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481字 | 音乐阅读约15分钟
引语:“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近日,网络都在疯传任正非在华为的内部讲话《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不仅引发商界热议,网上更是人言籍籍,直接传导至金融层面。
8月24日,A股市场4300多支股票应声下跌。有网友戏言:一家没上市的公司要活下去,4700多家上市公司一听活不下去了。
看来,风很大,雨也猛。
6月23日,我发表了一篇推文《该是重读“华为的冬天”的时候了》,刚过两个月,任总终于出来说话了,而且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威力,让企业主们开始感受到“活着”的难能可贵。
冬天很冷,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吹哨人”的洛阳纸贵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却引起了美国德克萨斯一场龙卷风。这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任正非无非说了一些真实说话。
2021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众多国家停工停产,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生产制造陷入了全面停顿局面,此时,全球订单如雪花般“潮涌”过来,我们的制造业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于是,有的企业撸起了裤子拼命干,增资扩产,增贷增员,大干快上,大家感觉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
去年年底,在与一些企业主聊天闲谈时,我曾表示要审慎稳健,毕竟这些大幅增加的订单是非正常时期的产物,倘若其他国家恢复产能后,订单撤走,我们的制造业会面临不小的危机。
果然,2021年的“虚火”给我们的企业主上了“生动”的一课。
华为也不例外。
根据华为年报,华为2021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368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28.6%;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经营性现金流达597亿元,同比增长69.4%;资产负债率降低到57.8%,下滑4.5个百分点。
从财务角度看,华为2021年度的报表是非常“靓仔”的。虽然营收下滑了,但净利却增加了。反观华为2022年上半年财务数据,净利润总额只有150.8亿元左右,净利润率为5.0%,而去年同期增的净利润率为9.8%。
数据说明,华为在2022年上半年投入很大,但收益却很小。
所以,任正非也坐不住了。华为嗅到了市场的寒意,务必收缩战线,集中优势打歼灭战,这是非常正确的抉择。当然,有的“专家”说华为的动作有点晚了,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2000年,任正非发表《华为的冬天》,让业界看到了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泡沫”,但那个时代,全球经济是“冰火两重天”,中国的制造业正是亢奋发展的“黄金年代”,西方不亮东方亮。
反观当下,全球经济的体温是“冰冷”的。有的企业主说,2022年大环境“恶劣”的程度,是近30年以来最“冷酷”的一次,内忧外患的交逼,让许多老板们迷失了方向。
任正非的一篇文章,惹来“洛阳纸贵”,他做了一回“吹哨人”,唤醒了人们对前行的深思。
“寒意”背后的商业价值
任总那篇内部讲话,我至少读了五遍。
对中小企业而言,其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要学习华为的战略调整,譬如未来三年有质量的活下去、盲目投资的业务要收缩、放弃部分市场、生存危机点上不惜代价投入、要全力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等等。
而是“让寒气传递到每个人”这一精神层面的话语,让我感触颇深。
从商业生态角度看,全球经济大环境的急剧变化,于华为而言是“寒气”,于大企业而言是“寒意”,但于千千万万的中小微企业而言却是“寒流”。
在危机面前,每个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千差万别。
许多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共同点,或者说是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只有老板一个人感觉到“寒气”,其他员工可能都是旁观者。
如何将寒气传递到每个人?这是一个十分困难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从管理学、人力资源的角度看,要把寒气传递下去,有许多工具和方法,因应每个企业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办法,但对于企业主而言,必须认知和读懂如下两个建议。
第一,企业主要有“自知自明”,尽可能避免一个人在战斗,你需要寻找到同一频道上更多的“知己”。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对于一个企业的主人,要了解到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够认识自身长短的是心境清明的人。知人并不困难,“自知”才是真正困难的。
大家熟悉的项羽,其因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之威名。项羽输给刘邦,除了自负和刚愎自用之外,就是没有“自知”。一个企业也如此,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市场顺境时,老板很容易患上“老子天下第一”的怪毛病。
一个组织要“自知”,首先要从企业主做起。希阿荣博堪布说得好,对许多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自己。
华为的基因是任正非决定的。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只有做到这点我们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这是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最为经典的一段话。所谓危机感,就是“看透自身”和“看穿自己”,通过“内驱力”加速前进,是永葆组织青春活力的核心要素。
第二,在财富分配层面多让步,企业愈进步。
很多人以为中国古代没有“经济学家”,那是大错特错。管仲提出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藏富于民,富国强兵,这是千年先贤的大智慧、大思想,也是一项积极的、有效的治国方略。
华为“还富于工(员工)”,需要大决心和大智慧。中小企业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在寒冬时节,如何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需要在“人性”的层面做点文章,下点功夫,越是最困难的时候,越要拿出冷静和勇气。
市场“大寒气”来袭,不是简单的穿上几条秋裤和棉衣,我们就可以过冬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要随时做好“抢粮食”的硬本事和好本领。
“企业家精神”到底是什么
每每读完任正非关于企业经营类的文章,我都会思索一个问题: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是什么?同时,南怀瑾先生多年前对“企业”的一些讲话和观点,都会浮现在我的脑海前。
他说,中国文化什么叫商?走动的叫行商。坐下来开店,办工厂的叫“坐贾”,“贾”这个字念“股”,合起来就是“行商坐贾”。
他说,抗战以前,中国还有些企业家,他做一件事情,做个生意,希望是永恒的下去,那个是企业,现在企业是短命,只求发财,不是办企业的精神。现在的企业就是“短平快”,很快地赚钱回来,加倍,这个就不是企业了。
他说,中国以前做企业的,是三批资本。譬如办个工厂是十亿,我准备三十亿,这个工厂办起来以后,准备永远做下去。也许做个五十年,一百年两百年,不一定,这是十亿资本了。还有十亿放在里头,工厂的货品出去了,不是马上收回的,要贴周转金,所以也要十亿,还有十亿是准备金,万一中间有起落,有失败有什么,还有个备用,这个才是做企业。
他说,现在人做企业的,有个一万块钱,他说有一百万,然后,向朋友借钱,最后是骗银行的钱,借来不还,滚下去,滚得越大越好。现在报纸上说企业,那个人有多少多少资产,我都不信,那是随便画数字的。最后倒了银行,倒了社会,害了别人,这不是企业家。所以,中国现在有个“企业家协会”,我听了就哈哈大笑,根本没有企业家,哪里有什么企业家协会!
南师这些话,不好听,更有点刺耳,却是实话实说,切中时弊,一针见血道破当前中国“企业”的真实现状。
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同样讲究仁、义、礼、智、信。诚信和传承,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最基本要素。
南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乾隆下江南来玩,站在江苏金山上看长江的船,旁边有一个方丈和尚陪他,他问这个和尚,“你出家多少年了?”他说“我出家40多年”,“你在这个庙子上那么多年,看到长江的船那么多,究竟每天来往的有多少呀?”这个和尚说,“两只。”乾隆听了说,“一天来往船那么多,怎么说只有两只?”和尚回答,“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古人亦教导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利,是财,是生意所得。利他,也是财,是格局所赋。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们创造了很多工商业上的奇迹,中国企业也逐渐找到自己在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部分企业更是走在国际前列,但商业道德还在重建中,企业家精神也在打磨的路上。
黑格尔说,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如一篇任正非那篇内部文章,说的不只是那句“哲理 ”,而是把他的商业生活感悟表述得酣畅淋漓。
读别人的好文,悟一得一,足矣
伟哥评论:三从四得,有感而发
从事件细节窥视社会百态
从内容精彩把脉历史易象
从生活点滴探索人生哲学
得思考,得启示
得情性,得朋友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