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马观花,“酒”看人生 | 与李清照谈情论“酒”

文摘   文化   2023-09-18 18:50   广东  

全文5085字  |  音乐阅读约15分钟


引语:契若金兰醇如酒



今年新岁后,在本公众号连续刊载了高中同桌锋兄两篇美文:《与东坡论牛粪》、《与杜甫说茅屋》,这两篇与古人对话的随笔,文章虽短,含意却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梦幻,洞察了先贤文人的思想深邃。


锋兄,是我契若金兰的知己。中文系毕业的他,爱好经典,常把墨研。读其美文,禅意动容,犹品林清玄的神韵;品其墨宝,鸾翔凤翥,如见赵孟頫的影子。锋兄之文,擅长以小见大,以微知著。


记得我也曾写过《我生活在北宋年代的二三事》、《如果西门庆还活着》,文句晦涩,如喃喃自语。受到锋兄的启发,我决定尝试撰写相近风格的拙文。


而我,选择了千古才女李清照,与卿切磋和对话,主题却是“酒”。


沉醉意先融,酒干倘卖无

初识易安居士,那是上初中的事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毕业时流行签写留言册。邻班的一位才女在我的册子上洋洋洒洒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十个字,其硬笔书法带有李清照的飘逸之风,赏心悦目。


女孩子在初中时能写一手好字,百不得一。而我,却对李清照倏地肃然起敬,有一种仰慕之情。


从那伊始,我对这个大宋天朝词坛“女汉子”,有另一番情意。


李清照,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东坡的学生,母亲生于当朝状元家庭,兰姿蕙质,诗意典雅。


此乃妥妥的“白富美帅”。


虽说,英雄莫问出身,但对于绝唱,却要弄明白出处。


宋朝,那是一个“全民作词、万众创词”的时代,汴河堤上随便一个摊贩,都能出口成章。正如当下全民玩抖音,只不过李清照“玩词”的水平太溜了,传闻“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少女时期的她,情窦初开,便可以写出“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千古怀春。


此乃杠杠的“超级网红”。


李清照,长于齐鲁,性情刚毅,但多愁善感,喜欢月下独酌,风雨无阻。她的诗词,近三分之一沾有“酒气”,醉意愈大,感触愈多,写得愈好。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风起雨落,举杯畅饮,一觉至午,残酒不消,花开花落,此情此景,语出惊人,却怕青春易逝。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婀娜少女,自由玩耍,放歌纵酒,尽兴而归,不知归路,惊起鸥鹭,天真活泼,石榴裙之气象。


我一直好奇,是谁发明了“酒”?让世界如此有趣。


相传母系时代的仪狄,她造出了五味不变的仙露蜜汁。禹越喝越醇美,但愈喝愈不安,因为他认为后世可能会有以酒亡国者,于是,对仪狄逐渐疏远,更是把母系社会转换成父系社会。


酒,天赋之“神水”,却改变了华夏族系社会的生态结构


史书中关于“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都是仪狄对后世的极大贡献,所以,有人把“仪狄”称作最早酿酒的祖师爷。


历史太久远,很少人记得“仪狄”了,只知道“杜康”的名字。据战国史书《世本》载:“辛女仪狄作酒醪以变五味,杜康造秫酒。”


按此理解,“仪狄”发明了酒,“杜康”善酿酒而已。


古希腊有酒神巴克科斯,中国有杜康。曹操说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否也道出了酒之文化属性?


起初,酒应是用来治病的。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黄帝内经》就有“汤液醪醴论篇”。


酒治病,文医心。中国的文人却用此来“解忧浇愁”


我在想,如果这世界没有了酒,九州文坛是否会如此璀璨夺目呢?


竹林七贤中的“酒圣”阮籍和“酒仙”刘伶,他们会第一时间跳出来反对。


“高兴能喝、伤心能喝、站着能喝、躺着能喝”的“阮步兵”,酒是他的命根子,没有了酒,他就和司马昭就成了亲家,有了酒,他逃过了一劫。


刘伶对美酒之嗜好,简直是“睡觉时靠着酒缸,醒来时抱着酒壶”。没有了酒,就没有“杜康美酒醉刘伶”、“刘伶一醉睡三年”的美谈,就没有了大气之作《酒德颂》,就没有了“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的文气浩荡。


李白一定很痛苦。他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书法界会寂然无声。“草圣”张旭、怀素和“书圣”王羲之,肯定会很懊悔,《肚痛帖》、《大草千字文》和《兰亭序》等绝世大作只会成为传奇。


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没有琼浆玉液,曹雪芹浇育不出《石头记》;没有十千沽酒,杜甫写不出《酒中八仙歌》;没有黄酒果酒,苏东坡的人生仿佛缺少了一些什么“点睛”的东西。


《东坡全集》中,920次提到“酒”字,东坡词三百余首,有九十几处与“酒”沾亲带故。林语堂说,“他之不能忘情于女人、诗歌、猪肉、酒,正如他之不能忘情于绿水青山。”


东坡不仅喜欢喝两杯,还亲自动手酿造黄酒,撰写了《东坡酒经》,记录了酿造黄酒全过程。此般性情与偏爱,在中国文人墨客中,可算凤毛麟角。


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都与美酒脱不了干系,这是“血肉相连、情若手足”般的亲密。


窃以为,中国的“唐诗宋词”,一半是酒文化


缘于瑶浆,李清照依然风流迷人,才气逼人。


在那个“女人无才便是德”的大时代,敢于冲破传统的“坚强”藩篱,谈何容易?有了酒,才有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千古佳句,已让很多同时代的男词人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正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重阳赏菊饮酒,清照先生在屋里闷坐了半天,菊花香气氤氲,暗香浮动,却敌不过那一丝丝从心底中涌动的离愁别恨,才会有“人比黄花瘦”。好一个“瘦”字,销魂缠绵,直击人心。


有酒,就有诗有词,更有故事。





 “酒“马观花,”酒“看人生


在《说文解字》中,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汉字中,凡是与酒相关的字,都离不开“酉”字。“酉”字是象形字,也就是酒罐的画像。


“酒”的英文是“Wine”。古英语把“葡萄”叫做winberige,意即“vine berry(藤果、酒果)”,用葡萄酿造的酒,叫vinum,拉丁语词vinum进入古英语后写作win


由此看来,古时的东方人和西方人,对“酒”的理解是相通的。只不过我们祖先酿酒的原料是粮食,而西方则是用水果。


古今中外,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小人,对酒之利用,抑或对酒的感悟,也有许多共性之处。


看,商纣喜欢“酒池肉林”,汉高祖刘邦是个“酒包”,周宣帝宇文赟“要酒不要爹”,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李白“但愿长醉不愿醒”,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武二郎“三碗不过岗”,香港作家古龙笔下的人物手不离酒,楚留香就是他的“化身”......


看,拿破仑追求“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马克思与恩格斯“希望这些酒能为你们全家助兴”,丘吉尔狂言“不喝酒,那将会使我一无所有”,马克·吐温对“威士忌”爱不释手,海明威“喝最烈的酒,泡最美的妞”,他说“能站在吧台边,就别找桌子坐下”,玛丽莲·梦露,要她出镜必须准备好美酒......


有人统计,美国7个男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5个是酒鬼。唐宋八大家,九成喝酒;竹林七贤,以酒为乐;古代边塞诗人,以酒为伴。


东坡居士更过瘾,直呼“诗酒趁年华”。


而我也曾有一段“诗酒年华”的岁月,那些日子“让我欢喜让我忧”,也让我感受到诗酒之魔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也是我上初中的青春年华,偶然遇上一个“女诗人”同学,让我迷上了“缪斯”。写诗歌,订诗刊,谈诗道,交笔友,一个懵懵懂懂的男孩狂奔在追求“文学梦”的路上,完全把“中考”这件人生大事抛于脑后。


在那个没有BB机、手机、微博、微信的“闭塞”年代,写信写诗,就是最好的沟通工具,也是扩大“朋友圈”的交友媒介。


写诗需要基因,而喝酒更需要胆量


高中毕业后,我学会了喝啤酒。特别是上大学后,珠江边上,一碟田螺,三五知己,几瓶啤酒,把酒言欢,甚是快乐。至今,依然记得“老珠江”啤酒浓稠的麦芽味,还有田螺口上阵阵的紫苏芳香。


香港回归那一年,我踏足社会工作,并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在国内出差,这让我有机会走遍祖国大好河山,见识各地风土人情,尤其是当地的酒文化,会让自己快速读懂各种人情世故,看到人性的更多面。


庄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人生,本来就是熙熙攘攘的江湖,我们就是庄子眼里相濡以沫的鱼,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离形去知,才会自由自在,才是生存大道。


人在江湖,不是身不由己,而是每天都在做选择题。喝酒,也是一道深奥的题目


曾几何时,我在牡丹江和友人喝了几瓶“北大荒”,才真正读懂知青岁月的困苦;曾几何时,我在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几个地方“游酒”,方知齐鲁大地礼俗之深厚,什么是主陪、副陪,什么是端酒、敬酒,什么是“茶满则欺,酒满则敬”......


曾几何时,在东北大地领教过他们喝啤酒的“海量”,以“箱”为计量单位;曾几何时,见证过大连妹子“一口闷”八两白酒,依然屹立不倒;曾几何时,目睹了江浙两地酒桌上烟酒之“豪华”,直让你口呆目钝;曾几何时,感受了花雕女儿红“见风倒”的无比威力......


曾几何时,在成都的小酒馆、重庆的酒吧流连忘返,体会到《其实不想走》那首歌曲的深意;曾几何时,在南京1912酒吧街,寻找“烟雨秦淮”;曾几何时,在北京三里屯,中西杂交音乐令人“乐不思蜀”;曾几何时,在西安东大街的“清吧”,梦回唐朝;曾几何时,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零下二十多度喝着零上温度的啤酒,别有风情.....


印象最深还是在郑州,难以忘怀。


那天中午,几个友人约起吃饭喝酒,喝着喝着,竟然喝到晚上八点。我并没有喝醉,当时谈了一些什么话题,至今仍记忆犹新,还记得大家围着一口大铁锅,吃着东北的大鱼,午饭变成了晚饭。


关于酒的故事,太多太多了。但,我不是嗜酒之徒,在家很少喝酒,在外欢聚之时,席间免不了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有时也会醉眼朦胧,卓荦不羁。


当代书画巨匠、文学家、思想家范曾大师曾说过,酒是“五谷之精英、瓜果之灵魂、乳酸之神髓,望之柔而即之厉”。


看来,酒乃柔厉之物,识善恶之举也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我很喜欢唐代诗人钱起这句诗,这是他送给外甥怀素的赠言。狂不是狂,醉不是醉,而是在狂和醉里看清这个世界。


多年行走在“酒”之江湖,我认为,人品莫如酒品,品酒如品人生。


古代识人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如果没有喝酒,或许会看不到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世界,也会看不清那些“白天教授,晚上禽兽”的真正面目。


所以,我说“酒”是如来,会让生活中的各种“妖怪”现形


其实,酒的一半是火焰,另一半是海水。


当代中国戏剧家、书法家吴祖光先生有本《解忧集》,这是一本谈酒的散文集,也是一本难得的名家故事集。八十年代中期,吴祖光先生向当时的文坛名家发出了以酒为主题的征稿信,最后汇集了70篇名流的美文。


当我读完这些“大家”关于酒的故事,仿如读完近代半个世纪的历史故事,不止有酒,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


在书中,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说,即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曹操的话,那也是骗人的鬼话,不可以认真对待;舒婷说,忘掉的不仅是忧愁,记起的也不尽是快乐。


在书中,王蒙作了唱词“孟德举杯思悠悠,雪芹典衣沽薄酒,且酌且悲写红楼”;楼适夷道出了家乡绍兴“一两黄汤四两福”的酒故事;萧复兴把北京人喝酒写得惟妙惟肖,他说北京人讲究的是“人间路窄酒杯宽”;陆文夫感慨“壶中日月长”;钟灵慨叹“举杯常无忌,下笔如有神”;白桦坦言“我是一个欢乐而醉的饮者”。


在书中,汪浙成说绍兴东浦是两位帝王临幸过的小镇,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另一位是乾隆。东浦是酒乡,紧傍鉴湖,水质清纯,加上当地的优质糯米,成就了越酒的品质。孝贞酒坊,就是那两个皇帝都到过的地方。绍兴黄酒长盛不衰,除了酒质上乘,还与此段历史有一定关系。


名家对酒,有赞有弹,此乃人之常情。我认为,喝酒,和喝茶一样,亦应有“道”。


那么,喝酒的“道”是什么呢?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0.7》的文章,他用理工大数据的思维去解悟生活之困惑和焦虑,充满了人生智慧。


他说,“这个0.7是一种智慧,一种成熟,也是一种谦和。不要高估自己,要尽量地把自己看小。超脱一点,要学会与自己身外的事情拉开距离,只有这种超脱的心怀,才能有清醒的头脑,才能有真正的生命情趣和精神自由。”


这个思路给予我很大的启发,喝酒的“道”就是“0.3”。


0.3”就是三成,喝酒喝三成,小别胜新婚。喝酒把握这个度,就是一种微醺状态,处于沉醉与清醒之间。微醺使人兴奋,但不至于酩酊大醉,也是喝酒人追求的最好状态。


当然,人生难得糊涂,人生也难得几回醉,如果醉得开心,醉得其所,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至此,你是否闻到了一阵阵酒香和酒气罢了?


易安居士,风起了,咱们来喝一场风月之酒吧!




书法图片:来源于高中同桌王锋。



END



思想铺子:三从四得,有感而发


从事件细节窥视社会百态

从内容精彩把脉历史易象

从生活点滴探索人生哲学

得思考,得启示

得情性,得朋友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思想铺子一开门
心灵之旅更精神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思想铺子
多角度多维度思考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