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至小寒,愿君安暖

文摘   2025-01-05 14:56   北京  

内容来源 | 江苏中医药
















1月5日是小寒节气
这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
“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
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
是天气寒冷
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低温天气会消耗人体
更多的阳气
因此
小寒养生勿忘护阳!














穴位养生














补益阳气,需要疏通两条经脉:一是人体阳气最足的督脉,二是膀胱经。督脉一旦阳气不充,除了出现腰背痛外,最明显的影响就是鼻腔。鼻子连通肺,正常情况下可以温暖湿润吸入的冷空气,鼻子一凉,寒邪直接攻入娇嫩的肺,也免不了出现咳喘。




人体五脏六腑之气,都会注入背部的俞穴。俞穴就在督脉两侧的膀胱经上,它起于目内眦,经过眉头,很多鼻炎、鼻窦炎患者就是在这里出了问题,可多按摩肺俞穴调理















起居养生














一、泡脚

足部保暖是身体抗寒防病的重要方式,容易脚凉的人,最好在睡前用热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足心。

这样既能御寒保暖,又能补肾强身、解除疲劳、促进睡眠、延缓衰老、预防疾病。


二、晒太阳

冬季天气寒冷,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抑制状态,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不足,这时可以通过晒太阳来缓解。

充足的阳光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阳光可以让人很快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中摆脱出来,心情得到舒展。


三、睡子午觉

《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说明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

午时(11点~13点)“合阳”时间要小寐,休息30分钟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过1小时。

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提神醒脑、补充精力。















运动养生














继续遵照《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要求,“早卧晚起”。虽然冬季主张少动多静,以“藏”为主,但是已到“冬至一阳生”,阳气开始萌动,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户外运动,还是要注意防寒,要等阳光较好时,温度相对高些,上午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为佳。

可以配合节气导引功法。具体做法:早晨起床后穿宽松衣服或练功服,身体放松,盘坐,右大腿压在左小腿上,右小腿稍向前放,左手掌按在右脚掌内上方,右手极力向上托天,手心朝上,指尖朝右方向,转头目视上托之手。然后,左右手足交换,动作相同,左右各15-20次。最后叩齿、咽津、吐纳收功。

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运动要适度,以基本技法为主要训练内容,不要太难太复杂。莫要练到大汗淋漓。锻炼后要及时穿衣,避免寒邪侵袭。















饮食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饮食方面,一是建议多食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抵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在我们的日常食物中,属于热性的食物主要有鳟鱼、辣椒、肉桂、花椒等;属于温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荠菜、芦笋、芥菜、南瓜、葱、姜、大蒜、杏子、桃子、大枣、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石榴、乌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猪肝、猪肚、火腿、鸡肉、羊乳、鹅蛋、鳝鱼、鳙鱼、鲢鱼、虾、海参等。



二是要减甘增苦。小寒因处隆冬,属于“土气”旺,“肾气”弱,饮食方面还要注意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可适当多吃些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等。

也可结合药膳、中药膏方进行调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抵御寒冷。
















END


中医基础
关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推广中医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