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960字 | 音乐阅读约10分钟
引子:胭脂洗出秋阶影
晋朝文学家、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如斯,突显生活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影响。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亦提出一个观念,不论多么独立的人,当他融入社会群体中时,他的各种鲜明特质容易消融入人群汪洋之中,被共同的思想观念同化。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失去自我,成为听信于人的“乌合之众”。
或许,现实生活中太缺少笛卡尔式“我思故我在”的群体和意识。随大流的可怕之处,在于温水煮青蛙。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奇葩事情或乱象,深层因素是什么?真正根源在哪里?
我的高中同窗锋兄在如下这篇随笔中,做了剖幽析微的探讨,也做了具体回答:因为“你叼着个奶嘴”。
《你叼着个奶嘴》
在《与杜甫说茅屋》中,我以阴阳之“道”分析现代都市人穿破衣服、住茅屋等行为是由于寻求宣泄情绪的出口,调节身心,达到内心的平衡。除此以外,在现实中,不少人还口里叼着一个奶嘴。
“奶头乐理论”(一般不译作“奶嘴”)由美国人布热津斯基在1995年提出。
随着20%的人拥有超过80%的财富,80%的人被边缘化。为避免新的阶层冲突,需要大量如色情产业、网络游戏、肥皂剧、明星八卦等廉价的消遣方式来刺激大众的感官,填满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安于现状,接受命运。
这就像往婴儿口里塞一个奶嘴,很容易做到,婴儿还很满足。
现实中,叼着奶嘴的场景实在太多了:年纪稍大的一集接着一集看电视剧;年纪轻些的一天接着一天刷朋友圈,刷抖音,刷娱乐八卦或者“饭圈”互撕;中小学生一局接着一局玩王者荣耀、吃鸡等网络游戏;坐车捧着手机,走路捧着手机,坐到饭桌前捧着手机,躺在床上捧着手机……
工作等会干,作业忘了写,家务不想做;朋友间不说话,亲人间没交流,夫妻间背对背。一天这样,两天如此,天天都一样。因为奶嘴吸引了你,上了瘾,离不开,拔不掉。
上瘾症其实是一种精神疾病。比如吸烟,香烟内的尼古丁能够让人上瘾,所以吸烟之后很难戒掉。有人能成功戒烟,是因为他只是生理上对香烟上瘾,而不是心理上上瘾。真正难以戒掉的是心理上的瘾。
行为心理学者认为:某件事让你心里愉悦,虽然长期对自己不利,你还是会情不自禁地继续去做。
因为这样会让你产生愉悦,忘掉不愉快。长此下去就会产生心理依赖,以致成瘾。成瘾行为带来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不愉快,让人通过暂时的快感获得心理的抚慰。
“奶嘴”拔不掉,因为它是你心理上的瘾。
追肥皂剧、刷手机、玩游戏等等行为,都不是你生理上的必需,而是你心理上的依赖。它让你获得暂时的愉悦,让你满足于当下的快感,满足于虚拟的状态。多少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它透支着你的未来,消磨着你的意志,多少人因此丧失了理智,甚至丧失了生命!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一个网络游戏失败而火烧网吧,因为见不到一位歌星而跳海自尽,因为一台手机而杀害父母……这样触目惊心的极端事件还少吗?教训还不够惨痛吗?
奶嘴祸害的不仅仅是个人或者家庭。
它是精神鸦片。
1830年代,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林则徐虎门销烟,但此后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列强欺凌。
此后,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挺起脊梁,奋起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梁启超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写下了《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振聋发聩之音犹在耳边。
但是,如果我们的少年都叼着奶嘴,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陶醉于暂时的快感,深陷于当代的鸦片,那么一代的少年成为青年、中年、老年,又一代的儿童成为青年、中年、老年的时候,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强盛、社会要进步,靠谁?国如何强?国如何雄于地球?
难道,当年鸦片带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深重灾难还要重演吗?
穿破衣服、住茅屋是调节身心、宣泄内心压力,而人人叼着一个奶嘴就是偏执一端的阴阳失衡行为。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宇宙万物阴阳相济,互根互生,此消彼长,绵延不绝。
从先辈延续下来的观念,上天如果要降大任于一个人,先给他受磨炼的机会,让人在磨炼中阴阳交泰,以达否极泰来。相反,如果上天要其亡,必先让其狂。
上文提及的火烧网吧、跳海自杀、杀害父母等行为,不是“亡”就是“亡”之前的“狂”—— 叼着奶嘴就是执于一端,阴盛阳衰,其必不能“善”。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才是中庸之道。
温暖的屋子会让人犯困,以致于忘了自己还要赶路。好走的都是下坡路,不费力,但越走离顶峰越来越远。你可以歇歇脚,喝口奶,但是绝不能叼个奶嘴在温暖的屋子里睡过去。
每个人,总要走上坡的路,才有可能到达顶峰。
文章来源:王锋
伟哥评论:三从四得,有感而发
从事件细节窥视社会百态
从内容精彩把脉历史易象
从生活点滴探索人生哲学
得思考,得启示
得情性,得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