臻、张玺文、龙菲,2024:《产业链融入与企业创新——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链测度新方法》,《经济研究》第10期。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下载本刊自创刊以来登载的所有论文


//
选题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打造自主可控、创新效能高的产业链,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企业生存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指明,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为打造自主可控、创新效能高的产业链,促进“四链融合”,必须整合产业链与创新链上的企业个体创新行为。这种宏微观结合的产业链顶层设计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由于产业链的量化方法较为缺乏,即使产业链是当前各省市各类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热点词,以往研究也较少科学核算产业链的规模、长度、行业分布、链主位置及企业的融入程度等。为此,本文依托最新文献引入的以有向图数学理论改良投入产出表的研究思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图论中的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构建全产业链图谱数据库,从而构建出一个关于产业链测度的理论框架与新方法。该产业链测度新方法可为今后的政策制定与产业链规划的精准性和前瞻性提供一定参考和相对科学的定量分析范式。
//
主要内容和结论


本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抓取爱企查、商商查、各地区招投标公告及上市公司年报的关联交易、股权投资数据,基于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解析出企业所处的产业链图谱。在此基础上,结合投入产出表的物质流向数据和有向图理论,测算出产业链关联度,并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质心度指标,测得企业层面的产业链融入度,从而尝试解答以下核心命题:企业所处的国内产业链及其与产业链的融入程度是否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了影响?进而从下至上、从企业个体到整个供给侧,推动着国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融入产业链程度越深,越有利于其创新绩效的提升。产业链的创新效应主要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企业间创新知识共享,进而推动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提升。在融入产业链的过程中,企业借助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激励其创新行为。但该提升作用会因链主企业规模、产权性质等呈现显著的异质性。此外,更充分的行业竞争能够强化产业链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
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边际贡献:第一,从可量化的视角切入产业链研究,构建产业链测度的理论框架与具体方法。产业链上企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即原材料(中间投入品)与最终产品的转化关系,是产业链量化研究的难点。本文沿着Acemoglu et al.(2010,2012)使用数学科学上的有向图(directed graph)方法分析投入产出表的思路,借鉴Lemelin(1982)、Fan & Lang(2000)、Acemoglu et al.(2009)的企业集团内部产业链的评估方法,基于中国企业层面数据刻画了全产业上的产业链关联,为产业链研究提供了一个相对科学的理论框架与测度方法。第二,从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出发,构建全产业链图谱。这是基于国内微观企业数据研究产业链的一次崭新尝试,既弥补了现有投入产出表无法精确刻画企业间动态微观关联的短板,亦为产业链研究提供了新的微观计量视角。企业生产点之间通过有物质流向的产业关联紧密联结从而构造了包含多层次嵌套投入产出关系、股权关系(产权关系)的复杂动态网络系统。第三,验证企业融入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效应,得出融入产业链能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结论。本文从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视角出发,弥补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及人才链“四链融合”长期以来停留在定性分析的缺陷,对“融链”的技术创新效应进行了具体测算。
//
政策启示和建议


第一,推动地区产业链建设,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长效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是创新活动的关键主体,各级政府应依托产业链制定创新激励政策,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关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战略安排。对企业个体而言,应相机制定合适的创新战略,即创新战略行为应考虑自身的产业链位置、企业规模、产权性质、外部竞争环境(市场结构)等因素。
第二,鼓励企业不断融入产业链,充分利用“链主”企业及大型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助力我国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本文的经验研究表明,“链主”制的推广是具有一定理论依据的。超大型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如央企)等作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链主”,应当通过优化自身的生产网络、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积极嵌入产业链,研判所处产业链的质心度及国际发展方向,从而引导、甚至领导产业链的发展方向。
第三,鼓励企业间的合作研发、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从而充分发挥产业链创新效应。为此,应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致力于营造“兼顾竞合”的市场环境。相较于部分发达国家,尽管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链主”在自身创新能力上表现突出,但中小企业在配合“链主”参与产业链建设的过程中,可否获得链上其他企业的技术溢出?本文实证结果初步验证了这种规模经济与合作研发的技术溢出效应。因此,中小企业在制定创新策略和选择创新合作伙伴时,应因企制宜、因链制宜,积极融入产业链和创新链,通过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传导作用拓宽知识范围,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四,因行业制宜推进“四链融合”。本文特征性事实分析表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可更聚焦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具有对外部创新知识更高的敏感性。当然,也要设计普惠性政策,推动各行各业的科技创新与其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与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协调同步。
第五,不断推动将投入产出表“微观实证化(可用于企业层面数据)”“模型化(使用图论改良数理分析)”,深入开发中国工业统计制度下的数据(比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工商登记注册数据、每五年编制一次的投入产出表)。一直以来,主要是国外学者在从事这类工作,本文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创新,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为今后政府部门的实践与学术界的讨论提供了一定理论框架。本文的产业链测度对数据搜集要求较高,当前各级部门也亟需产业链更精确的定量数据(政策、规划部门对当前的产业链实际状态可能缺乏定量研判)。在“十五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建议国家统计局逐步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更多相关数据在相应统计制度下要求企业公开,并将之纳入“中国工业统计制度”中,在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披露法律法规方面也应有所体现,以方便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地区产业链测度的后续拓展。

点击图片订阅《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
发布经济学研究会议信息、经济学研究前沿进展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