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教授蝉联“年度影响力学者”|学术与思想的追求没有天花板

文化   2024-11-04 09:40   北京  
“听见·共建·同行”,11月3日,喜马拉雅2024“年度创作者大会暨峰爆榜颁奖典礼”在浙江举行。在此次颁布的2024“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蝉联“年度影响力学者”。
2023年,杨立华教授凭借其音频课程《北大杨立华讲〈论语〉》,首次获颁该奖项。今年,他再次获评“年度影响力学者”,足见经典阅读在今天的重要性,正如杨立华教授所说:“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恒常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这一奖项的领奖代表,杨立华教授在颁奖现场发表了获奖感言,他首先对喜马拉雅平台、听众朋友以及活字文化团队表示了感谢。然后分享了现阶段对学习和教学的感悟,他引用《礼记·学记》篇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表示学术和思想的追求“没有天花板”,自己仍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努力,寻求新的突破。

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在杨立华教授看来,他向作品开放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杨立华教授提到无论是音频课程《北大杨立华讲〈论语〉》还是视频课程《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哲学》,都可视作与论文、著作、课堂一样的严肃的作品,“只是形态不同”,杨教授坦诚讲道:“到了2021、2022年,我才想明白这件事,之前我一直拒绝。当我意识到这可以是一个严肃作品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杨教授强调,人到了一定年纪,应该将人生看作是一部不断创作的作品,“时间有限,一辈子能留下自己觉得满意、说得过去的作品,也就算是对自己的努力的一个交代。

最后,杨立华教授用《庄子》中的一句话来结束了他的分享:“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声音的力量是独特的,而将听到的内容直接复述出来,是一种“口耳之学”,是遗憾的。我们应做到“耳朵听到的要达到内心,把有声的听见和无声的听见做结合”,心灵的声音是无声的听见,但心灵要有结构,才能真正获得无声的听见。因此我们在今天仍需要为个体心灵赋予结构的有深度、有硬度的阅读。杨立华教授呼吁听众朋友们,把听到的音频的作品跟的阅读相结合,让有声无声交映在我们心中。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杨立华老师对“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的深入解读,出自活字文化出品的课程《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哲学》

杨立华 口述

整理自《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庄子〉哲学》第十四讲 《人间世》;杨立华:《庄子哲学研究》

议庄子文章之美者夥矣,然关注者往往在“鲲鹏”“天籁”“解牛”“梦蝶”各章。殊不知《人间世》首章,最见为文之难。称得上一部伟大的戏剧。
我反复强调过,庄子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掌故极其熟稔。在这个对话关系里,既要符合颜回的性格、思想境界,也要符合孔子的性格及其思想境界。关键在于颜回说出道理之后,孔子对他提点,颜回要有进一步的深化。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虚构的对话,最难的莫过于在孔子的质疑下颜回所论的递进层次。颜回请行孔子是阻止的。叶公子高不想去,孔子说你必须得去。这两者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根本就在于身份和特定的位置。颜回没有那个位置,所以颜回在听说魏国国君的残暴,想去说服和化导后,孔子会阻止他。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孔子直接指出了他去的后果,“若殆往而刑耳”,你去了大概要遭受刑法。孔子明确地对颜回讲,你不争之名,大家不知道,你的厚德,你的诚信,大家也不了解。你去了,就会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造成影响。

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孔子说,“若唯无诏”,你不说就算了。如果你说了,朝堂之上的王公贵人,一定会凭借着他们的权势,来跟你争辩。那些王公贵人一开始反驳你的时候,你眼神闪烁了吧,你表情必须得作出一副和解的柔婉的样子吧,你嘴里要喃喃地自我辩解吧,你身体的形态也要做出一副恭敬的样子,你内心里大概想说,“我还是认同他算了”。你想去说服,结果却又认同了那些王公贵人的观点,难道不是以水救水,以火救火吗,你去了不是更糟吗?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对人间世的复杂,有何等充分的理解。世故之极,当然这个“世故”是出于厚道。
《人间世》第一章,大家可以参考《韩非子·说难》篇。韩非子显然是受到庄子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刘笑敢教授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韩非子·说难》篇,重点就在讲服君子之难,而这里面显然有庄子的《人间世》第一章的影响。
在几番对话以后,颜回发现自己所说的策略,孔子都不认同,于是希望孔子讲“方”。于是孔子就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当然也是非常麻烦、难以理解的概念,就是“心斋”。
“心斋”是什么?“心斋”就是你若能达到这个程度,你在某种意义上就达到了至德者的高度。《养生主》第一章,“心斋”的高度是至德者的高度,所以只有达到了至德者的高度,才有化导或者影响君主的可能,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这是庄子的一个根本性的认识。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那么,到底怎么理解“心斋”。上面这段话非常难理解,不要用耳朵听,要用心去听,不要用心去听,要用气去听。什么叫用气去听?这里面重点在一个“听”字,而这里的“听”是指被动的接受。
凝聚精神,方能超越感官之知,而达到心知。为什么到心去听还不够。“听”是被动的接受,而心却是主动的。“听之以心”则是心灵主动地将自己转变为被动的接受。这种被动的接受既然是自主性的体现,就仍然有其自我的限定,并非是普遍的、无限隔的,因此,还要有更进一层的超越——“听之以气”。
这里的“气”与《大宗师》“游乎天地之一气”的“气”不同,后者显然是客体意义上的。“听之以气”既然与心和知有关,则必有其主观性。但这种主观是打破了自我限定的,是绝对他者在心灵中的呈显。由于这一他者是绝对待的,所以有普遍性和无限性。耳能被动地接受,但仅止于被动的接受,是纯然被动和有限的。心的被动接受,则是某种主动的符合。其被动性恰是其主动性的体现,有限性是无限性的彰显。然而,主动选择的被动,无限具象的有限,终归是有形迹和边界的。
只有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被动,才能真正地、如实地、客观地去接受和听。完全意义的被动是整个“心斋”的关键。
“唯道集虚”,应理解为“唯道集于虚”,道是虚才能够领受着道。所以以气听,就是以虚来领受和接受道。“听止于耳”,这个文本应该是有问题,应该是“耳止于听”,因为后面是“心止于符”,符就是合。所以耳所达到的被动的认识只是听,心所达到的被动的认识只是合,还没有真正地达到虚,以虚来授道。所以“心斋”的意思就是以虚来授道。
“以虚来授道”,我们是仅仅做了字面的理解,并没有真正地做出足够有效的义理性的阐发。如果仅盯着这一段话,“心斋”还是只能理解到这儿,好在后面还有几句对话。
孔子以“心斋”提点颜回,是期之以至德之境。颜回得“心斋”之义,有“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之叹,则于至德已有所造。孔子此下的道说是对“心斋”的效用的发明,当然也包含了对“心斋”的进一步解说: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为什么“心斋”能够化道、感化。庄子说,不留痕迹是容易的,走路而不经过某地是难的。听到过用翅膀来飞的,没听到过不用翅膀来飞的。听到过以有知来知的,没听到过以无知来知的。这段话概括起来,庄子说最高的形是以不形来形,最高的飞是以无翼而飞,最高的知是以无知来知。
换言之,“以无知知”才是“心斋”所要强调的。所以听之以气,就是于无知知,这里再一次凸显出了无知的关键处。
知道自己根本上的无知,在这一对无知的知的基础上,一切具体的知的不确定性就暴露出来。一旦知道具体的知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就有了普遍容受一切的可能。本质上的无知同时也就意味着根本上的不可掌控,可以掌控的属“我”,不可掌控则归于“彼”。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以无知知者”之后,孔子又讲了一段话: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他说,你看那空虚处,空虚就是以无知知。基础性的无知揭示出根源性的他者,或者说绝对的客体。根源性的他者或绝对客体没有可知的内容,因此是“阕者”。没有可知内容的“阕者”不是一片纯然消极的死寂,而恰是最积极能动的。“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即“阕者”)既是生之根源,又是止之所在。将“白”和“吉祥”与“虚室”关联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呈显出庄子哲学的色调。他的哲学无论如何不是冷寂悲凉的,是玄冥的。“止止”是极言其为最终的安顿之所——舍此别无止处。正因为这虚室生白,才能吉祥止止。而这样的“吉祥止之止”恰恰强调的是坐而能驰之,是之谓“坐驰”。
“坐驰”这个词也很关键。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一种是褒义,一种是贬义。褒义是讲坐行神化之意,就是不动而发动一切的意思。另一种解释是贬义,说身坐于此,心逐于彼,简单地说就是你人坐在这儿,心已经跑了。在“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后,庄子做了一个概括,称这个叫坐驰。结合上下文应该是褒义,所谓坐驰神化。正应和前面“以无翼飞”,“以无知知”,以不行行。也就是说,真正达到最高的止的,反而能够发动一切;能达到最高的不动的,反而能够鼓动一切。这恐怕是真正的主宰意的关键。这是颜回请行这一章,颜回可以不去魏国国君那里,但是颜回想去,所以孔子阻止他。这是第一种典型的人间世的个体处境。

最后一点提醒,不要把“心斋”理解为所有人都能达到的普遍的修养状况,这是最容易发生的误解,庄子显然没有给我们提供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至德者高度的那个普遍的修养道路。


相关推荐

   1

北大杨立华教授讲

《庄子》哲学

北大原汁原味硬核《庄子》精读课
以最庄重的态度还原作为哲学家的庄子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2

北大杨立华教授讲

《论语》(音频)
变动不居的时代
从《论语》中获得安顿自我的力量

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活字文化
活字文化由资深出版人团队创办,是一家以优质图书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意机构。我们的出版物包括“给孩子”系列、“小活字”图话书等,并开设“戴锦华大师电影课”“钱理群讲鲁迅”“杨立华讲庄子哲学”等视频课程。愿与你一起,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