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民,我为国家做‘贡献’”?怼他!

文摘   2024-12-27 16:54   江苏  
↑关心健康多一"点"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2月26日,女演员徐娇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发文称其在长沙一家餐厅劝阻抽烟男士时,反遭男士抢走手机,最终两人报警处理,此事瞬间在网上引发热议。

实际上,这类因劝阻他人吸烟而遭遇暴力对待的经历屡见不鲜:2018年,宁波一名男子在电梯里劝人不要吸烟被对方打伤;2019年,北京一家餐馆,一名女顾客劝其他人不要吸烟被殴打;2020年,上海一名十五岁网球少年因为阻止他人在禁烟区抽烟,和对方打了起来,自己手掌骨折,还面临对方五万元索赔和被拘留的威胁……

吸烟有害健康,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室内公共场合吸烟应遵守相关规定,不能影响他人,也是最基本的公德。


但为何这类“闹剧”仍然屡屡发生?


立法不明、执法不严是其中重要原因。自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来,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控烟措施,全国也有20多个城市陆续通过地方性控烟法规,但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的公共场所无烟立法。

公共场合吸烟这事儿该由谁来管?一直以来也并不明确。比如《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第三条规定,本市控制吸烟工作坚持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管理与自律相互结合,实行政府管理、单位负责、个人守法、社会监督的原则。再比如《成都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相关条文,“公民有权要求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的所在单位履行职责”。但需要强调的是,“所在单位”往往没有执法权,通常只能口头劝导,也不能进行相应的处罚。



还有人从经济角度考虑控烟的“危害”。截至2024年,中国的烟民数量约为3.2亿‌人。烟草行业可为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加上烟草行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一旦控烟带来的“负效果”会削弱一些利益。

但是,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认识到,烟草经济带来的收益,已经不足以抵消吸烟损害健康等造成的经济压力了。


比如:中国、WHO中国代表处和UNDP2016年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由吸烟造成的医疗成本、陪护成本等总额已经达到3500亿元。


另有对外经贸大学的研究者算了一笔账,基于人均GDP衡量,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早已超过9000亿元,再加上被动吸烟造成的间接经济成本1650亿元,烟草使用带来的健康、经济损失已经非常庞大,给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其总额正在快速逼近烟草带来的收益。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许多博士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虹桥博士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研究显示,2017年上海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使吸烟率下降2.2个百分点,在全国层面实施同类立法可带来的经济收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04%—0.07%。


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严格的公共场所无烟立法有助于遏制吸烟行为,产生正向经济收益。


控烟虽难,但也并不是不可为。当我们还在为室内公共场所究竟应不应该控烟而争论时,已经有城市作出表率进入“next level”。

12月初上海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 推进无烟健康环境建设的通知》,对室外排队等候区等八类重点场所明确规范要求。据了解,这是国内第一个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的省级多部门联合发文。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让更多百姓免受“游烟”困扰,这对于探索建设无烟环境,无疑是具有引领意义的。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4个省份出台了省级控烟相关法规,254个城市出台了市级控烟相关法规,全面无烟法规保护人口比例不断提升。



“吸烟有害健康”绝不只是一个口号。


今年《成瘾》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吸烟不仅会对肺、心脏等器官造成直接伤害,还会导致腹部脂肪堆积,进而导致糖尿病、中风、痴呆等疾病。


当然,吸烟并不是吸“毒”不会立即毒发身亡。


《英国癌症杂志》也曾经刊发一篇文章,其中有统计数据显示,持续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在45岁以前患癌风险差别不大但是到了50岁以后会快速迅速拉开差距——到75岁时,持续吸烟者的患癌风险已经比从不吸烟者高出15%以上了。越早戒烟,风险越低,如果能够在30岁戒烟,患癌风险与不吸烟者相比只高出2%左右。



来自:《英国癌症杂志》


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辜吸入“二手烟”的群体,他们人数更多,且受害更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善联主编的《现代卫生经济学》一书指出,中国有7.4亿人暴露于二手烟雾危害之下。这个数字是吸烟人群的2倍以上。他们患哮喘、乳腺癌、心脏病、肺癌等疾病的几率都比较高。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也曾明确表示,二手烟没有“安全水平”,排风扇、空调等都无法完全避免非吸烟者受到二手烟的“毒害”。


有研究表明,上海市孕妇二手烟暴露率为51%,绝大多数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办公场所。尽管在问卷调查中,92%以上的人都知道孕妇吸二手烟的危害很大。


二手烟不仅会导致胎儿畸形,出现肺部疾病、心脏病等,还会影响其神经元发育。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欧晓璇、詹晓玲等人的研究认为,母亲孕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和孩子1岁以后暴露于二手烟,都会增加孩子出现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风险。


来自:《环境卫生学》杂志


烟瘾为什么难戒


① 身体成瘾


烟里面,有个让人欲罢不能的东西——尼古丁,它是高度成瘾物质,跟海洛因和可卡因类似。


② 心理成瘾


吸烟者往往会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比如——


  • 吸烟行为:会被强化成“社交工具”;


  • 掏烟、点烟行为:会在不断重复中被强化成心瘾,让你一步步陷入“吸烟能解压”的骗局而无法自拔。


▲图源:腾讯医典


判断自己有没有烟瘾


过去1年内,这6条中如果你中了3条,那你可能已经染上烟瘾——


  • 大脑被“硬控”,强烈渴求吸烟。


  • 手和嘴不听使唤,难以控制吸烟行为。


  • 当停止吸烟或减少吸烟量后,有时会出现戒断症状。


  • 出现烟草耐受表现,之前每天1根就爽了,现在要每天1包才满足。


  • 做啥都想先来根烟,其他活动提不起兴趣。


  • 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道理都懂但就是停不下来。



戒烟有最佳年龄吗?



无论在哪个年龄戒烟,都能让你的身体受益。年轻时戒烟可避免未来的疾病负担,中年时戒烟则是挽救健康的重要契机,老年时戒烟同样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1

35 岁前戒烟


研究表明,在 35 岁前戒烟的个体能够避免大多数吸烟所带来的健康风险,与从未吸烟者的寿命差距仅为 1.2 年。年轻时戒烟不仅能恢复心肺功能,还能显著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数据显示,有 52.8%的 35 岁戒烟者将获得至少一年的额外寿命,36%的人甚至能多活8年或以上。


2

35~55 岁戒烟


即便到了中年,戒烟仍然能带来巨大的健康回报。45 岁戒烟者与未戒烟者相比,平均多活 5.6 年;55 岁戒烟者也可多活 3.4 年。此外,45 岁至 54 岁戒烟的人群,其全因死亡率比未戒烟者减少了约 66%。这个阶段戒烟,可以显著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降低中风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3

60 岁以上戒烟


许多老年人可能认为戒烟为时已晚,但研究表明,即便在 60 岁以上戒烟,依然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数据显示,65 岁戒烟者平均能多活 1.7 年,而 75 岁戒烟者也可获得 0.7 年的额外寿命。数据显示,即便是晚年戒烟者,仍有 14.2%的人能多活一年以上。此外,戒烟还可以减少老年人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中风、癌症的风险,让他们享受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晚年生活。


所以,戒烟时间越早越好,35 岁前戒烟几乎能完全逆转吸烟的健康危害,恢复到与从未吸烟者接近的状态;但永远不嫌晚。


想戒烟?5点策略来帮你

戒烟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段需要科学规划和心理支持的旅程。无论是初次尝试戒烟还是反复尝试未果,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策略,都能显著提高成功的几率。


1

建立明确的戒烟计划


制定详细的戒烟计划是成功的关键一步。确定一个具体的戒烟日期,并提前通知家人和朋友,这样不仅能增强承诺感,还能获得来自身边人的支持。戒烟计划中可以包括减少每日吸烟量的具体安排,以及应对吸烟诱惑的策略,比如避免去往吸烟频繁的场所。


2

使用戒烟工具和药物辅助


研究表明,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如贴片、口香糖)或医生开具的戒烟药物,能有效缓解戒断反应,提高戒烟成功率。对于习惯于吸烟来缓解情绪的吸烟者,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结合药物和心理支持的综合戒烟方案,效果往往更为显著。


3

寻求家庭和社交支持


家人和朋友在戒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还能帮助戒烟者度过困难时刻。


许多成功戒烟者都表示,家庭的鼓励和关怀是他们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此外,加入戒烟支持群体或参加戒烟互助会,也可以让戒烟者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减少孤独感。


4

管理压力与情绪


压力是导致复吸的重要因素,因此学会管理情绪对戒烟者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进行规律的运动、冥想或呼吸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减少吸烟的冲动。同时,建立健康的日常习惯,如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也有助于戒烟者保持身心的平衡。


5

设置奖赏机制,保持积极心态


戒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因此设置小目标并适时奖励自己,可以帮助维持动力。例如,可以在戒烟一周、一月或一年时,为自己准备一个小礼物,以此庆祝自己的进步。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即使出现小的挫折,也只是旅程的一部分。


戒烟不仅需要个人的决心,更需要科学的技巧和全面的支持。在建立戒烟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家庭、社会和专业的帮助,管理好压力和情绪,坚持到最后。无论之前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只要不断尝试,戒烟的成功终将属于你。


诚然,吸烟是吸烟者的权利,但不吸烟者也有免受二手烟侵扰的权利。文明城市人人建,文明成果也该人人享有。城市控烟的精细化程度,往往关联文明高度。我们期待全国性立法的落地,期待相关部门履职尽责,也期待所有人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共同营造清新干净的家园。


来源:综合整理自新华日报健康客户端、虎嗅、澎湃新闻、科普中国等

编辑:赵晶



新华日报健康
在这里,读懂健康江苏!作为江苏首家由主流媒体创办的健康垂直类客户端“新华日报健康”客户端的官方公众号,这里荟萃名医、名家、名院、名科、名企,为您提供最权威最专业的健康信息,让专业大咖走近您身边,让优质的健康内容触手可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