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文化的流行,在20世纪的舞台上掀动了对电影的热爱与迷恋。21世纪初,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文化激发了全球范围的新迷影,推动电影史和电影作品在线上社群的非放映性传播。但这一切,似乎很快就被新近几年学术界和媒体提到的“后电影”泼上了冷水,短剧的流行、在线直播的兴起以及电子游戏作为主导性娱乐的大趋势,电影真的在衰落吗?未来电影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那些想从事电影创作的人,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电影变化?
10月20日(周日)上午10点,“图像之书”将举行“新迷影丛书”分享会,邀请参与“新迷影丛书”主编工作的老师,一起聊聊迷影、新迷影和后电影的话题。这不是一个学术讨论,而是结合学术研究的趋势和电影文化的现象,分享嘉宾们对电影文化和电影创作的看法。
直播链接:
李洋 “新迷影丛书”主编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网名“大旗虎皮”,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图像学实验室执行主任,主要研究艺术理论、欧洲电影和电影理论,著有《迷影文化史》《目光的伦理》《莱昂内西部片中的手势》等,译有《走出黑暗》《论电影》《西部往事:塞尔吉奥·莱昂内谈电影》等。作为“新迷影丛书”主编,他本人主编了其中7本:《宽容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要么去爱,要么孤独: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续编》《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英美电影文选》《电影的透明性:欧洲思想家论电影》《历史悲剧的维度:欧洲电影大师访谈与研究》《电影宣言:世界电影史宣言文选》,以及新近出版的《电影的历史性:论(散)文电影文论选》(2024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图像的死后生命:阿比·瓦尔堡研究文选》(2024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新著《黑色银幕:黑帮、好莱坞与美国社会》即将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陈瑜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影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影理论与批评。主持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数字时代的电影叙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异国叙事研究”、“电影悬念的叙事研究”,上海市哲社项目“中外合拍片的叙事研究”等多项。论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影视艺术”等转载。著有《电影悬念的叙事分析》,主编有“新迷影丛书”的《闪速前进:后电影文论选》(202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韩晓强(笔名“灰狼”)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艺术史与电影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国际艺术学在线期刊《艺术学研究进展》编委,媒介研究公众号[观察者的技术]运营者。主要研究电影理论、媒介理论、媒介艺术和当代西方哲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2项,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译有《后电影视觉:运动影像媒介与观众的共同进化》《艺术与对象》(待出)、《卢米埃尔银河:未来电影的七个关键词》(待出)等,主编“新迷影丛书”《走向媒介本体论:欧美媒介理论文选》(2024年,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主持人
李卉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图书编辑中心主任
《电影的历史性:论(散)文电影文论选》
本书选编了从1910年至今关于“论(三)文电影”这种独特的电影书写和电影文体最有影响的理论文献,文章作者涵盖著名电影理论家、哲学家、电影导演、批评家和策展人,如雅克·朗西埃、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劳拉·穆尔维、哈罗·法伦基、雷蒙·贝卢尔等,是理解和研究论(散)文电影迄今重要的基础理论文献。本书文章获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苏珊娜·利昂德拉-吉格(Suzanne Liandrat-Guigues)2003年主编图书的授权。
《图像的死后生命:阿比·瓦尔堡研究文选》
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无疑是20世纪对图像理论产生最重要影响的艺术史学家,本书选编翻译了对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的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对他学术和思想生涯的总体评论,以及对他晚年重要艺术史代表作《记忆女神图集》的图版个案研究,并附有一篇详细的阿比·瓦尔堡在中国传入、翻译和研究的学术年表。本书作者、译者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吴琼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鲁明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杨贤宗教授等专家学者。
《走向媒介本体论:欧美媒介理论文选》
本书是关于媒介研究的理论文选,涵盖了从旧媒介到新媒介再到后媒介的广阔领域。第一部分聚焦于传统媒介,包括媒介本体论、空间性、直观和图形的实践与思考、视听媒介、公共媒介显示以及媒介域等议题。第二部分则转向新媒介的探讨,包括数字记忆、模拟与数字控制论、媒介特异性分析、软件与视觉知识、网络权力理论、社交媒体中的社交以及日常媒介生活实践等主题。第三部分则深入后媒介时代,涉及媒介理论、生物技术与后人类话语、昆虫媒介、邪恶媒介研究、基础设施主义以及数字被抛境况等前沿议题。
文字编辑|大旗虎皮
编辑|郑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