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铺子】 少年,请读懂生活之不易

文摘   文化   2022-07-26 16:15   广东  


全文8774字  |  音乐阅读约15分钟


引子: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个夏天真不容易。


洪涝来袭、高温酷热、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就业艰难.....对于有孩子参加高考的家庭,更不容易了,特别是高考数学那只黑天鹅,击碎了多少孩子的梦想,多少考生的高考尽头是“考了个寂寞”。


在家长微信群里面,从等成绩到填志愿,从等分数线到盼被录取,从讨论分数到选择专业,从保研考研到就业方向,从选择学校到挑拣地域,无不弥漫着焦虑和希冀的气氛,可怜天下父母心。


没有经历过孩子高考的父母,很难体会到当下内卷“赠予”的纠结、焦虑和不安。有些家长说得很好,等待孩子的分数和录取结果,那种心情就像当年在产房外等待分娩一样,充满期待,也氤氲着腹热肠慌。


无论结果如何,一切已尘埃落定。考得好与不好,我们总要抬头看路,未来和远方在等着你,让少年们尽快投入人间烟火生活吧。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如下几节免费的“课外课”,或者若干年以后,它比高考分数会更有价值。



第一课,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也曾思考过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教育,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文凭学历?是为了更好地谋生?还是追求更多的财富?千人千面,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念和看法。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礼记·大学》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南怀瑾先生说,“《大学》之道是大人之学。中国古代的传统,周朝以前的教育是八岁入小学,到了十八岁由童子变成大人了,开始教《大学》,教你如何做一个人。”


他认为,现在的教育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我们中国近一百年来,传统文化被自己推翻了,又被西方的科技工商发展弄迷糊了,整个国家上下近一百年来很茫然,教育也好,人生也好,没有方向了。现在是跟着利益跑,唯钱主义,有钱就好。我们居然走上这样一条路线,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也无可奈何。


这是南怀瑾先生述著《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中的一段话,鞭辟向里,深中肯綮,动中窾要,却道出了当下教育的“囧境”。


每每高考放榜后,各地都会出现轮番炒作“高考状元”、“上清北人数”、“重本率”等等,生怕“自家的花没有别家漂亮”,各个中学之间的攀比和造势,让家长更加焦虑,让社会更加内卷。


虽然近年当局对此现象三令五申要禁止,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转换了“曲线救国”思维,用更加隐晦的方式去宣传和炮制“高考业绩”,只能感叹民间高手甚多。


如果我们的中学教育是为了追求多几个“状元”、多几个高分者、多几个孩子上名牌大学,这种方向将会愈走愈偏,唯分数论,唯清北论,唯状元论,这必将把我们的教育带入“死胡同”。


中国从大学扩招那天开始,我们从不缺大学生数量,而是缺少脚踏实地、高分高能、动手能力强的大学生。


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19901999年,即九十代年代,中国大学毕业人数为719万;2000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人数为2840万,比前十年增长了295%20102019年,中国大学毕业人数为6622万,比前十年增长了133%


30年来,我们培养大学生的累积数量超过1 亿多,复合增长率高达203%(以十年为基数计算),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也是见所未见,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专用术语“通货膨胀”,就是说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那么我们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自然就会引起“学历贬值”之现象,这从近年考研总人数的持续攀升,可见一斑。


有人说,三十年前的一个中专生,就是一个现在的211一样的学生。的确,八十年代初,能考上大学的,绝对是天之骄子,凤毛麟角。中国人的学历在提升,但能力是否随之同步提高,那就另当别论了。


为此,当学历处在不断“贬值”的年代,最有竞争力的不是你考了多少分,上了哪家名牌大学,又或者拿了多高的学历证书,关键是你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后,是否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好本事,形成了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和自己的核心能力。


毕竟,总有一天,你们要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洗礼,到底是马还是驴,最终还是能力说了算。



第二课,学会感恩,珍惜当下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确实感人肺肝。


梁晓声先生用他细腻的笔尖,再现了近代中国那些普通家庭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更是深情地刻画出人世间的真实状态。


其中有些精彩片断让我记忆犹新,有些情节对话让我沦浃肌髓。


情节一:


赶超儿子孙胜为了贴补家用,他到工地上打工,干着最苦的活,小小的年纪在烈日中扛着厚重的水泥。就算考上了名牌大学哈工大,他也宁愿放弃上学的机会,在工地上干体力活挣钱,再苦再难都是为了给爸爸治好病。


情节二:


赶超得了尿毒症,他深知这个病会拖累全家。为了让孩子安心上大学,他对儿子撒了个善意的谎言,说姑姑给家里寄了不少钱。卧轨自杀前,他专门为儿子洗了一次澡,最后一次跟妻子道别后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然后喝着一瓶酒从容离世。


那信短短几行字:


亲爱的于虹,小宁的存单是假的,医院边上办假证的给办的,不贵,别跟爸妈说实情,就说我病死的。让孙胜专心读书,咱孙于两家,全指他翻身了。只是辛苦你了,替我谢谢咱街道办和市医院的大夫,他们一直在帮助我,是我自己不想再遭罪了,也不想拖累你和孩子,别生我气,你的赶超。


看完此情此境,我一度哽咽,眼睛已经湿润了。


有句谚语说:“雷打真孝子,财发狠心人,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生活只欺穷苦人,佛门只渡有钱人。”这就是人间真实生活的写照。


人世间再难,总会有人性的光辉。孙胜的懂事,就是对父母的感恩;赶超的“后退”,是为了让家庭脱掉沉重的包袱继续前行。双方的成全,应了中国那句古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有时,苦难往往会成为勇者奋斗向前的源泉和动力。


《平凡的世界》里面也有相同的精彩情节:


孙少安在工地上帮人拉了三个月砖,总算攒了一些钱。回到家里,一家人的餐桌上第一次有了白面馍。老父亲孙玉厚舍不得吃,仍然在那啃着黑面馍。这时,秀莲说:“爸,快尝尝白面馍,这不是偷来抢来的,这是少安挣来的!”孙玉厚这才抓起白面馍大口大口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忍不住掉眼泪。


孙少平高中时的梦想是:我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裳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这不仅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活得尊严。


《人世间》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巨著,都是矛盾文学奖作品,都描摹了一个时代的“贫穷”,物质上的匮乏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特征。


穷困和不幸阻挡不了梦想的步伐,愈穷愈长志气,在生活中负重前行,就是要活出自己的尊严。


这让我想起任正非在20209月中旬访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校与部分科学家、学生代表座谈时的发言,其中他说到:


我们也要重视农村教育,现在有些种田能手、养猪状元,如果他们过去有机会受到系统教育,也许就能成为精英、天才。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大多来自农村,毛泽东、粟裕……


我们今天的农村孩子中,怎么知道不会有明天的爱因斯坦呢?深圳很重视中小学教育,全国达到深圳的水平可能有一些困难。但如果国家每年给边远地区一些经费,让穷孩子每天能吃上二两肉,也许比修些大房子强,房子总会旧的,孩子总会成为博士的,而且他们会更忠于祖国。


任正非说出了教育的不平衡,但城市里的后浪是否会更珍惜当下呢?


当下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反而我们的精神世界更空虚了。父母常常会感叹“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许多家庭的沟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感恩”,不只是在所谓的“感恩节”才有所表示和表达。人之感恩,无时无刻都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


晚辈对长辈多一点尊重,长辈对晚辈多一点的关心;少一点抱怨,多一点沟通;少一点各执一词,多一点嘘寒问暖,人与人之间会更加融洽和温暖。


这两天看到一则新闻,那个帮母亲做保洁的湖南男孩钟朋辰,被北大录取了,他在成绩出来后说了一句“终于可以安心下来帮妈妈好好干活了”。


“感恩”这节人生必修课,不止四十五分钟,它需要一生的修行。 




第三课,自强自立,先做人后做事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崔建远行先生,在一次关于学生法律教育的采访中表示,他对学生不问好的行为十分恼火,称当代大学生急需礼仪教育。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比如见人要打个招呼,一个长辈在后边,你先把这个门打开让他过去。我觉得可能咱们这方面的教育更需要,像我作为一个老师,我那年从美国回来,美国人的习惯就是第一人要拉开这个门,第二个马上就接过来,这样就鱼贯而入了。我作为一个教师拉开大门,我们的学生鱼贯而入,没一个人接我的这个门,当时那个气啊。


我觉得起码的做人,我们现在更需要。这个在我们长辈看来,这个心里是非常恼火的。看到现在学生这个样子,老师辛辛苦苦教你,见面连个招呼都不打,你把电梯门摁开,他先进去,完了到了地方,他不按电梯门,让你等着摁,这个在我们看来,是特别难以寻忍受的。


清华崔教授怒批这些现象,并不是个别的罕见事件,而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为什么有的年轻人会变成这样?连最基本的礼貌礼仪都不懂得了?


还是要回归至“教育本质”这个核心问题,这与我们多年以来“追求高分,忽视素养”有极大关系。


其实,不是美国人有素养,请别忘记我们可是礼仪之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礼记》的国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公姬旦就制订了礼、乐、刑、政制度,并以“师儒之道”为最高导向。


三千年前,我们的先贤是如何教育国民的?总结起来两句话: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也就是说,要以注重全民的道德教育为基础,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文武合一相结合。


但到现在,我们早把先贤的优秀传统丢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南怀瑾先生曾感叹:我们这一百多年来,用的都是西方的学术,没有真正用过自己的文化学术,这是很奇怪的事。


南师也说,现在影响中国、影响全世界都是西方的思想,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一个是马克思资本论,一个是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一个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还有一个是美国人杜威的实用教育。目前事实上通通是西学,没有中学啊!


虽然我们也曾大力推行“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制,但在“唯分数论”的大棒指挥下,只要你考得好,其他都能让路,所以素养教育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也难怪清华崔教授会发出“当代大学生急需礼仪教育”的呐喊。


有点唏嘘,也有点可悲。


最近大学里面接二连三发生了那些极为龌龊,甚至是无耻至极的事情,一些老师的“师德”沦丧至何等程度,一些学生的素养与禽兽没有多大区别。


从小学到高中,甚至是大学,十几年教育,真的没有几本教材可以深入浅出地教孩子们如何做人的了。古时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倡议和抱负,当下却是“好书难得,忠语难闻,良师难遇”的境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人做好了,其他事情就容易了。





第四课,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成人的世界里,有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本是《西藏生死书》,另一本是《次第花开》。


第一本有点难读,没有一些深刻的经历或阅历,可能难以读懂。先看《次第花开》,再读《西藏生死书》,这样过渡会好一点。


这两本书阅毕,或者让我们对生活会有另一种看法,站在另一个纬度会有所感悟,有些事情从书中可找到更合适的答案。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在家附近的江边散步,遇上一个做直播的小伙子,他不是在卖果茶,也不是在卖杂货,而是在卖手艺,为别人提供理发服务,15元钱一位,现剪现卖。


以前在公园里面常见老师父帮别人理发,但年轻人晚上直播理发,我平生第一次遇见。于是,我忍不住上前和他聊几句。


原来小伙子来自四川,25岁,白天在美发店做发型师,晚上利用空闲时间出来赚取点外快,补贴家用,同时也积累更多的直播粉丝。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有点难为情,因为好多年轻人都拉不下面子去做这样的事情。


小伙子说的是大实话。


在资讯高度发达、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今天,特别是在电商经济高度渗透至老百姓生活习惯的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价值观,我们变懒了,年轻人更是变得“智能的懒”了。


我们看到,有些已经毕业了的大学生,甚至是一些中学生,宁可天天宅在家打游戏,天天点外卖,也不会出来工作,反正有父母养着,反正还有“啃老”的资本。


社会无奈,父母更无奈。


我们也看到,有些年轻人花钱如流水,感觉那些钱是天上掉下来的,有的高额打赏“心仪”的主播,有的甚至盗用父母的钱财支付打赏,又或者阔绰出手购买各种游戏装备等等。这种“千金散尽未复来”的做法,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信息爆炸的社会,生活中的怪现象和奇葩的事情频频上演,让人感到眼花缭乱、不可理喻和精疲力竭。


有的人居无定所过着安宁的日子,有的人在豪华的房子里一辈子逃亡。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说的这句话,把人类世界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做了精辟的定义与总结。


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最起码它包括如下几个原则:


一是敬畏金钱。尊重别人给予你的每一分钱,要真正明白父母赚钱不容易,特别是那些低收入家庭,他们辛辛苦苦挣的都是血汗钱,生活之不易,有谁同情过那些为生计颠沛流离的父母们?他们才是天下最“可爱”的父母。


二是勤俭节约。《增广贤文》说,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就算你的财富“富可敌国”,生活无非“三餐三尺”,只有克勤克俭,羔羊素丝,敝帚自珍,财富才可传承和接续。


三是量入为出。现在年轻人花钱的最大特征就是敢花未来钱,那些钱有的是爸妈给的,有的是自己挣的,有的是网贷的,有的是向朋友借的,无论如何,透支未来永远不是好事,收入跟不上消费的节奏,窟窿迟早会来临,欠债总需要偿还。


四是舍得分享。能够与别人分享财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自小我们教导孩子们学习“孔融让梨”的分享精神,那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孩子长大后,还能与合作伙伴坚持这种共赢共享的原则,值得点赞。




第五课,强大内心,中庸看世界




最近,与一些朋友谈起孩子在香港读大学的利与弊。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需要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一竹竿打沉一船人。


事物总有两面性,孩子是否适合走这一条路,父母需要判断,亦要与孩子彻底沟通。


不可否认,前期大陆一些地方的高考状元在香港上大学后,受到某些反动势力思潮的影响,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更是与家庭闹得四分五裂。


当然,这里面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在此不赘述。无论在那里求学谋生,需要教会孩子要强大自己的内心世界,需要中庸看世界,不走极端,不走偏锋。


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心?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有红线原则和底线思维。孩子处在特殊的环境里面,更要清楚回答“我是谁?我往哪里去?”的原则问题,身份认同是红线,言行不越轨是底线。


另一方面,要教导孩子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不封闭自己,不闭关自守,不闭门造车,不闷声作乐。作为平凡人,要打开心扉拥抱世界,接纳变化。


作为一个血气方刚、激情澎湃的青少年,他们朝气蓬勃,他们斗志昂扬,他们意气风发,他们神采奕奕,这是阳光一面。但当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社会阴暗面时,站在价值观的岔路上,未免会动摇原有的信念和逻辑,这些需要积极引导。


那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庸之道”,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处世哲学和为人智慧。


南怀瑾认为,“中国人的最高境界,就这两个字:中庸。中是天下之大本,中庸的道理,讲的是形而上的道体,与发挥人格行为真正的作用、道德的用,整个合起来叫中庸。”


老子曾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是沟通中最合适的“度”了,说话不过头,点到即止,不伤和气,不与别人过度争论,这不是说话技巧,而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香港“歌神”许冠杰和张国荣合作过一首歌曲《沉默是金》,里面的歌词曾唱到:“诬告与指责积压着满肚气不忿,对谣言反应甚为着紧,受了教训,得了书经的指引,现已看得透,不再自困,但觉有分数,不再像以往那般笨,抹泪痕轻快笑着行。”


歌曲不仅好听,更是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堪称“会说现代话”的经典古韵。


庄子在其《大宗师》的散文写道: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老庄是讲辩证法的,中庸之道就是辩证看世界,多极看问题,不局限于自我天地,不拘禁于别人言语。


拿起容易,放下艰难。人生的路上,就是不断学会放下的过程。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这十一个字的千古名句,影响了多少名人的一生,也造就了多少名人故事。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全世界,他写的故事固然精彩,但留给人世间传颂的是那些“大侠”为人处事的风格,不仅影响了一代代华人,更是中华文化小说的瑰宝。


《天龙八部》之“终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倚天屠龙记》之“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书剑恩仇录》之“情深不寿,强极必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看来金庸也深受老庄的指引,我们何妨不也学学“中庸之道”!




第六课,不要让智能手机消耗你的一生




近日,在微博里面发现一个搞笑视频,它用诙谐的歌声这样“歌颂”手机,原文如下:


眼睛瞎在手机上,手也烂在手机上;

脑子用着手机上,颈椎疼在手机上;

男人花在手机上,女人玩在手机上;

孩子废在手机上,还有死在手机上。


最厉害的发明是手机,干掉了电脑,干掉电视机,干掉手表,干掉照相机,干掉日历,干掉游戏机。


以前不离不弃是夫妻,现在不离不弃是手机。手机在手,天长地久;机不在手,魂都没有。


现实生活中,上面句句可是实话、真话,手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一个新的人体器官。这是人类科技的进步,还是人类发展的悲哀?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现实问题。


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不到20年,但却将人类的科技水平推前了200年。从人工智能角度看,它的确是一个大进步、大飞跃,但从人文精神角度看,它可能造成人类机能的大倒退、大逆转,包括社会结构的大重构、大调整。


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管理好智能手机,更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此事不得不说。


“要毁掉一个孩子,请送给他一部手机”,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可循,由于手机问题造成青少年不良成长的事例枚不胜举。


还是应了古人那句老话: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西戎国王派使者送来一条大狗。这种狗叫作獒,四肢较短,善于搏斗,凶猛异常。它很有灵性,总是匍匐在武王面前,好像在行跪拜礼。


当时担任太保的召公写了一篇《旅獒》的奏章给周武王,里面就有“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这句话,意思是说玩赏之物是不分贵贱的,关键是人的德行。没有德,物就不值钱;有德,物才显得珍贵。一个贤明的君主不应该沉湎于此。武王虚心听取召公的劝谏,勤于朝政,终成一代明君。


现在的智能手机就是周朝那头“獒”,当年的周武王若是不听劝谏,极有可能重蹈商纣王的“覆辙”。


智能手机,确实是一件很好的科技产品,用好了,生活和学习上都十分方便,但青少年如果没有正确使用和合理利用,父母们如果没有管理好孩子使用手机的习惯,那将是“玩物丧志”的时代牺牲品。


最疼心的是有些老人家、年轻的父母,为了方便哄孩子不要吵闹,随便扔一个手机过去,那些孩子便“乖”得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被当作了孩子们的玩具,这不是“创新”,可是“创伤”呀!孩子一旦上瘾,这种习惯难以逆转,这种“伤痕”难以愈合。


前期有些教育机构为了招揽生意,曾经提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不要让孩子输在玩手机上”比那句煽情的话更重要。


早在2015年,任正非在公司的一次讲话中明确对员工提出:“减少无益的朋友圈,不要在微信里消耗了你的人生和青春。你们的青春是要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无益的去消耗。”


他还指出:“年青人读互联网容易越读越差,为什么老员工会越读越好?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70-80%是碎片化的,老员工有很多经验和消化能力,把这些碎片化信息粘成了一个战略洞察面。年青人看着碎片化信息,联系不起来。”


此观点我甚为认同,一语中的。


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愈来愈多,亦愈来愈容易了,有的年轻人以为在互联网上查询一下,搜索一些专业站点,就可以获得“知识”了,就可以读懂天下了。


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就算它们是珍珠,若没有一条珠绳串联起来,也成为不了项链。我这几年也试着习惯从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工具“汲取”知识养分,事实证明是徒劳的,反而没有阅读纸质书籍的效果好。


别以为我们生活在现代信息社会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网络和智能手机或许是一个“大陷阱”,是一个“大染缸”,一旦沾染上,不可自拔。


请把玩手机的那只“乖巧”手,请把玩游戏的熬夜时间,请把遨游网络的兴趣点,让它专注于书法、专注于乐器、专注于写作、专注于阅读,你的进步将不可估量。


有时候,远离网络,疏远手机,我们会更快乐。放下手机是痛苦的,但放下会更有更多乐趣。


希阿荣博堪布在《次第花开》说的这段话:“以前你可能只有一块手表舍不下,现在却有房子、车子、存款时刻牵着你的心。内心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你可以更频繁地变换安慰的方式,结果你便更频繁地感受到不满足和挫败。”


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罢了。




编后语:内心阳光向暖途




经历了孩子三年的高中生活,有快乐,也有挫折;有收获,也有失落。全心全力做了三年的年级家委工作,有欢笑,也有焦虑;有进步,更有感悟。作为一名父亲,用这种特殊的“陪伴”方式,目送孩子进入大学之门,自己也释然了。


《淮南子》有云: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只要怀抱着涵养自身的陶然和气,心境上返璞归真,我们也可以和陶潜一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最后,用梁晓声在《人世间》说的这段话,与天下父母共勉。


“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接受孩子的平庸,就像孩子从来没有要求父母一定要多么优秀一样。穷不怪父,孝不比兄,苦不责妻,气不凶子。”





END



伟哥评论:三从四得,有感而发


从事件细节窥视社会百态

从内容精彩把脉历史易象

从生活点滴探索人生哲学

得思考,得启示

得情性,得朋友

微信

思想铺子
多角度多维度思考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