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539字 | 音乐阅读约10分钟
导读:底层的“善”,流量的“恶”
近日,B站的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发布后,在网络迅速窜红,阅读量超千万。须臾,微博、微信朋友圈奉为圭臬,这碗鸡汤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不少网友心灵的“沙漠”。
后来,视频涉及内容虚构,大家一片哗然。
人们更愿意为真实的故事“买单”。从商业策划、事件营销的角度看,“二舅”是成功的,因为它获取了极大的商业流量,非常吸睛。如果它在片尾标明“内容纯属虚构”,用微电影的手法“出街”,或许是另一种效果。
相信许多人把这则短视频看作一出“闹剧”,但热闹过后,其背后隐藏着一些未曝光的“精神价值”,还是值得深思。
“始作俑者”的初衷应该是为了商业流量,这无可厚非。不过,剧本创作颇为新鲜,话语也很煽情,毕竟市面上能够如此全面地去关注和传递最基层的生活点滴,凤毛麟角。
如果站在为底层发声的角度去看,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人世间不乏“二舅”
前几天和女儿回了一趟老家,那是粤西的一座县城。女儿为了备战高考,已有一年半时间没有回去过了,趁着长假期有点时间,也好让孩子和长辈见见面,拉拉家常。
那天在家里喝茶聊天的时候,我指着茶几上面的台灯同女儿说,这盏台灯的灯罩已经坏了,爷爷把它修好了。别看一个简单的灯罩,做工可不容易,从金属切割、焊接、成型和喷漆,与原先的外观颜色保持一致,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还要掌握一些特别的手工技能。
的确,我的父亲是一个“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行动者。家里的水龙头、门锁、抽屉、柜门、电灯、遥控器等居家物品坏了,他都能把它们修理好,让其恢复如初,正常使用。同时,父亲还会“变废为宝”,把一些已经到了“丢弃”地步的物品,让其“物尽其用”。
这让我想起那个“二舅”。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工程师”,不仅是个高级木匠,还会修理插线板、燃气灶、床头灯、玩具车、镢头、洗衣机、水龙头。
其实,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和城镇,不知有多少像“二舅”那样的平凡人,他们心地善良,能工巧匠,修旧利废,节衣缩食,过着很平凡的日子,这就是平凡人最大的“善”。
为什么“二舅”们能治愈当代人的精神内耗呢?因为他们身上那种“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下我辈人最为匮乏的一种精神,也是在社会上生存和谋生的最基本素质。
这让我想到了孩子的教育。
如果过度宠溺孩子,让孩子在“糖果笼子”里长大,培养出来的不止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井底之蛙,更会是父母的负担、社会的包袱。
娇子如杀子。
最近有一篇推文《儿子名校毕业后,我和老公的灾难来了》非常火,得到了千万父母的认同和同情,更是道出了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孩子后的“世态炎凉”。
但,吃瓜就是种瓜人,自食其果。
在“成绩与成长”面前,父母不仅要平衡好,更要教会孩子与世界相处的能力和方法。要及早摒弃“要成绩不要成长”的错误思想,尤其是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就算上不了大学,自己也能够养活自己。
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表现,学会成长却是一辈子的事情。
视频中“二舅”的智商和学习成绩看起来很不错,但他的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更值得我们称道。
想有个“安静的生活”不容易
早在几年前,一位挚友就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提出判断,会从图像信息时代向短视频时代进化。纵观现在的新媒体,无论是直播,还是抖音,抑或游戏,都是音像俱全,人类消磨时间又增加了更多新鲜的工具。
从现实生活看,人接收越多的信息,感观上非常充实,以为懂得了许多。其实,有时信息愈多,认知愈混乱,情绪愈焦虑。
“二舅”的视频为什么会火?有人说它“贩卖”了人性中的苦难,人们越缺什么就推销什么,所以博得了同情;有人说它把底层人民的苦难熬成鸡汤,再让大家一饮而尽;有人说它面对苦难从不回头看,不沉沦,反而对生活充满了豁达的干劲。
而我看到的却是农村里面那些纯粹的“安静生活”。
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改变了世界的秩序。知名国际政治学者郑永年说,未来世界将从“超级全球化”时代向“有限全球化”时代转型。
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博弈,会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些西方学者归结为“文明的冲突”,不管其对与错,别人已经盯上了你,考验的就是我们的智慧和应对办法了。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邻国发生的事情,我们总觉得那么遥远,或者说是遥不可及,但在“地球村”时代,全球每天发生的大事,就像在身边一样。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一直低头拉车,埋头苦干,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物质层面丰富了,我们对事情的认知、理解和看法,并不是过去那种的纯粹了。
信息带来了商机,也改变了认知。
现在纵览微博评论区的发言,还有微信群对各种问题的“唇枪舌剑”,一不小心,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二舅”说,你们城里人生活得太浮躁了。
好了,“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有些人从大城市撤回农村生活,并建起了豪华别墅,成为农村建筑中的“王者”。
物质生活上的富足能够治愈精神上的内耗吗?诺大的房子又让你觉得空虚和孤寂,你的身体生活在农村,但你的灵魂还是留在大都市。
“围城思想”时时计上心头。
现在的娱乐节目也玩起了调性。《花与少年》让嘉宾们住帐篷,看星空,亲近大自然,感受大山与农村的纯粹。
我的高中同窗锋兄在其《与杜甫说茅屋》一文说过,这是“道”的问题。诚然,人是多元化动物,生活上也会追求多元化,不必拘束于那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你过得舒坦,内心安静,就会觉得生活特别纯粹。
安静的生活,不是在农村,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心灵一隅,心存包容和豁达,向阳而生。
“二舅”来了,我们就大胆包容和接纳,网络赋予“二舅”的光彩夺目,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生活依然要继续。
“二舅”,还是原来那个的“二舅”。
“舅舅”都成了“心理医生”
王小波治愈外甥精神的内耗,可能是公开最早的版本。
他的外甥名叫姚勇,曾是“水木年华”乐队的成员,据说打造出腾讯史上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QQ炫舞》。
1993年,姚勇考入清华电机系,但他却迷上了摇滚乐,还想毕业后以摇滚以音乐为生,这让父母很恼火,怎么劝说都没有效果,舅舅王小波,只好出面接这活,因为他是外甥心目中的楷模之一。
王小波在《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一文详细记录了这过程,文中的经典对话,现在读起来依然有启示意义。
王小波:小子,你爸你妈养你不容易。好好把书念完,找个正经工作罢,别让他们操心啦。
姚勇:舅,我想这样做,但办不到。因为我热爱自己的音乐。
王小波:有爱好,这很好。你先挣些钱来把自己养住,再去爱好不迟。摇滚音乐我也不懂,就听过一个“一无所有”。歌是蛮好听的,但就这题目而论,好像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姚勇:舅舅,何必要快乐呢?痛苦是灵感的源泉哪。前人不是说:没有痛苦,叫什么诗人?
(王小波心里在咕咚,这是莱蒙托夫的诗句。连这话他都知道,事情看来很有点不妙了……)
王小波: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科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万;玛瑞·凯瑞也没在南方的种植园里收过棉花;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王小波在文中说,因为我外甥是个聪明孩子,他马上就想到了,虽然开掘出艺术的源泉,却不是自己的,这不合算——虽然我自己并不真这么想,但我把外甥说服了。他同意好好念书,毕业以后不搞摇滚,进公司去挣大钱。
王小波最后还总结了成功的经验:思想工作有各种各样的作法,本文所示就是其中的一种,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马上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其实,王小波在《未来世界》中的上篇也写了“我的舅舅”,小说里面的“我”是历史学家,从外甥角度给“舅舅”写传记。
《未来世界》中的舅舅是一个悲情人物:
年少时他曾经是一个数学天才,尤其是出国留学期间,回国后,他的天赋一点点消失了,越来越平庸,他曾经有着一个健壮的身躯,然而一次失败的心脏手术,让他成为了一个“不能上楼梯,不能呛水,不能抽烟喝酒,不能……”的人。
而在《未来世界》中,王小波有些语录或者让你的心灵“不药而愈”。
这世界上有些事就是为了让你干了以后后悔而设,所以你不管干了什么事,都不要后悔。
我有个最简明的说法,那就是说到生活,就是今天比过去好;说到老百姓,那就是现在比过去坏。这样导出的结论总是对我们有利的;但我不明白“我们”是谁。
外甥多似舅。
为此,我也稍稍明白“二舅”为什么可以治愈外甥的精神内耗了,这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外甥治愈了“二舅”的精神内耗,会否是大逆不道呢?
“二舅”莫名其妙的“火”了,那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只想安安静静的生活,做回那个纯粹的自我。
伟哥评论:三从四得,有感而发
从事件细节窥视社会百态
从内容精彩把脉历史易象
从生活点滴探索人生哲学
得思考,得启示
得情性,得朋友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