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672字 | 音乐阅读约10分钟
引子:掏心之人易感怀
5月8日,距离高考只有30天时间了,刚好又是母亲节。
这两个特殊的元素交织在一起,加上吾女也是今年高考大军之一员,令思绪倍感交集,总有一些心里话想说说。
女儿的高中生活,始于疫情,止于高考。
尚记得,孩子入学军训时娇嫩的身影;尚记得,孩子兴高采烈时爽朗的笑声;尚记得,孩子爽然若失时迷惘的脸庞;尚记得,孩子求知若渴时清澈的眼神。
生活点滴,刹那夺目。小小确幸,深刻铭记。
三年日月,仿若一昼;三年光阴,仿若一梦;三年分秒,仿若一秋。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后浪奋催前浪,一代接续一代。孩子们终将长大,我们也将老去。
仰望星空,惟信念永恒。
劝君惜取少年时
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是什么?思来想去,吾以为只有“时间”。
时间是最公平的天秤。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谁也没多,谁也没少,谁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现状,谁也没有办法去改变如斯定律。
啃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时,印象最为深刻是“魏晋风度”章节。不是魏晋的风骨,而是魏晋名士对“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大感喟、大慨叹和大感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说“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植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阮籍感叹“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王羲之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虽惬意,但也深感日子过得飞快。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王昌龄才高八斗,也在不断拷问是否虚度人生。
古人尚思,吾辈尚否?
放眼今日,太平盛世,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安逸奢靡。
然而,我辈总有些同胞,最不缺的就是“光阴”,最能挥霍的就是“年华”,从躺赢到躺平,从啃老到坑爹,一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奇葩现象,层出不穷,日日新鲜。
青春少年,是人生中最应珍惜的年华。天马行空,精力充沛,奇思妙想,那是创造传奇的芳华,那是书写不凡的岁月,那是不留悔恨的年代。
或许,错过了“少年”这条村,就没有“青春”这个店罢了。
同来望月人何在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1700多年前,晋代的方术士、文学家郭璞先生就彻底悟出了世界万物是运动的,一切都在变化,没有静止,只有“一往无前”。
谁也没有想到,新冠疫情的肆虐,一转眼将近三年;谁也没有想到,一粒“微不足道”的蛋白质,让人类的生活旋转了“大乾坤”;谁也没有想到,魔都的高考也会押后一个月举行。
宇宙不变的就是变。
面对事物的不断发展和深刻变化,特别是经历过“物是人非”的磨练和洗礼,不仅练就了“自我调整适应”之心态,更要有一颗无畏惧的“坚强心”和不生气的“平常心”。
少年需要成长,父母更需要成熟。
当年那个虎头虎脑的小憨厚,已是虎背熊腰的健硕少男;当年那个天真无邪的小丫头,已是行不苟合的花季少女;当年那个呀呀学语的小屁孩,已是妙语连珠的侠气少年。
于是,我们集体性慨叹:时间都去哪了?
每每听到王铮亮唱到:“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泪珠已情不自禁在打转。
父爱无私,母爱无敌。
女儿的五一假期,只有一天半时间,她在微信朋友圈用自己的笔墨书写了这句话: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
这是王源17岁那年的金句,出自他在《环球人物》连载专栏撰写的《成长的量变与质变》。
诚然,做任何事情,必须懂得“坚持”,此不关乎成败得失。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也有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同样,一件事情做到了九十分,也只能算五十分,后程更需要“坚持”和“认真”。
唐代赵嘏在江楼叩问“同来望月人何在”?世情在变,风物在变,曾几何时,人事蹉跎,不变的是来时路的那份“坚持”。
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句谚语,出自于《罗马典故》,它的原文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记得29年前高考的前夕,老师就拿此话鼓励我们,也希望大家懂得,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
八九十年代的高考,录取率相当低,那是真正的千军万马独木桥。但无论如何,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人生路上的另一个新起点。
楂梨橘柚,各有其美。16个世纪前,王羲之的外孙刘太常与东晋权臣之间简短的对话,言简意赅,精彩绝伦,高超的沟通艺术,却道出了对人生的思辨和批判。
诚然,每个人的人生路,就像山楂、梨子、橘子和柚子一样,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精彩。正如现代人所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在人生的岔路,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轨迹。
王小波在考大学之前,只上过一年的中学,家里人劝他最好还是考文科,免得考不上,但王小波坚持去考理科,结果考上了。他的秘笈竟是“及格全靠记不住”。
一个选择了工科的理工男,最后走上了写作的文学路,或许这就是命运。
作家余华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中回忆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落榜的余华在卫生学校学了一年,然后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上了一名牙医。
余华决定开始写小说,从此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莫言没有参加过高考,但对大学一直心心念念。在《陪女儿高考》中,他这样写着:
“从七点开始,女儿就一趟趟地跑卫生间。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当年闹日本的时候,一听说日本鬼子来了我奶奶就往厕所跑。解放后许多年了,我们恶作剧,大喊一声:鬼子来了!我奶奶马上就脸色苍白,提着裤子往厕所跑去。唉,这高考竟然像日本鬼子一样可怕了。”
莫言只能感慨说,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
天下父母,没有哪个不冀望自己的孩子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加上周遭内卷的大环境,更是加剧了为人父母的焦虑感,考场外的陪考更是备受煎熬。
这就是中国式的现实。
最近,莫言在青年节发布的《不被大风吹倒》视频刷屏了,莫大伽不仅是为青年人打气,也是在替当下年轻人诉苦,至少要在风中挺住,而不是被风吹倒。
苏东坡曾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季羡林先生答曰:我道人生有再少。
此言甚好,值得深思。
新时代的新青年,愿你们安静生长,各表其美,在青春追梦路上,书写各自的平凡与不凡,创造人生中多个“再少”。
伟哥评论:三从四得,有感而发
从事件细节窥视社会百态
从内容精彩把脉历史易象
从生活点滴探索人生哲学
得思考,得启示
得情性,得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