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中停饮、呕吐的良方

健康   2025-01-05 18:57   江苏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导读:胃虚则易致水停,水停胃脘,变证百出,如呕吐、口渴、小便不利等,本期分享一首治疗胃中停饮呕吐之良方。


茯苓泽泻汤方证

【组成】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炙)二两,桂枝(去皮)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按:方后用法说明应为:“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五味,煮取三升,内泽泻。”后下泽泻,魏念庭谓:“服法后煮泽泻,取其阴性以利水,不宜煮之太过也。”其观点仅作参考。

【方解】

胡希恕先生注:

茯苓、白术、泽泻利水逐饮,生姜、桂枝、甘草降逆和胃故治胃虚有留饮、吐而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胃虚弱则饮水留中不化,积至相当程度则吐,吐则胃中干,故渴。

渴饮至相当程度复吐,今之胃下垂、胃扩张等慢性病多见此证,宜注意。

【仲景原文】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18条: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冯世纶教授解读:本方是由茯苓甘草汤加倍茯苓用量,又加泽泻、白术而成,即用五苓散去猪苓,利水、止渴治其标,又用白术、甘草、生姜温药健胃治其本,胃气恢复则不再停水,使本方大大加强了逐饮利尿的作用,故本方在解表(用桂枝、生姜)的同时大力利水(茯苓、泽泻、白术),其适应证是胃虚有留饮、呕吐、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者

段治钧教授:

本方与茯苓饮、小半夏汤均治胃有水饮的呕吐证,但本方证有渴,而茯苓饮证、小半夏汤证则不渴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滑石,虽同属利尿药,但为用各不相同,白术是其中唯一的温性药,主胃中水饮,并有逐湿痹的作用,因主胃水故亦兼治头眩晕。

泽泻虽亦主胃中水饮,治头冒眩较白术为胜,但治湿痹远不如白术,其性寒,不利于寒证而利于热证,与白术正相反。

滑石甘寒性同泽泻,解热止渴亦略同,因有黏滑及包摄作用,故能止利和治结石,但不治眩冒。

茯苓性平,可通于寒热各证,而有治心悸的特殊作用,并有作用于神经性疾病。

猪苓性亦较寒,利尿作用较胜,而善治渴,兼消炎解热,则非以上四药所能及也。

【讨论归经】

渴欲饮水,不但为饮停,而还因饮停化热,泽泻清热利饮,故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而呕吐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约略之词。

简而言之,胃反为发作性呕吐,有一日发作者,亦有数日发作者,大都由于胃的消化功能差,停食或停水所致常见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癌等病

本条所述偏于停水,水停不消积至相当程度必吐。因呕吐多,全身组织缺少水的营养,故感到口渴,也是本方证的特点。如胃有停饮,不吐但痛,见渴欲饮水者,用本方亦有验
版权归相关专利人所有,若存在使用不当情况,请与我们联系。转自:胡希恕经方医学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心肺脾肝肾五脏之寒热,从症状舌脉来观察,如此调养
黄氏70首经方加减学习笔记(上、下)
//////////
【 阅读往期精彩 】

#中医入门合集  #十二经络白话解  #东海医集    
#老中医经验  #中医妙方  #验方秘方  #国医大师
#伤寒名医验案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四君子汤  #病因赋  #药性赋  
#药性歌括400味  #医学三字经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
#中医连载合集
-END-


小白郎仲
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供中医学习者,中医爱好者,养生健康爱好者等参考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