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160字 | 浏览阅读约10分钟
龙大,又多了一颗耀眼的“星星”
2024年2月3日深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众号发布了一则“爆炸”性信息:“港中深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庆贺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创校十周年。
翌日,龙大家长群沸腾起来,刷圈了,刷屏了。
的确,南中国这所年轻的大学,建校不到十年,有如此卓越的“成绩单”,值得可喜可贺。
上月末,我在写龙大“紫衣军团”那些“科目三”的推文时,曾经提出一个话题:现在的大学校庆,应该比些什么?
龙大,通过发射一颗冠名卫星,以此庆贺大学建校十周年,这是对国家的献礼,也是对自身十年所走过历程的致敬。同时,这也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并驾齐驱,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这种“校庆献礼”的形式,是教育界的一大创举,应“多多益善”。
卫星升空后,龙大家长很有才,各种“小作文”马上出来。
他们在朋友圈这样说:今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颗用于科研的卫星,庆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校十周年。这样天上有一颗“徐扬生星”,还有一颗“港中深一号”人造卫星。双星闪耀祝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6年11月14日,为表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徐扬生在科学和教育事业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公布,将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GJ5命名为“徐扬生星”。
徐扬生教授,浙江绍兴人,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做过两年“知青”。1982年从浙大精密机械专业硕士毕业后,他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工学博士。之后,成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研究所研究员。
在CMU做研究这段经历,也奠定了徐校长在空间机器人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研制等方面的学术权威。
我们熟悉的神舟飞船和空间站,里面应有不少徐校长研究团队的技术转化成果,毕竟他在美国曾参与创建全球首个无重太空机器人实验室,又是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航天领域太空机器人专家组首席技术顾问。
很显然,徐扬生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与航天航空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龙大能够“放卫星”,或许这就是徐校长多年的“夙愿”,或者说是一种“情结”吧。
卫星背后的“故事”
在这次卫星发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内有深意,值得“玩味”。
一则,卫星的命名。
龙大把这颗卫星命名为“港中深一号”,有点意思。
不知从何时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被外界称为“港中深”。这是缩减的称谓,也是“别称”,虽然不“规范”,但人们说多了,喊习惯了,逐渐成为学校的标签和“IP”了。
又如香港中文大学,当地人称之为“中大”,香港大学则叫做“港大”。这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力量,也是“习惯”的威力。
另一方面,“港中深”的说法,也是有内涵的。我以为,从字面上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处在香港和深圳的中间,不偏不倚;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港融合。
这,就是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之处。
我想,如果海外亦习惯把“港中深”称为“龙大”(LOONG DA)的话,久而久之,也会相沿成习的。
二则,卫星上的“书法”。
徐扬生校长热爱书法,善于书法,兼善隶、草、行各体,这是龙大家长朋友圈“人尽皆知”的事情。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徐校长那篇《守墓者》的文章,讲述他在日本京都旧书店淘古书、淘碑帖的故事,店中老太太虔诚的精神感动了他。
碑帖是艺术品,遇上珍品,或许会找到某种书体的“思想“和“灵魂”。徐校长认为,他们不是在卖古书,而是“守墓者”,守护的是“文化传统”的墓,他们从来不问功利,也不谈生意。
卫星上印有几个紫色的隶书:“港中深一号”,丰厚雍容,绵里裹铁,格外醒目。
学校没有官宣该书法之作者,但从字体的“性格”特点看,应该出自徐校长之手笔。
让汉字书法伴着卫星在太空中遨游,是对华夏上下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寄意,也是对中国航天科技日新月异的存候。
三则,卫星的“观礼团”。
这次学校派出的观礼团成员,有老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还有家长代表。这份成员名单,俨然“一家人”,又一次深度诠释了“港中深一家亲”的家文化。
看着观礼团名单,我耳边又响起了徐校长那句熟悉的话语:“你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学校的孩子。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生第一,老师第二,校长第三!”
在龙大每一次盛大的活动中,学生和家长都不会缺席,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高校范围内颇为独特的人文现象。我以为,这是一种感恩和回馈,更是一种礼让和谦逊。
龙大,也加入了“卫星群”
2000年,清华大学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合作研制的“航天清华一号”小卫星发射上天;哈工大继2004年成功研制“试验卫星一号”后,已经成功发射20颗卫星;浙大一直专注于研发皮卫星,即重量为公斤级的微小卫星。
国防科技大学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通过太空组网,实现6颗卫星集群飞行;2021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自主研发的“SJTU思源一号”顺利发射入轨;2022年,武汉大学的学生造了一颗“启明星号”卫星,也送上天了。
其实,由大学自主研发或冠名发射的卫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龙大建校只有十年,就拥有了自己的卫星,不简单,也不容易。
其一,彰显了大学的科研实力。
一般而言,发射低轨卫星价格相便宜,如果小卫星搭顺风车发射,价格会更低。按照国际航天业标准,一般会将运载火箭单位载荷价格作为计价的关键指标。也就是说,发射一公斤载荷需要多少钱,如同市场买肉买菜一样,也有通行的市场价格。
目前美国主流运载火箭发射低轨卫星的价格,大致5至8万元(人民币),高轨卫星大约是这个价格的2倍,最高接近16万元/公斤。欧洲航天局的阿里娅娜运载火箭相对便宜一点,高轨卫星不到10万元/公斤。
不过,发卫星容易,“养”卫星却难。
若是简单地把一颗卫星送上天,付费即可,关键是后面的实际应用。无论是用于科研,还是商业应用,必须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据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香港中文大学在2024年推出航天科学与地球信息学及X双主修课程,此课程旨在为学生传授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运用数据设计创新方案,以研究外太空及保护地球。
“港中深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为相关专业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全新的视角。正如龙大祥波书院副院长、理工学院副教授潘文安老师所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用我们大学卫星采集的数据发表论文。
其二,瞄准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这颗“港中深一号”卫星,是搭载“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个轨道面顺风车,以一箭11星方式发射部署。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时空道宇建设的全球首个商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星座,为人类未来出行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消费类电子等领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应用服务。
听说吉利要做中国版的SpaceX,要“提前把路修到太空”。
是的,无论自动驾驶,还是智能网联,都需要深度的AI服务,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大潮流。
卫星所做的事情,就是为深度AI铺路,而路基正是“模型”和“大数据”。
如我所闻,龙大的“数据科学院”很牛X。成立不到四年,其商业分析硕士中国排名第一,亚洲第三,世界排名第32位,就业能力单项指标排名世界第七。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综合实力,在中国排名第11位,世界排名第92位。
年轻真好,没有什么不可以。
龙年立春前,龙大“放了一颗小卫星”,这是该大学建校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以为,这算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大创新罢了。
立春那天,我刚好阅读了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书法家、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况先生的一首诗《立春》:
春乃天地之骨
春立起来了
世界便长高了
立春就是立人
立人必先立志
立志务须立行
立行当能拥抱
关不住的
人生春色
年轻的龙大,亦然。先立人立志,再立行,拥抱时代大潮流,融入国家大发展。
然后,龙大的“春色”关不住了。
图片:来源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