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看世界 | “经济人”的困惑与出路

文摘   文化   2023-11-25 15:39   广东  

全文6380字  |  浏览阅读约20分钟


引言:终日乾乾与其时



双节长假,没有外出,窝在家里,看了三本与《易经》有关的书籍。一本是南怀瑾的《易经杂说》,一本是余秋雨的《周易简释》,另一本是曾仕强的《易经真的很容易》。


为什么读《易经》?说来话不长。


一则,在南怀瑾先生的著作中,经常会引用易经的一些论述和观点,给我印象深刻,久而久之,便有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欲望。


二则,当下全球时局风云变幻,地域战乱与政治纷争,宗教信仰与政治冲突,各种利益错综复杂,加上经济下行的压力骤升,许多人都有一种“白云苍狗”之感,特别是现代经济人,更加感到迷茫和困惑。


三则,《易经》乃群经之首,作为华夏子孙,连老祖宗的创始思想都没有读过,有点说不过去。


《易经》,真能“传道授业解惑”也?且听我“娓娓道来”。




被“误解千年”的“鸿篇巨著”



说起《易经》,某些人的第一反应,那不是一本占卜迷信的书籍吗?这是不少人的普遍认知和潜意识定位。


这与我们的时代教育和学习教材有很大关系。


从小学到大学,教材中就没有系统介绍、学习《易经》,只是部分课本引用了它的一些名言金句,所以,我们在求学阶段,接触这本国学的知识是碎片化的、截面化的、不连贯的。


再加上《易经》中自带“问天买卦”的特殊功能,更令那些讲“科学”的人士望而生畏,有的甚至嗤之以鼻、口诛笔伐。


但,《易经》由此“因祸得福”,逃过了焚书坑儒那一劫数,得以传承。


近几十年来,海峡两岸有不少学者不遗余力推介《易经》,不断深挖其内涵和价值,让世人重新认识这本一度被“尘封”的经典,真正见识到我们老祖宗的伟大智慧。


南怀瑾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他说,《易经》这部书,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地位,有几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经典中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最高最高的思想,四书五经一切中华文化思想,都来自《易经》。


然而,近代中国有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易经》有深刻的误解,还有一种漠视的态度,连他的国际友人荣格先生也感到惊讶。


他是谁?他,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优秀代表胡适先生。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先生,这位名震国际的欧洲学者,是当今世界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文化人类学的翘楚,他对《周易》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哈佛大学三百年校庆(1936年)时,荣格与胡适同台演讲。事后胡适拜访荣格,请教他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看法,然而荣格却大谈特谈《易经》,并询问中国的学者如何评价此书。


胡适想得没想,斩钉截铁的说:“噢!那本书不算什么,只是一本有年头的巫术魔法选集,没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让荣格大为失望,毕竟他在《易经》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曾为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周易》译本写了十几页的引言,却没想到身边这位中国“顶级”学者对老祖宗的经典和智慧,却是如此轻率和冷漠。


这是一场尴尬的对话,但也是有意义的文化对白。


荣格认为,当西方的科学还在不断地过滤、计量、选择、分类、隔离时,中国人的《易经》卦象却很早的就已经将一切东西都包含进去了。


中国有句谚语,人不可忘本。只不过这个“根本”,特别是国学的缺失,一直是现代教育的最大“痛点”。


国学泰斗冯友兰先生,临终前只留下一句遗言:“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要注意《周易》。”


台湾文化学者曾仕强先生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易经》暗藏的人生道理,45岁前一定要逼自己读懂!


南师在《易经杂说》也讲,汉朝的权臣王凤、唐代的宰相虞世南极为推崇《易经》,虞世南一度曾言:“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孔子到了五十岁,才真正理解和读懂《易经》,所以,他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


《易经》,确实难读,特别是那些晦涩的文言文,还有许多生僻的句子,需要借助不少工具书,或者要参考各路历史名家的批注和解析,这是一个痛苦的阅读过程。


但孔子说,玩索而有得。


他主张学《易》,最好的办法就用打麻将的方式来学习,不必太认真,玩下玩下,或者也有所悟了,也有所得了。


当你真正掌握了《易经》的一些规律,感悟到其中的一些精髓,就会脑洞大开、思路大变、茅塞顿开,看世界、看人生、看生活的角度和思维,会更加豁然贯通




宇宙的“大数据”,人生的“大智慧”



《易经》这部著作,拿起来轻薄,读起来厚重。


《易经》有三部,分别是神农时代的《连山易》、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和周代的《周易》。现存于世的,或者说比较系统的只有《周易》,相传是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潜心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


《周易》原始卦文五千多字,孔子后期注入系词和撰文,总共一万六千多字。


区区几千字,我们的老祖宗就把地球上的生命、自然、科学、哲学、政治、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变化规律,归于一册。


这是了不起的智慧和成就。


若用现代科学的逻辑和人文视角,去审视这本“奇书”,我们会感叹中华民族祖先的大智若愚和海纳百川,他们对宇宙的认知,对生命的解读,发现力是多么明亮通透,洞察力是多么清莹秀彻。

  

从数学角度看,《易经》就是一本大数据,它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概率统计推算,比现代的ChatGPT更智能、更超前、更真实


荣格认为,《周易》展现的虽然是“统计方式”,但比西方现代强调的“因果规则”更贴近现实,没有更多的主观意图。


《易经》是人类史上用数据归纳和阐释自然现象的著作。它有三个核心和内涵:理、象、数。理属于哲学范畴,象是三维空间的存在形式,数则是万物变化的内在表现和具体的排列规则。


易经更是数字的哲学。譬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卦象有六爻、三百八十四爻、四千零九十六卦之 ”等等。


《易》指出,宇宙间只有一个数,那就是“1”,后面的都是在此基础上叠加出来。“1”从“0”来,而“0”代表没有,是本体,没有数则是代表无穷数,亦代表太空和天体。


现代计算机就是二进制原理,二进制是一种数学计数系统,它只有两个数字“0”和“1”。


由此看来,《易经》早已洞察到万物运算的规律。


从物理角度看,《易经》用数理方式描绘出事物的变化法则。它主张“大道至简”,宇宙、生命和自然的变化虽然复杂,但仍有其“道”,万物归一


《易经》后天卦统统是六爻图案,为什么要用六爻?


按南师的说法,六爻以后的卦便到了尽头,进入另一个境界。正如现代的科学已证明,宇宙间的事情、物理,没有超过六个阶段的,譬如物理上、化学上、电子、原子的变,一切的变,只能变到第六个阶段。


难怪很多物理学家都感叹,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多年来,我一直很好奇,在远古时代,在没有解剖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人体有十二条经络(手上有三阴经和三阳经,足上亦然)和365个穴位。


还有,人体的物质结构,70%是水分,而整个地球也是一样,陆地30%,海洋占了七成。


人与自然有这么多相通的地方,里面一定有不少奥秘吧。后来我读了《黄帝内经》和《易经》,也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十二经络与一年十二月相通,365个穴位与一年365天吻合。


人,就是一个小宇宙,它的运行规律是有据可循的,与天体运行是相关的,这也是儒家学派积极倡议“天人合一”的初衷吧。


中医是神奇的,也是科学的。


我经常做经络推拿和穴位针灸,有很多深刻体会,这种物理治疗,用西方那套医学理论是解释不通的。那些没有读过中国经学的人,一定不会理解和相信中药、针灸、放血、刮痧、拔火罐等汉方的真正内涵。


中医的基因,源于《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的主要理论,则是来自《易经》。


从天文角度看,《易经》揭示了宇宙的“生理特征”,就是讲究平衡。所有事物都是在相生相克中寻求一种“中和”,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反,有黑必有白


《易经》的“综卦”(周易术语,意思是将本卦的爻位倒置)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力量,用“五行”学说解释,即有生有克。


古人的“五行”,不少人以为是用来占卜和算命的,其实它的智慧一面,被那些“神棍”利用了,也掩埋了它里面的科学道理。


真正懂得“五行”的中医高手,只要告知你的“生辰八字”,他便可预测和判断你身体最弱是那一部分,那些器官最容易出现问题。


听起来有点玄乎,是否有“吹水”和“迷信”的成分呀?


其实,“五行”是一种空间思维,几个方位形成的磁场和力量在相互作用,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变换。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人体的肺、肝、肾、心、脾胃。按照相生相克理论,比如金生水,肺出了问题,必定影响到肾,所以生肺病的人,脸色红通通的,是肾水不足。


很可惜,中国这套中医理论,一直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妖化”和“打压”,加上掌握此门学问的人愈来愈少,老祖宗那些高超的智慧也被压在“雷峰塔”下了。


从人文角度看,《易经》是一本哲学领域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展现了万物的“硬核”规律,更是告知我们“何为人生”、“如何活着”、“人生的意义”


生与死,是人生的头等生大事,也是生命演变过程中的常态,而《易经》对“生死观”有独特的主张: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南师这样解释:活在世界上,像住旅馆一样,活一百岁,不过暂住一百年,没有什么可怕,活到最后一天,真正地退休了,移交都不必办。人生就是这么一个现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履霜,坚冰至”......


像这些“天人合一”的言辞,句短意长,《易经》里面还有很多。每一字每一句,描述的仿似景象,内里却是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一点,要感谢老子、庄子、孔子等诸子百家,正是他们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继承了《易经》的古典智慧,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绵延传承下去。




那些最“美”的“八卦”



阅读余秋雨那本《周易注释》,我有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余先生对待生活的态度;二是他把易经的卦辞注释得如此通俗易懂,却又是那么美轮美奂。


打开书中的序言,映入眼帘的是:“我历来不应酬,不开会,不上网,连手机也从来没有用过,只与妻子一起关门过着最平静、最古典的日子,已经几十年了。偶尔,也会开窗,看看远处的道路,猜想世间种种忙碌”。


这有点匪夷所思,也让人肃然起敬。


《周易》坤卦中,有这么一段文言传: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我以为,秋雨先生是否在做“括囊”动作,即“贤人之隐”。他写的不止是《文化苦旅》,践行也是生活苦旅,全身心抵挡“囊”外之诱惑。


犹如他在书中所说:“隐”的结果是“双无”:“无咎无誉”,不能一边退隐,一边还要声誉。“括囊”,就是扎紧袋口。真正的“隐”,是在袋子里,绝不向外探头探脑,甚至在外界名声也无。


秋雨先生做到了,这是学术界难得的一股“清流”。


还是回到那些“美好”的八卦吧。


我甄选了几个经典的卦辞,结合秋雨先生的解读,或许对当下“经济人”的困惑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一,“乾卦”的生活智慧:亢龙有悔


孔子的文言传对“亢”字做了详细解释:“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亢”有三大特征:一是不知进退,二是不懂存亡,三是不明得失。秋雨先生解释,人们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大家处处都有“亢”的可能,“亢”是一种社会通病。


君不见,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物质愈发达,精神愈焦虑,社会愈浮躁;君不见,刻下的房地产也是处在“亢龙”末端,悔恨是迟早的事情;君不见,那些为了牟取高额利润的利益集团,他们铤而走险,丧尽天良,良知尽失。


生活中要谨慎那些“亢”,否则,物极必反。


第二,“屯卦”的经营智慧:君子几,不如舍


“屯”是初生之象,包含着艰难之意。联想到现在的经济时势,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了比较大的困窘。市场越来越卷,利润越来越薄,信心越来越钝,似乎全处在“屯难”之时。


秋雨先生解释,处于“初生”的人们,极容易在林子里迷路,如果在遇到“屯难”后又迷路,那就难上加难了,要想避免迷路,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懂得时机;二是懂得放弃。如果再结识了像林子里的老猎人,就不会迷路了。


他说这两项“懂得”,应该赠送给天下所有的徘徊者,也是对付艰难,结束徘徊的良方。


余先生说得很隐晦,但很在理。


第三,“睽卦”之看世界:睽之时用大矣哉


“睽”之义,为“差异、背离、违逆和相岐”。差异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正如佛学所说的“无常”。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是“睽”之表现。


余先生说,唯有差异,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与其他角落构成紧密的力学结构,于是世界也就成了世界,一旦离开差异,世界就会无聊得逼人离开。


人世间最大的差异就是“男”和“女”的区别,这也是宇宙间的第一大“睽”。正因为生活中有了“水火不容”、“阴差阳错”和“天壤之别”,合成了正负相吸,世界才会在相互撑持中实现平衡。


用“睽卦”去理解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包括人际关系,便能找到平衡之道。


譬如中美关系,是这个地球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双方要承认相互之间的差异,才有得“谈”。而“求同存异”,则是解决差异的最好办法,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年智慧。


南非大主教图图有一句话:Delight in our differences,意为“为我们的差异而欢欣。2004年,余秋雨先生和世界各国学者,都主张把此话写入《人类发展报告》。


所以,余先生说,遥远的《周易》早已触及了几千年后人类还在为之苦恼的难题。


第四,损卦之人生智慧: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损”之含义,就是减损、省减。“损下益上”可理解为“损私益公”、“损小益大”,又或者解释为“舍小我成大我”。


易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室欲。唐代孔颖达解释道:“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似泽之自损以崇山之象也。”具体意思是,自我减损,是为了对比出身边真正的崇高。


这是非常旷达的人生智慧。


我们平常所说的“利他”,就是从此卦引申出去的。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损卦还有另外一层涵义,人生要做减法。


余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曾提醒:人到晚年,一个朋友都没有,也不爱交际,并非是无情,多半是这两个原因。


一是“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二是“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他也建议,晚年时,我们应该学会“减法”:减少不必要的人际关系,摒弃无用的社交,真正实现自己向往的生活。


人生的烦恼,不是先天与生俱来,大多都是后天自寻的。我想,何止晚年,从中年开始,生活就要学会做减法了。


如何做“减法”?关键在于控制自我的欲望,眼睛向外,内心向内。对那些“无用的信息、无数的刷屏、无效的社交、无谓的朋友圈”,请按下删除键。




后记:从《易经》中感悟治世之方、处世之道



曾仕强先生曾说,二十一世纪有“十大”难题:世界主导者敌视和平、全球化冲突、贫富悬殊拉大、恐怖主义阴影、宗教冲突、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西方普世价值观危机、信息爆炸对教育的影响、培养“平均人”的危害、人类的读写能力陷入衰退。


按曾先生的分析,现在人类所遭遇的变化,确实像“离卦”九四爻辞(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所说的,文明附着于科技,结果却烧毁了文明。


当前地球的卦象:气候异常、灾难频发、海水高涨、物种消失、病变增多,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


如何化解危机呢?曾先生给出的最好办法,便是把“离卦”和“坎卦”合而观之,会有很多益助。


具体而言,“离卦”的象辞曰:黄离元吉,得中道也。也就是说,文明的发展,不能偏离中道,才能吉顺。当前地球人的发展走的都是“偏道”,特别是人类漫无节制,听任电子科技的发展,所以凶象出现了,我们必须重回正轨,走正道。


学《易》,并不是为了预测和占卜,孔子也教导我们“善易者不卜”。学习《易经》,是更好地懂得宇宙和自然的运行规律,从而转化为生活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总之,愈早读懂《易经》,你的人生或许大为不同罢了。


END



思想铺子:三从四得,有感而发


从事件细节窥视社会百态

从内容精彩把脉历史易象

从生活点滴探索人生哲学

得思考,得启示

得情性,得朋友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思想铺子一开门
心灵之旅更精神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思想铺子
多角度多维度思考生活
 最新文章