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论“静静”的重要性

文摘   文化   2023-12-02 18:11   中国澳门  

全文2899字  |  浏览阅读约10分钟



从校园的一个雕像说起



近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的门前,突然多了两个“庞然大物”,有人说是两只令人垂涎欲滴的“大水果”:桃子和李子。


其实,那是一个雕像作品。


雕像的主意源于该大学的“领头人”、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先生。徐校长美其名曰:“桃李不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成语的典故出自于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


李广一生英勇善战,耿直忠诚,北辰星拱,口碑载道,深受士兵拥戴。李将军平时不善言辞,俨然一个“乡巴佬”外表,但他“西去”时,举国上下,无不为他默哀悲悼。


太史公评价,李将军做了好事,不张扬,不夸耀,不向别人邀功,人们就会记住他。换言之,只要你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那么,港中大(深圳)摆在图书馆面前的“桃李不言”,代表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寓意呢?


在该校今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徐校长直言这个雕像作品有三层意思:一则,学生是桃李芬芳,要志存高远,报效祖国;二则,老师教书育人,贵在真诚实笃,成绩不言而喻;三则,培育桃李、培育人才永远是这所学校的首要责任。


这是官方的解读,而我更喜欢徐校长另一段话语的理解:


桃李不言,做老师的,都喜欢“桃李”。其实我更喜欢的是“不言”。世界上许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有时候,语言本身就是沟通的一个障碍,所以,还是不说的好。


此番言辞,话中有话,一语双关,有很高超的语言艺术。


作为学生家长,我对校园这个雕像作品的理解,也有三重的解读和“看法”。


其一,“桃李不言”摆在图书馆跟前,告之众人,入室即“静”;其二,粉红的桃子,青绿的李子,氤氲着生活的色彩,这里也有人间烟火,请热爱生活,珍惜时光;其三,“桃李不言”雕像作品,蕴含着徐校长近段时间的讲话主线,也道出了他多年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重点说说第三重意思。


曾记得,在今年港中大(深圳)入学典礼上,他分享了几点做人做事的法则:遇大事要静,遇急事要缓,遇难事要变,遇顺事要敛


曾记得,在近期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他送给同学们两句挚言:“在浮躁的时代中,做个静心的人;在狭隘的世界里,做个宽厚的人。”


曾记得,徐校长在重阳节有书写过一幅墨宝,内容是四个大字:“慈俭和静”,这是长寿的四字守则,也是清代家训中养生的最高境界。


我以为,“静”,是徐校长本年度讲话的重要“主线”,是他多年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是他治校方略中最“硬核”内容之一。


说回“桃李不言”雕像。


“不言”,就是“静”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空生静,静生慧慧生定慧自从容由此可见,“静”,乃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智慧。


耶鲁大学法学院大门上,有两幅浮雕。有人说,其中一幅是学生挑灯夜读,桌子周围堆满了书,另一幅是学生站在讲台上与老师辩论。然而有人有不同看法,一幅应是老师在津津有味地讲课,下面的学生在睡觉。另一幅则是学生们在争论,甚至相互指责,此时老师在睡觉。


无论如何理解,这两幅有意思的浮雕,都在无声地陈述着耶鲁大学的校训:真理和光明。


正如桃李不言”雕像,她又一次诠释了港中大(深圳)“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办学使命,进一步丰富了“博文约礼”校训的内涵







静之优美





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关注过“徐扬生”公众号的读者,或许会读过其中一篇题为《孟先生》的文章。


对后浪而言,这是有一定年代感的散文。一则生活中的小故事,一位平凡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却让徐扬生校长如此感恩和感怀。


“孟先生面目清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有静气,平和理性。”孟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静”。


读完整篇行文,我有三种感受,都与“静”相关。静,是此文的内核。


第一个感受:心静治身,心安则宁


《孟先生》文中写到,“孟先生打算盘很厉害,十几分钟打下来,很复杂的一个账已经算清楚了......打算盘是一项绝活,我母亲是个高手,手在算盘上像飞一样,四位数的乘法一两秒钟就算完了。”


“珠算”,是古代久远的科技工具,是古老的“计算器”,也是我们老祖宗伟大的发明,更是古代商业演变发展的重要推手。时至今日,它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现代的年轻人,与其“素昧平生”罢了。


但是,珠算玩得很溜的老前辈,都是心灵手巧的人。珠算,亦是心算,只有心平气和,才能真正算好那盘数。对于这个工具,我并不陌生,因为读大学时学的财务专业,有一门课程要学习“手打算盘”,还要考级,有过深刻的体会。


在浮躁的社会,要做到“心静、心安”,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诱惑也很多,把内心安静下来,不是那么容易。


第二个感受:遇事冷静,处事不惊


罗曼·罗兰曾说:“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一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


徐校长笔下的孟先生,正是这样的人。


文中描写孟先生分红薯那一幕,充分体现了他的“冷静”,有一种“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的睿智。


所以,徐校长把这些经历和体会,归纳为管理者应具备的“三条”守则:一是没有私心,取之于公,用之于公的事,错不到哪里去;二是集体决定,充分尊重其他人的意见;三是沟通,与上与下都要充分的沟通。


回望当下,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抑或公众地方,特别是网上社交朋友圈,都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冲突,甚至是一些严重的致命事件。


回望当下,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婆媳之间,抑或朋友相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隔壁的老王说搬就搬”,此现象愈来愈多。


如果说“冷静思维”和“让步心态”是一种“钙片”,那么当下的人际关系大部分都“缺钙”。


冷静,可以包容对方错误,可以坦然面对不快,将“心火”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三个感受:宁静致远,登高望远


文中的孟先生,是一个视野开阔、看得见未来的智者。他的言语不止励志,说到别人心坎上去,更是充满力量,积极向上。


“你是有前途的,要往远处看,世界是变化的,机会是会有的……”、“最怕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自己不想要了!有的鸟就是这样,在笼子里关久了,习惯了笼子里的生活,放出来之后,也只会在笼子周围转来转去,而有的鸟却是关不住的,总是向往自由!”


《淮南子》有言:“君子之道,处静以修身。”“处静”即是“澹薄”。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谈到了“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也是一个“静”字贯穿全文。诸葛亮无非想告诉儿子,只有心灵虚静,才能真正领悟自身的志向,才能走得更远的路。


静,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气场。心静,可以把万物先“慢”下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与之对话


11月23日,今年的“感恩节”。徐校长在其朋友圈分享了《孟先生》一文,主题是“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静静”。此“静静”非彼“静静”,只有心灵读懂了“静静”,才会真正得到“静静”。


此刻,我想静静了。



附注:

书法作品/港中大(深圳)徐扬生校长

封面图片/港中大(深圳)传讯及公共关系处


 
END



思想铺子:三从四得,有感而发


从事件细节窥视社会百态

从内容精彩把脉历史易象

从生活点滴探索人生哲学

得思考,得启示

得情性,得朋友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思想铺子一开门
心灵之旅更精神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思想铺子
多角度多维度思考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