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年轻建筑师的武器就是创造性的胆量和热情

文化   2024-11-07 16:38   北京  
近日,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出版了自己最新的半自传读本《二十城记》。通过曾经深度游历或参与项目设计建设的二十座城市,马岩松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分享他所感受到的城市气质。
“梦露大厦”是马岩松首个在国际上获得大型建筑设计权的标志性作品,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人们称它“梦露大厦”——因为它的曲线外观。作为建筑师,马岩松在设计时偏好流动感,包括哈尔滨大剧院、中国木雕博物馆等都有这种特征。他在“梦露大厦”设计说明里写道:“我们希望‘梦露大厦’可以唤醒大城市里的人对自然的憧憬,感受到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12年,建成后的梦露大厦引发了全球设计领域的关注,在当年即拿下诸多设计大奖:CTBUH “2012 年度美洲地区高层建筑最高奖”, EMPORIS“2012年度全球最佳摩天楼”,ArchDaily “年度最佳建筑”。马工也实现了他当初的愿景——“一座建筑改变一座城”。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二十城记》中关于梦露大厦的幕后故事。


梦开始的地方

马岩松

《唯美》创刊号封面艺术家

本文节选自《二十城记》

我设计了这座城市的地标“梦露大厦”,而梦露大厦正是我世界实践的开端。
我与多伦多的渊源有着非常戏剧性的开始——我设计了这座城市的高层地标,“梦露大厦”。

2005年,多伦多举行了一场高层住宅塔楼的国际设计赛。新移民令多伦多的房地产市场非常活跃,所以地产商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他们都希望自己开发的住宅楼能成为城市地标。由此,梦露大厦的业主举行了国际公开设计赛。

那个时候,我正对在中国参加的一系列设计竞赛感到失望:我参加了很多竞赛,得第一的时候,他们就把项目的设计权奖给了第二名,说第一名的设计太夸张、太理想化;当他们实施第一名的设计时,我就得第二名。刚好当时有一个国内竞赛,我们得了第一名,而业主决定不实施我们的方案,我气愤地转向国外的竞赛。那时候,还从未有中国建筑师在国外设计过重要的建筑作品。

我在网上看到多伦多的竞赛消息,直觉认为这会是建筑界的一个重要机会,我猜很多人会关注并提交方案。我想让我的方案被看见。当时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设计一个“反地标的地标”。我在美国上过学,了解北美大城市的基本思路,就是用高层建筑来体现资本的力量和纪念性。

参加竞赛时是盛夏,我印象深刻,当时光着膀子画草图,在电脑里建模。一开始我对设计形态并没有很清晰的思路,唯一的直觉是它应该柔软、写意、自由、飘动,只要不是直线的火柴盒就可以。后来设计方向越来越明朗,我意识到这个设计与我设计的纽约曼哈顿东34街公寓一样,其实正表达了我的观点:未来的高层建筑,应该突出人和自然的关系;面对多伦多这座现代主义城市,我想用一座具有不规则曲线形状的高层建筑来软化力量感,减弱权力和资本在建筑中的彰显。

提交方案时,还发生了惊险的插曲。在递交竞赛材料截止时间的前一分钟,我才最终定稿,急急忙忙把材料上传,但是,第一次上传竟然不成功!我赶紧尝试第二次上传。虽然这次成功了,但显示上传时间已经超过了截稿时间。我连忙写邮件解释——我实际传送了两次材料,第一次由于网络原因没有上传成功,为了保险起见又上传了第二次——请务必保留我的候选资格。但是,当点击发送邮件后,电脑显示竞赛服务器端口已经关闭……

在究竟是否成功递交了材料的惶恐中度过了多日后,我收到一封电邮。打开一看:“Congratulations!你们入围了!”

这个竞赛收到了几百份方案,但项目方只选择了六个,并将这六个方案策划成展览展示给多伦多居民,同时在网络和线下组织市民现场投票。当地报纸专题报道了这次竞赛,详细展示了入围的六个方案设计图。在报道中,我的方案被排版成最大的一张图,并被称为“梦露大厦”。在市民投票中我们名列前茅,远远甩开其他对手。没想到自己无意中关注到的事情,竟突然真实起来。

梦露大厦设计效果图,大厦设计不再屈服于现代主义的简化原则,而是想表达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复杂性,来更多元地接近当代社会和生活的多样化,回应日益膨胀的城市需求

最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六个入围方案继续进行PK。这个环节最重要的工作是阐述怎样把概念变成可建造施工的方案。2005年,我的公司刚成立一年多,从没设计、建造过任何高层建筑,经验非常匮乏。为此我们组织了工程师团队,通过理性、智慧的分析,将一个完全飘动的、自然的,在过去被认为无法建造的曲线高层,变成一个有逻辑可循的、成本可控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案。

为什么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全是直来直去的方块,最大原因是现代城市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生产最关键的特点便是重复制造——通过大批量生产以降低造价。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的建筑和城市一直遵循着这个道理。其实不只建筑,日常的制造业都在追求量产和效率。我们的时代正处于转型期,我相信未来的制造将不再依靠重复来降低成本;每一件产品都能实现定制,呈现独有的甚至带有独特生命感的特征。在转型期,我们有必要研究出智慧的办法,用成熟的材料和技术去创造属于未来的建筑。

梦露大厦动工初期2008年3月17日(图片来源:MAD建筑事务所)

当年梦露大厦工地办公室现场(图片来源:MAD建筑事务所

马岩松与合作建筑师于“梦露大厦”工地,2008年3月17日(图片来源:MAD建筑事务所

我想起曾经做过的设计,《鱼缸》,算是一个有机形态的鱼缸。设计的初衷来自某一天我走在街上,忽然注意到路边卖金鱼的摊位,看到装鱼的容器基本都是方形的。我不确定鱼是否习惯那样的空间,方形鱼缸显然是属于工业化制造。于是,我开始观察金鱼在鱼缸里游动的轨迹。后来我以这个“轨迹”为蓝图,为金鱼设计了一个新的活动空间。方形鱼缸是为了降低造价而实现的大批量产品,我们时代的大量建筑其实也是这样的工业产品,而不是与人匹配的生活空间。

鱼缸,2004年

2006年3月28日,竞赛的六个候选团队齐集多伦多的“国家电视塔”,迎接最终方案揭晓。结果公布前,我有预感,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应该能胜出。最终,密西沙加市的市长海泽尔·麦卡利昂女士宣布,来自中国北京的MAD建筑事务所赢得了竞赛。方案获胜的消息公布后,整个多伦多都非常关注。我们迅速成为电视台、电台、报纸追访的对象。很快消息就传回国内。这太戏剧性了。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在海外设计的地标建筑。当时正值奥运会前夕,世界各地的建筑师都被邀来中国,而没有中国人去海外设计建筑,中国建筑师都在抱怨外国建筑师设计了中国所有的重要建筑,而赢得这个竞赛,等于头一次反转了这个现象。可笑的是,这个消息当时在国内一度被有些人认为是假新闻。

时至今日,我们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都有了建筑实践,而梦露大厦正是我们世界实践的开端。那时MAD才成立不到两年。

多伦多“Aboslute”国际设计赛结果公布,新闻发布会宣布MAD赢得竞赛;马岩松、党群、早野洋介与密西沙加时任市长海泽尔·麦卡利昂女士合影。2006年3月

项目公开发售的首日,整栋楼五百多个单元迅速售罄,以至于项目方马上联系我们,说:“你们的设计太受欢迎了,我们决定在这栋楼的旁边再建一栋一样的楼,你们不用再做更多工作,我们付双倍设计费。”这听起来非常诱人,但我坚决反对,因为我们追求独一无二的自然的设计,而自然界中并没有重复的二物。重复的工业化生产属于过去,我们正在创造未来。我回复:大家都称这栋建筑为“玛丽莲·梦露大厦”,总不能有两个梦露站在那儿吧?

在我的坚持下,后来利用第一栋楼的平面重新推敲与第二栋楼的对应关系,新大楼呈现出与第一栋楼相呼应的形态;“她们”成了一对姐妹楼,在城市中创造了建筑的对话。世界上很多城市建有双塔建筑,造型一般都是重复,而多伦多这组则是独一无二的、能相互对话的双塔。

《加拿大明星报》报道“梦露大厦”的漫画,2006年3月30日

社交网络上人们记载的“梦露大厦”(图片来源:MAD建筑事务所

梦露大厦在建成的2012年,获得了北美地区“最佳高层建筑”奖。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建筑都是对西方的模仿和学习,以至于当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时候,中国建筑基本上丧失了竞争力,因为你能做的,你在西方的老师能做得更好;中国建筑师无法超越他们的老师——西方。所以,建筑师不能只是当好学生,创造性的胆量和热情才是建筑师最重要的武器。有了这个,再年轻的建筑师也可能做出独特的作品。

颁奖晚宴上,一位与我们合作的白发苍苍的结构师跟我说:“你的设计差点把我害死了。”他说因为建筑结构太难实现,他曾一边开车一边还想着怎么实现设计方案,以至于闯了红灯。幸亏没发生交通事故。我很感慨:是什么魔力能让大家为这个方案走到一起,并为之废寝忘食?其实,不在于你是年轻还是年老,来自哪里,最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工作——在耗费大量资源和时间的建筑实践上,有人能描绘出一张蓝图——一个共同的理想,所有人认同并且愿意为这个梦想携手努力。

密西沙加前市长麦卡利恩女士于梦露大厦(图片来源:MAD建筑事务所

梦露大厦最终被建造成一座赞美自然和人性的高层建筑。很多人以为“梦露”是我起的名字,其实是当地人对这座建筑的昵称。在我眼里,它的曲线是一种东方美,但我并不介意“梦露”这个昵称,毕竟很少人用女性去形容高层建筑。这也说明了当今高层建筑大都凸显着男性化的力量感,纪念碑式的城市混凝土森林充满了男性荷尔蒙。

未来的城市一定会改变,而改变,就始于这些具体的工作。


【书籍推介】

《二十城记》

马岩松 著

活字文化 策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7

 
从城市出发,落脚人文思考

20座城市

30个MAD建筑项目

50+位建筑大师

50+座建筑地标

从童年的北京,到大学时代的纽约,从高迪的巴塞罗那,到路易斯·康的圣地亚哥,更有包括自己建筑作品的巴黎、鹿特丹、洛杉矶、哈尔滨、深圳……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通过曾深度游历的或参与项目建设的二十座城市,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欣赏不同城市的气质,分享关于建筑、关于城市、关于艺术的思考。他热切地带领读者游历、向读者倾诉,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为读者打开不一样的世界。

 

陈嘉映 • 蔡国强 • 崔健 • 冷冰川

俞敏洪• 西川 • 孟京辉 • 吴小莉

杨澜 • 周迅 • 陈坤 • 许知远 

联合推荐

 

活字文化
活字文化由资深出版人团队创办,是一家以优质图书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创意机构。我们的出版物包括“给孩子”系列、“小活字”图话书等,并开设“戴锦华大师电影课”“钱理群讲鲁迅”“杨立华讲庄子哲学”等视频课程。愿与你一起,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