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中医药学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文摘   2025-02-03 18:23   北京  

王永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名誉主编

面向未来的中医药学高质量发展的
实现路径


[摘要]面向未来的中医药高质量创新发展任重而道远,要从历史演变规律出发,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明确发展目标,立足过去与未来,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思想短板、理论短板、临床短板与创新短板,瞄定薄弱环节,补齐短板提质量、强化特色促发展。根据高质量创新发展的中心任务系统化建设中医药学,重视象思维的始源问题,以哲学优势赋能学科发展,建设有生命力的中医药学。挖掘传经千载的典籍文献问题,以承续创新的理论助推前沿学术,建设务本明道的中医药学。通贯临床水平的基本问题,以我主人随优势统战新发展与新格局,建设有生存优势的中医药学。借鉴与发力优势领域的科研方法问题,以人文属性筑就科学发展的优势,总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建设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学。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Z0815,Z0913)

[关键词]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短板问题;学科建设;原创优势;守正创新

[作者简介]王永炎,教授,主任医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从事中医内科学、中医文化研究。

  



19世纪以来,始于“未来”观念在西方科学化工业浪潮的巨变中成为历史性发展的重要标识与展望变革的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回望百年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事业在风雨中砥砺前行,与历史同向,与时代同行,体现出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天性。中医药学以健康生命理念为指引,立足中西医并重的国策自觉承担守卫中华民族生命健康的历史重任。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健康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数字化、智能化巨变的时代,中医药学又一次站在了变革机遇与落后危机的十字路口上,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已成为当今的重大趋势,如何从过去的历史演变规律与新时代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观照中医药学未来发展的路径,顺应时代潮流的“变”与“不变”,与西医学互鉴互补,中医药界学人必须以高瞻远瞩的眼光面向未来,全面聚焦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问题”才能有所突破与创新,才能适应大卫生、大健康的时代需求。中医药学未来发展应当重点关注思想始源、经典理论、创新重建临床经验,并以此为指引为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1 重始源,回归原象

思想理念短板问题始于近现代西学东渐的改良化运动。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思维特质逐渐疏离,西方科学标准和概念性框架成为衡量的尺度,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中国文化遭遇了追逐西化、淡化国学的逆流冲撞。中医药学的核心是其自身所蕴含的思维价值,重视中医原象思维的传承,也是重视中医药学的传承,是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的重要途径。原象思维作为中华文明的国学原理,包含基础的原象、具象与思维模式,是一种区别于概念思维的原创性思维方式。中医药学思想基础与理论深受原象思维整体性的影响,原象思维是对道法自然、天地化气、气运周流的一种深刻体悟,融合于中医药学“物我本一体,天人无二分”的血脉中。

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象”传统,《周易·系辞上》言“圣人立象以尽意”。先秦时期古人便“立象”观天法地,这种所感之象并不以事物本体性意义的色象、形象、物象为终点,而是将其与思维紧密结合,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河洛之象数类拟万物的流动转化性,以象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道德经·第十四章》曰“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种混沌惚恍的状态呈现太虚寥廓的无形之象,是谓其从“无”生“有”的创生性。大象无形之原象蕴含了从混沌无形,深玄太虚变为始生万物基元的原发创生性,无形之原象暗合人类对暗知识、暗物质、暗能量的探索以及生命终极秘密的还原性分析。16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医学体系的繁荣,西方医学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运用机械科技将人体指标定量化、微观化以还原事物的本体,并将研究方向带入微观层面,其结果忽略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联动的、有序的这一系统化生命本质[2]。中医药学与西医学不同,生命观、人体观、疾病观与中医药学的历史语境及文化空间相融通,重易变而轻成规、重意象而轻有形、重宏观而轻局部、重功用而轻实体、重层次而轻细化。文化背景的思维差异是造成中西医学观念认识差异的根源之一。以分子、细胞为基础的西方医学对生命内在现象的过度还原,不仅会导致学科陷入整体异化的境遇之中,并且会扼杀中医药学的哲学特性,使其变成无源之水,脱离了其赖以生存的学术土壤。

重始源、坚定原象思维是中医药主体性发展的一种自信。始源问题既是对自身发展特色、发展规律的清醒认识,又是创新创造以及文明交流互鉴时具有主导性发展的根本原则。当下正处于国学国医复兴的时代,如果没有全面的补课意识,终将丧失精神归属感,守正创新也会流于形式[3]。中医药学注重象思维在客观规律面前的应用,只有将中医药学蕴含的哲学思维植入人心,形成中医药学引导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面向未来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明确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铸就并厚植中医药学的灵魂依托。原象思维是中医药学高质量发展何以实现、以何为之的内驱力。中医药学在连接传统文化底蕴与历史底蕴的发展中,必须激活原象思维的创生性与流动转化性的始源视角。

2 重经典,读经明史

基础理论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对各家理论体系的关注与反思是中医药学得以高质量赓续传承的重要因素。高质量发展需要将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其前提是“读经明史,悟中医正道”。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文脉传播者与理论践行者,在历史文化的三次争鸣中受到先秦百家与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影响,依附于中华文化的母核中。

理论短板是历经峰回路转之后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历史演进的脉络中,中医药学在传承中开新,守成中创造,积累了大量独具本底特色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方法,目前尚未完全梳理清、阐释清这些基础性重大问题。经典古籍在思想意义上贯通不同时代的知识体系,是保证学术传承、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及走向未来的着眼点。离经叛道的发展必将疏离古圣贤在经典中镌刻的经验世界,也必会脱离发展进程之中的当下经验。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已有的中医药学知识体系之上,向内归求形成新的整合视域,向上生长延伸新的研究空间,向下扎根拓展新的理论问题,多维度剖析整合典籍中的理论问题。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使经典理论形成新的次生理论及相关性命题、方法。中医经典的释疏既要参照西方医学概念思维之长,又要注重原创思维及原创优势,东学西渐、兼收并蓄、融通共进[4]。要将其融入特定的历史环境、语言环境并意识到原象思维及语言因素对理论形成、推理、衍义的影响,诠释经典理论中的“言外之意”,不断丰富其隐喻的思想内涵。

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经典为师,与学界为友,展现中医药学在历史性叙述中具有的临床潜力与方法,正视生命哲学下理论活力的创生源泉及其与古圣贤在实践领域的通贯之路,才能开创中医药学特色的未来格局,书写其未来价值。回望作为历史的经典,以展开基于自身经验的感悟和探索。研读经典是既往经验被理解的前提,从经典中获得古人临床的价值活力,激生出中医药学的当代价值与水平,亦为朝向未来的突发公共卫生状况寻求解决的途径。目前存有近9000种中医药学古籍亟待系统发掘和整理,临床医案医话的发掘中应当逐渐建立起古籍循证体系,以整体系统导向大尺度细粒化的数据库,将其运用在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中,以获得优势病种及其类病的循证证据,逐步完善以辨证论治为主的规范化诊疗体系。

3 重临床,汇通中西

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为了人民健康,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的立身之本。高质量发展要贯通临床实践的短板,重临床、勤临床,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继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汇通中西之间的理论问题是现实行动的出发点与未来建设的具体所指。当代科研工作者要重视临床,从临床一线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中西理论从相异走向相融,实现基础理论的通约互鉴。

临床中要凸显临床实践的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中医药学要以象思维为引导塑造未来临床实践的新样态。充分运用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和西医的优势技术,理解两种体系下的概念问题,探寻二者的对应结合点以实现基础整合。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西医学的传变分型特点相结合,注重疾病认识过程中的差异。在学术交流中鼓励中西医专家合作,共同探讨中西医理论和实践的交汇点,促进相互理解和接纳。临床是检验水平的阵地,后学者除了要继承临床学术经验以外,更要自身观察和领悟。这种领悟不是片面学习、机械模仿,而是熟练掌握理论和技术背后蕴含的贯通性思维方式。从脉象、舌象、面象、体象出发审视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状态,将形象、具象、意象的主体认知落实到临床医护诊疗工作中,以维护健康与提高疗效水平。汇通中西以应对现代多样化的现代难治病、急危症,尤其是传染病等突发卫生状况。治疗时着眼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抓住证候病机来把握疾病,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4 重互鉴,力主创新

创新不足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补齐创新短板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立足于中医药学科学与人文的学科属性,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追求科学与人文在实践意义上的融合,既源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内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要打破科学创新与人文价值之间的界限,以大科学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为指导完善人文哲学属性的学科特点,以人文哲学的思维定式和价值理论丰富学术建设。

纵观近代医学的发展轨迹,中医药学发展的主流模式仍然由“科学”主导,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中心展开,以“碎片化”的形式研究复杂生命理论,将中医药学定性为“不科学”。这其实是弃置人文思想的原则性错误,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心灵哲学反思,逐渐“修正”唯物主义下身心二元论缺陷。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自然哲学的引领下,将中医药学的人文属性前置,正确辨证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中医药学秉承着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坚守中医药学的文化因子,文化是决定中医药学生存力、发展力、影响力的根源,以象思维的文化优势赋能学科发展。坚守人文的价值航向,防止中医药学在文化自信上的弱化、虚无等异化形态的再现,用人文精神重构科学创新是中医药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旨向。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医药运用于具有复杂结构、复杂功能、复杂信息的人体中,表现出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性特点而难以阐释,借助现代系统生物学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地推进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高质量发展要建设开放互生的知识共生带,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共生,构筑以学科问题为中心的耦合体。中医药学各分级学科要善于从不同领域的学科互鉴中吸收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在跨学科知识的交流中实现超越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的交织互动,紧跟时代步伐走融合发展且自主性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充分释放中医药学科的潜在势能。未来观念越来越明显地和信息技术、数据技术相结合,在大科学时代充分利用生成式信息科技、智能科技的工具性优势推进中医药学全景化的智能变革,实现技术提升与效能提升,努力创造与高科技时代相适应的高质量成果,为未来发展赢取更大的学术发展时空与社会生存优势。

5 展望

大科学高概念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践深化与科学进步的必要迫使我们思考新时代下中医药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思考如何为面向未来的中医药高质量创新创造筑基引航。中医药学具有理论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要瞄准现实问题,调整发展方向,并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旗帜贯通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创新并举,基础与前沿互补,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全面洞悉中医药事业的历史演变规律,正确把握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与未来危机,才能推动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综合效应。当前以及今后将长期面临四大短板问题,这是中医药学在思想、文化、教育、实践、学术、话语、学科七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解决好短板问题才能更好地赓续中医药伟大事业,助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7.

·[2]贺绚素.中西传统自然观对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1994(9):27-29.

·[3]张志强,王永炎.文明互鉴新时期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道[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1):4-7.

·[4]王永炎,张华敏.中医学原创思维的哲学基础[J].中华医史杂志,2017,47(5):259-261.


引用本文:  

王永炎.面向未来的中医药学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5,31(01):2-4.

DOI:10.19945/j.cnki.issn.1006-3250.2025.01.032.



中医基础
关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推广中医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