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著者谭”第10讲在浙大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李放春教授就其近著《理性的反讽——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作报告,朱天飚教授主持。
李放春首先结合其学习和工作经历回顾了《理性的反讽》一书写作的缘起,应该说,撰写导读的初心是想弥补30年前自己在北大求学时阅读《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以下简称《新教》)时不得门而入的遗憾。
《理性的反讽: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
李放春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出版
2024年3月
他自陈,导读这部经典的“方法”主要并非来自当年所受的社会学专业训练,而更多是受惠于多年前在美国时研习佛经、为美国学生开设佛教课程的经历。
佛经与佛学 智者解“妙法”
他从高僧们的讲经解经中学到一点经典诠释的方法,如“释名”的功夫。
尤其是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对“妙法”五重玄义的层层揭示以及诸如“十如三转”“一心三观”等卓越创见令他大开眼界,启示良多。
此外,英国牛津大学的历史学者格奥西(Peter Ghosh)关于《新教》的系列研究为导读这部经典奠定了重要的考证基础,尤其重要的是,他清晰揭示了“禁欲主义新教”乃是韦伯在这项研究中创造出的核心概念。李放春指出,只有准确把握住这一灵魂内核式的概念,才能真正把握《新教》的主旨。
作者荐书《理性的反讽》
引导初学者入正读之门、把握主旨正是《理性的反讽》作为导读希望达成的基本目的。
在此背景下,《理性的反讽》的写作理路主要着眼于以下问题:
1.《新教》的版本差异及问题意识变化。韦伯在对这篇作品的后期修订中存在“篡乱”其原初问题意识的问题。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34年德语版封面
2.《新教》、《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文集《序言》之间的关系问题。李放春指出,韦伯在《序言》中表达的问题意识远非《新教》所能涵盖,甚至三卷论文集也无法支撑,实际是他未来进一步探究的方向。然而,很多人往往是在阅读文集《序言》的基础上来把握《新教》主旨,造成误解。
马克斯·韦伯在劳恩斯坦城堡(1917年)
3.《新教》的核心命题(“释名”)及其真理性。李放春指出,对《新教》最大的误解在于对其核心命题的把握。韦伯在这部作品中谈论的不是宗教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不是新教和资本主义的因果关系,不是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的因果关系,他要探讨的就是其题名中所述的,即新教伦理(准确地说是“禁欲主义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并在相当意义上拆解了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的因果关系。
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之间并不存在发生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只是在特定历史时空内的适配关系而已。
李放春指出,理清《新教》的命题本身讲的是什么,才能进一步去讨论《新教》命题的真理性问题。他特别强调,韦伯为其命题设定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天职”观念(发端于宗教改革)构成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核;然而,几乎所有韦伯的批评者(包括同时代的桑巴特)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基本前提。
4.《新教》中的历史意识及由此导向的方法论。韦伯在《新教》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理性化”的概念,这也被后世学界认为是贯穿韦伯社会学的宏大主题;然而,李放春指出,韦伯在《新教》中贯穿的历史意识,不是要勾勒“理性”的高歌猛进,而是勾勒宗教伦理的理性化如何产生了经济伦理的理性化这一意外后果,而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过程本身则是无理性的,或者用一个修辞的说法来表达,这一历史过程是充满反讽的。这也是书名“理性的反讽”之由来。
讲座交流环节,卢盈华、陶鑫等学者,就理性问题、劳动问题、典型的心理机制、真假韦伯命题及对学界的影响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
文字:夏春璐
▫︎ 李放春,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为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研究专长包括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社会科学史、历史社会学。著有《理性的反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等。
李放春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马上复制淘口令 5👈¥SoCK3MP1x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