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282字 | 浏览阅读约8分钟
认知,有时“一叶障目”
我很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公历2023年,中国阴历为癸卯年。癸属“水”,水代表黑色,有人称之“水兔年”或“黑兔年”。
古人有“水兔年,春秋不见天”的说法。按此解,冬夏是主调,对应中国的五行,就是“水”和“火”。
综观全球2023年的气候变化,“水”和“火”是主线,贯穿全年。
加拿大的“春火”肆虐数月,8月夏威夷毛伊岛的“夏火”,都是破记录的致命野火。希腊、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野火”,也不甘示弱。
“高温”也是“火”。
7月的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气温超过40度,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更是高达47-48摄氏度,打破欧洲历史纪录。
世界气象组织已官宣,2023年成为史上最热一年。
再看看那些“洪水猛兽”。
从索马里到印度新德里,从新西兰到巴西,从意大利北部到美国东北部,从日本、韩国到中国,无不受到洪灾的严重“关照”。
中国的北方,特别是东北部,以往甚少会受到大水的“惠泽”。2023,却一反常态。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东北等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洪水漫灌,房屋被淹,稻田被淹,汽车和杂物随处漂流,似乎大水冲了“龙王庙”。
“暴雪”也是“水”。
入冬后的“大雪”节气,东亚地区遭遇暴雪加寒潮,华南地区迎来四十年以来最冷的“冬至”。上天似乎要告诉世人,他们不会按常理出牌。
水火不相容,水火却交融。
2023,俄乌冲突,仍然黏吝缴绕;以巴开战,一发不可收拾;两个超级大国,各自合纵连横,未见高低。
战是火,斗也是火。火气冲天时,水也会受到蒸发。“水”为财,全球经济陷入了一片滞胀的境地,没有一个国家的增长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
2023,有太多事件超乎了我们的意料,有太多东西超出了我们的认知,有太多剧情反转了我们的思维。
中国的五行智慧,早就告诫“水兔年”要小心行事,可惜大多数人认为那是封建迷信,撮土焚香。
李泽厚先生说,中国五行的特点是功能与反馈,强调物极必反,是经验上的联想与类比。中国的阴阳辩证法,阴阳之所以能够互相转化,就是因为它们不是绝对两分的。
呜呼!若用“已知的认知”,甚至是用现代的所谓“科学”去解读2023,或许会大跌眼镜,一地鸡毛。
庄子为了讽喻那些见识狭窄和浅薄的人,千年之前就写了一则“井底之蛙”的故事,刻下的人依然津津乐道。
可惜,我想做一个“井底之娃”。
因为“井口”上面那些“有识之士”,他们也自以为是,他们也妄自菲薄,他们也无法真正解读这个世界的内在变化。
哲学,发现生活“美”
高中时,我对哲学的理解是“半桶水”。为了写诗,提高所谓的高度,我着实在诗歌里面融入了一些看似有“哲思”的句子,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
大学时,我觉得选修哲学课程好拿学分,于是,它为不二之选。虽然拿了高分,但考完试后,哲人们说的那些一大堆“金句”,早已抛之九霄云外。
踏入社会“大学”后,哲学好像也不起什么“作用”和“效力”,那些劝言,亦束之高阁,满脑子都是主流的“实用主义”。哲人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没有走进自己的内心。
直到了中年之后,随着经历和阅历的长进,喜欢反思,爱上了沉思。而内心那口“井”,已经装不下太多的思绪,有些事情已经不能用“经验主义”去解决了。
于是乎,我开始了“重读”哲学。
英国作家毛姆说,库诺·费舍(德国哲学史家)引领他迈进了哲学世界。他认为哲学非常有趣,它是最变化多端的、最丰富的和最令人感到满足的,哲学家能给人们带来想象力和智慧。
冯友兰也说,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是的,对于未来,我常常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让自己成为更贴近自己的自己。
世界太卷,我想做个“井底之娃”,不是逃离,而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尘。
为什么生活愈来愈“卷”呢?是节奏太快,是信息太多,是欲望太高,导致焦虑太盛。尤其是数字经济的“高歌猛进”,五体不勤是常态,最后是“吃不了兜着走”。
当下更有一种从众心态,自己的“自留地”没有耕耘好,还看着别人锅里的东西,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井底之娃”的心态很好,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井下”的生活也不赖。用这种“守拙”的精气神过日子,是苟欲循常,是外愚内智。
生活不易,我想做个“井底之娃”,不是躺平,而是心观自在,向内求变。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得并不自在。有些信仰变成了政治工具,有些理想化身为道德高地,科技愈发达,人类愈痛苦,精神愈空虚。长此以往,未来的地球人,也将成为演化的工具。
有人说,现代人戾气太重。很大程度上源于生存的土壤环境,培植了“向外不向内”的价值观,大部分人把自身的不如意归罪于外,很少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挖根源。
而“井底之娃”,接触外来的信息不多,而且经过“井水”的过滤,思想更为纯真,少了一些浮躁,更多的是向内反省,与外求得和解,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内心太浅,我想做个“井底之娃”,不是不言,而是心静修身,静知万物。
自从深读了《易经》之后,我对事物的看法,包括在处理具体问题上,都有一种“三思而行”的静默。不急,静思,再行动,这是“修身”的最好途径。
“井底之娃”也明白,人生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那是冯友兰说的。绝大多数人只修为到第二种境界,要冲刺最后两个境界,谈何容易,但持久的“心静”,却有无尽可能。
最后,还是想重提毛姆那句话: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反正,2024,我就想做一个自在的“井底之娃”,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继续坚守写作和思考。
不知君亦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