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884字 | 音乐阅读约10分钟
引子:洛阳女儿好颜色
杜甫,盛唐之“诗圣”。
杜诗颜字韩文,宋朝时真正将其奉为正宗,称之典范和楷模。陈师道在《后山诗话》曰:“子瞻谓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也。”即苏轼认为“杜诗颜字韩文”是“集大成者”。
王安石曾经感慨:“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则把“杜诗颜字韩文”作为“盛唐之音”最重要的部分。
然而,吾认为少陵之诗句,其可爱之处在于“真性情”,即使穷困潦倒时仍不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才会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伦理政治观点。
继上篇《与东坡论牛粪》,我的高中同窗锋兄,再撰写了《与杜甫说茅屋》,忆往昔,看今朝,有感而发,可思可读。
《与杜甫说茅屋》
说到过年,总会有些俊男美女打扮得张灯结彩一般,在大街上游走。其中也有人穿着破破烂烂的新衣服,或是牛仔裤上戳几个洞,或是卫衣上打几个孔,也许这是在显示自己的狂野不羁、独立特行吧。
这番景象,杜甫老先生肯定看不见,想必也想不到。
当年(761年)的春天,杜甫历尽艰苦,在高适等朋友的资助下,总算在浣花溪畔盖了几间茅屋,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秋风怒号,“卷去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大雨又至,“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吾庐独破”的不仅仅是杜甫。
安史之乱以来,天下有多少像杜甫一样的寒士啊!杜甫的哀叹和疾呼,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遭遇。在狂风猛雨的秋夜,杜甫还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千二百年五十多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大地上早已广厦千万间,物阜民丰,十几亿中国人生活富足,全面迈入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经过几十年的城镇化进程,很多人过上了都市生活。经历了各种灯红酒绿和几番起落沉浮之后的城里人,总要寻找身心养息之地,心里渴求远离烦嚣、返璞归真,无拘无束。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因而,外表简朴、淡然、闲适的各种茅屋、草堂、竹庐一时应运而生,越是靠近大都市,生意越火爆。
这样的茅屋,不用担心刮风,不怕下雨,也不会“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样的茅屋,不是客人的唯一住所,是他们住腻了高楼大厦之后的一个调节身心的选择,一个宣泄内心压力的场所。
这番景象,杜甫老先生肯定看不见,想必也想不到。
但杜甫先生必定会记得《周易》所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河流山川、日月星辰、芸芸众生,宇宙万物阴阳相济,无不在一阴一阳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切事物无不在运动变化之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千万年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这是中国人心中的“道”。
按唯物主义观点,宇宙万物所存在的一切或发生的任何活动,都是有规律的。人是改变不了自然规律的——在中国人看来这规律就是 “道”。
不仅不能改变,人类社会的一切意识和活动必须符合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存在。用我们先辈的话来说,就是要“天人合一”。
所以,现代人都在杜甫老先生熟知的“道”上,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行走着,行走着。
大鱼大肉吃多了,要吃咸菜白粥;汽车坐多了,要徒步;空调开多了,要桑拿:脂粉抹多了,要素颜。种种行为,正是人们在寻求一阴一阳的平衡,以达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繁华的城市太喧闹,所以湖南卫视卖弄田园生活的娱乐节目——《向往的生活》收视率持续攀高,从第一季播到第五季;人们在石屎森林困得太久,所以李子柒在乡野不紧不慢的表演成为网红,圈粉千百万。
对于李子柒现象,且不说背后的资本力量以及各方的纷争,我认为当时她能在海内外大红的主要原因是:为身处世俗中争斗、焦虑、暴躁、迷茫的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的恰当出口,让他们得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慰藉,在一阴一阳的此消彼长中达到了内心的平衡。
这正如绫罗绸缎穿多了,要穿布衣;好衣服穿多了,要在上面戳几个洞、打几个孔。据说某奢侈品牌还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全是破洞的新衣服,价格当然地昂贵。说不定,还会有千疮百孔而且“冷似铁”的“布衾”大受欢迎。
所以,请杜甫老先生放心吧!
您的后辈穿破衣服、住茅屋不是因为没衣穿、没房住,而是他们愿意、他们喜欢、他们需要;如果不穿破衣服、不住茅屋,内心会失衡的,因为与“道”有违啊。
只是,还有多少人能体会到杜甫老先生您当年“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悲叹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情操?
文章来源:王锋
伟哥评论:三从四得,有感而发
从事件细节窥视社会百态
从内容精彩把脉历史易象
从生活点滴探索人生哲学
得思考,得启示
得情性,得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